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即神”
(生命本身就是神)

龙村修

选择让生命喜悦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定要列举出培养坚定不移的心灵所必需的严格法则,那一定是“生命即神”,我想世间万物都凝聚在这句话中。这句话是真理,也是根源。 “该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感到喜悦,才能活得朝气蓬勃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倾听自己的生命,还要询问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它是每日生活的根基。

回忆往事,当我刚进入大学念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变得如此广阔”。没过多久,我渐渐觉得心中产生了困惑。我虽然出生于1948年,但在学生时期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思潮。即便是关系很好的同班同学,也有人倾向左翼,有人倾向右翼,还有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当我倾听各种团体的见解之后,我觉得似乎他们各自说得都有道理。我认为左翼人士A君的话“说得没错”,也认为右翼人士B君所言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最后我不知道应该相信谁的见解,不知道今后自己该以怎样的观点活下去……此时,学生时代的我陷入了思想上的困扰。

随后没多久,我和瑜伽相遇,当我初次接触到“生命即神”这一哲学观点的时候,我心中惊叹:“啊!我要找的就是它!”只要我能透彻理解“生命即神”,我的身心就能坚定不移。当时的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确信。

“生命即神”和确信“身心的坚定不移”,这两者的关联如下,让我们以身体为载体来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在接触瑜伽之前,每当提到“正确的姿势”,我一直认为那就是臀部用力、如同军人们立正一样的站姿。但是冲老师说并非如此。老师对“生命即神”的观点进行了引申,他解说道:“所谓正确的姿势,就是你的大脑、身体、心灵能够以安定的状态进行工作的姿势,是能够轻松呼吸和运动的姿势。”

无论外表看起来站得多么笔直,多么规规矩矩,只要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扭曲,让人感觉疼痛的姿势,从力学角度来说,都是错误的姿势。此外,导致身心俱疲,让人感到有压迫感的姿势,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也是错误的姿势。 所以让自己感觉呼吸顺畅,头脑清醒,便于运动的姿势,才是让生命喜悦的正确姿势。

反复摸索并掌握这样的姿势,成为自己的目标。有了坚定不移的目标,不论周围的人有怎样的意见,你的心灵都不再轻易动摇,“自我支柱”也将使你更加信赖自我。

我向冲老师询问了“生命即神”和瑜伽姿势蕴含的道理,并以此为契机找到了追寻自我支柱的道路。同时,我的思维方式寻得根基。

冲老师曾这样说过:“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尊重的存在,因为人生是仅此一次的珍贵旅程,所以我们才能体会今天这一天、当下这一瞬间是多么宝贵和重要。”要想这样真实地活下去,就必须领悟“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生活中重视它,并付诸实践。

所谓世间最重要的事物,没有它,世间万物就不复存在,它是万物的根本——没错,它就是生命本身。我们自身也是生命所在,我们诞生于其他生命,被养育,并生存于世。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体会具有生命的万物是多么珍贵,以及其中的力量。当我们能够将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时候,我们便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生命即神”这一观点带来的喜悦。要想得到这份喜悦,应当选择自由无拘束的生活方式,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将自己奉献给周围的一切。

此外还应该注意加强身心的适应能力,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遵循生命法则的真实的生活方式,才是带给你喜悦的生活方式。

世间万物皆有生命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在神的庇佑下”或者是“由神创造”等表达方式,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稍有偏差。

创造这个宇宙,即对于“创造一切的力量及其性质”赋予“神”这个名称的,正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创造“神”这个名称的,与其说是神,倒不如说是我们人类。只要知晓这一点,我们就再也不会拘泥于“神的旨意”和“充满人情味的神”之类的本末倒置的表达方式。归根结底,世间万物皆有生命,所以世间万物都可以被视作“神”。

此外,纵览世界的各种宗教的形成和内容,若将“生命即神”的“神”字的体现理解为“创造一切的力量及其性质”“真理”“宇宙和自然的法则”,那么“上帝”也好,“阿拉”也好,“婆罗门”(印度哲学中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好,“法”(达摩)也好,这些称谓的本质其实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神”“法”“佛”等词汇,并非所谓的“具有人格的创世主”,而是用于体现“创造的能量及其法则”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生命”具有“能量的流动”这层含义 ,也具有“法则”这层含义。

山下英子

理解对你真正有必要的是什么

想要改变摇摆不定的内心的人们,或许眼前有太多选项,无从选择、无法决定,从而烦恼不已。但是当人们处于非常急迫的境地时,根本来不及征询他人的意见,选项也不过是似有若无的存在。越是紧要关头,越是要果断做出选择,采取实际行动。

在冲瑜伽道场频繁进行着一种叫作“突然法则”的训练。要说有什么“突然”事件,那就是大半夜的时候会被冲老师突然叫醒:“十分钟后行动!做好准备马上集合!”这种情况下要是有人回答“不,我还没准备好,无法行动”,或者是“我连妆都没化好,无法行动”,那是非常难堪的。

只剩下十分钟做准备了。处于这样紧迫的状况下,不论是谁都会优先带走自己最为重要的东西。通过实际体验后,我才终于明白 “对自己真正必要的事物”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少得多”

如上所述,基于凡事都要冷静应对这一思维方式,学员们在冲瑜伽道场接受了各种训练和课程。

改变心灵,改变身体

冲老师对他人的要求非常独特。即便生病或者受伤的人来到道场,老师也会告知对方:“绝对不许表现出病人的样子,只许表现出健康人的样子。”并且老师坚持“改变心灵,改变身体”这一信念,对所有来到道场训练的人都一视同仁,不会因其患病而区别对待。总之他丝毫不会改变凡事竭尽全力的态度。

这是冲老师在授课中提到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风湿病患者被陪同者硬拽着来到冲瑜伽道场。冲老师对那位患者当头棒喝:“到那边的山上去给我等着!我得让你吃点苦头!”这样一来,那位患者颤抖着站了起来,靠自己的双腿慌张地走了出去。冲老师就这样通过施展演技,对那位患者施加压力,激发他原本就具有的行走能力。

像这样通过反复 施加压力,让对方发挥出应有的能力,让对方意识到事物的重要性 ,就是冲老师的教导方式。

冲老师一直以来强调的思维方式就是“生命即神”。

关于“生命即神”,龙村老师以身体的姿势为例进行了解说,但是从“生命即神”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身体的姿势出现问题就意味着“生命”这一自我的神明受到了损伤。反过来说,让人呼吸顺畅、神清气爽的姿势才能让生命充满喜悦。

“该如何让生命之神充满喜悦?”关于这个课题,即便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体姿势也能深入探讨。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解决各种问题,或者用于构筑自我支柱的基础,所以“生命即神”才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生存的力量”就是“做选择时的决断力”

我认为“询问自己”,即“对事物做出决断的力量”就是一种“活下去的力量”。就如同锻炼身体后,体力就会增强一般,我想决断力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吧。

虽说是训练,但是并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练习。思考今天的午饭吃白米饭好,还是吃玄米饭好,就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的简单训练也是可行的。此外,决定明天见谁、要读什么书,这些也都是不错的训练。

在我的客户中,有人因为“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扔掉东西”而烦恼,也有人无法判断该不该扔掉物品,总是希望由我来代为判断。但我一定会告知对方:“可以交给我来判断,但这样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因为和生存能力相通的决断力,只能由自己反复磨炼才能得以提高,为己所用。

觉得自己做决定很麻烦,或者没自信判断正误,因为这样就让人代为决断的话, 自己的决断力将毫无长进。只有自己判断并做出行动,才能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

因此作为磨炼生存能力的小训练之一,向人们倡导审视自己周围物品的必要性,这就是“断舍离”理论。所以我向人们建议:你应该有意识地询问自己为什么将东西摆在那里,你应该倾听自己的想法、感觉。

容易动摇者的特点是“以他人为支柱”

决断力较弱的人似乎都比较欠缺询问自己的想法、感觉这一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他们会将家长、学校的老师、朋友和电视上出现的话语作为判断基准,根本没想过自己做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人最容易体会到“自身的动摇”。忽视自我判断, 不以“自我支柱”为基础,而“以他人为支柱”进行判断 ,所以身心才会如此摇摆不定。

对于他人提供的支柱和导向,倘若每每无意识地直接采纳,决断力就会逐渐被削弱。

我认为不询问自己的想法,直接采纳当时流行的导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波逐流吧。

此外,有的人对生活中非常细微的事情也要先问问周围的人“该怎么办才好”,我觉得提问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当你询问别人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你就已经允许别人介入你的判断。这样的态度就等同于你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或者是轻视生命。

所以,想要问别人之前,你应该先原地踏步一会儿, 让自己先尝试分析一下 。要是别人问我“该怎么办才好”,那我一定会反问:“你想怎么办?”

彻底地询问自己。反复这样的体验,便不再为他人所左右。

让你自由的答案就在心中

我能够坚持“询问自己”,并一步步走到今天,多亏了瑜伽。冲老师教导我,“询问自己的生命,询问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就是教科书”。我的体会是:在有问题的时候,不要先问别人,而是先问自己。在平时反复询问自己的过程中,你会逐渐注意到一些曾经忽略的存在。

例如,“询问身体”中的“身体”不是指别人的身体,而是我自己的身体。我想现在就去厕所吗?或者现在不用去厕所也没关系吗?这样的问题只能询问我自己的身体。

或者喝水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如果当时我正好口渴,那我会觉得“真好喝”;如果此前我一直在喝水,那可能就会觉得“不怎么好喝”。对眼前的水,觉得好喝或者不好喝的主体,都是我自己的身体。

明明是自己喝掉了眼前的水,却要询问旁人“这水好喝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本来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和感受的问题,就有可能失去感知能力。

此外,“该吃多少好”“该吃什么,该怎样吃”等问题也拥有同样的性质。现代人大多不怎么进行“询问自己”的训练,甚至找不到开始训练的契机,我认为这些都是上述问题的体现。

“我”这个主体吃掉某种食物时,味觉感受每次都不尽相同。眼前的事物和“我”的关系发生改变时,问题的答案也可能千变万化。 当人们注意到“回答也可能千变万化”的时候,就可以从自我的偏执,从不知不觉间形成的固定思维,从特定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

但是即便自己意识到曾经持有某种价值观,也没有必要判断该价值观是好是坏。

例如,当人们注意到“现在的我持有这样的价值观”,仅仅注意到、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就已经从曾经的价值观中获得解脱。“她有这样的价值观,但是我没有”“以前我有这样的价值观,但是现在没有了”“曾经我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但是现在有了”。当你能够注意到无意间形成的价值观,仅仅是这一点就已经是万幸了。

一切都在变化。感受这变化的主体就是自己的生命。意识到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并且偏执和固有思维越少,我们就越不会为琐事而动摇。 AMh7N+VDGgm3MWWfbdhya/30crsf2qWMazVxFhyEJlduvMNx+nQgVSOk9ZLro/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