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明)祝允明《读书笔记》
在“用人”之前,必先要“识人”。而识人这一关,相信很多管理者未必能够做到,或者没有“识”的功夫。只有拥有足够的管理才能,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分辨出栋梁之士。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国家管理者之一,但如果不是碰到齐桓公,他的才能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挥出来。百里奚及蹇叔这两个谁都不想要的老人,一生几乎到处碰壁,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知名度,百里奚便颇具贤名,但一直到碰上秦穆公前,这两位能人根本无法一展长才。即使功利主义态度强硬的商鞅,仍然见弃于当时强大的魏国,魏惠王虽有“尊贤爱才”的美名,却有眼不识商鞅这位盖世天才,以致虽有公叔痤的极力推荐,魏惠王仍然未能重用商鞅,也因而丧失了富国强兵的机会。这说明有“才”而无“识”者,唯有空悲切,郁郁而终也。
如今有很多公司都在慨叹人才短缺,无法招揽能人贤识。其实,社会上人才多的是,问题是识货的管理者太少;而“招”到了,又不懂得“用”。此外,有很多公司都在浪费人才,只会搞“办公室政治”的高手一个个升迁上去,真正在业务工作上有所长的“老黄牛”却得不到重用。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加以甄别。
伯乐高超的相马本领,就在于他能在万千的马匹中准确地找到千里驹。而管理者识才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对潜在人才的发现。善于识别潜在人才,才能称得上伯乐。正因为开发潜在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求管理者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首先,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影响潜在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方法,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偏见的束缚,能够透过出身、地位等外在现象而把握人才的内在本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影响,思维简单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其次,管理者自身也要具备高超的才能。高明的管理者,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因而往往能在人才初露端倪的时候,先于他人发现人才的真实本领和发展前途。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学画,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但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1926 年,北平画界名流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展览大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观者如堵墙。而在一个昏暗角落里挂着齐白石的《双虾图》,虾体透明仿佛潜在水中,长须好像在晃动,栩栩如生,可是标价只有八元。当时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来观看画展,发现了这幅作品,口称“杰作”,当即买下。齐白石从此名声大振。徐悲鸿能发现齐白石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自己有本事,才能对别人的本事和潜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才干平庸的管理者,不仅搞不好管理,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想在开发人才上有所作为,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增长真才实干。
最后,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开发,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管理者如果私欲膨胀,就会眼界狭窄,抱残守缺,嫉贤妒能。如果为了事业,出于公心,就会视野开阔,冲破条条框框,选贤任能。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这句话包含着一个真理,就是人才的普遍性。人才到处都有,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认识。作为一个组织,不能总是立足于外,一味到别处去寻求人才,首先应该立足于内部的挖掘。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更不能只盯着“远来的和尚”,要多留心自己的周围。金凤凰很可能隐藏在鸡窝里,金盆也可能陷入淤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