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我与我周旋久

早些年看《世说新语》,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前半句让人印象深刻,一望而生同感,算是千古名句。后半句,看后触动不大,可能是当时功夫不到、场景不同,理解不是很透彻。

“我与我”这三个字挺有意思,会让人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两个我。大概类似于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烈火一半是寒冰。我三十多岁,开始尝试学习抽离出来看自己。当情绪激动要与别人争吵时,仿佛突然灵魂离体,站在半空中旁观,看到一个面红耳赤、表情狰狞的自己。犹如大夏天头上浇了一盆冰水,瞬间怒气消散大半。当然,大多数时候,我是做不到的。

我意识到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一般情况下二者混在一起,感性在做主,理性若隐若现。有些事情,理性的我是不想做的,感性的我却乐此不疲。往往,我控制不住自己,被感性带着往前走。年近四十,在两个“我”的长期周旋中,理性的我是失败居多的,只在两个方面暂时占到了上风。

一方面是养成毅力。借助自媒体写作,我终于摆脱了“缺乏毅力”这个标签。我在中学时,就发现自己嘴上说的许多事情,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仅有三分钟热度,总也坚持不下去。我强烈想要改掉这个毛病,渴望成为一个言出必践、做就做到底的人。但是,很多年我都做不到。这极大打击了我的自信心。屡战屡败,人慢慢就会疲了,不再有什么精气神。后来,我开始写作,感谢七年前的自己,在无数次想要放弃时坚持了下来。直到今天,我终于吐出一口气,可以说:我在写作上是有毅力的。但也仅此而已,只是暂时的,说不定哪天我就故态复萌。毅力也是有局限性的,在更多事情上我还是老样子,没什么恒心。这让我挺尴尬,但还好,二十几年的周旋,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

另一方面是克制自以为是。我在体制内工作了十几年,学到了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归结为几个简单的词:把握好度,实事求是,不要走极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想这么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几个词已经深度融入我的意识世界。我挺庆幸的。平常讲面试,这几句话也是我的口头禅,是我分析社会现象、处理棘手难题的常用方法。经常听我讲题的同学是知道这一点的。年轻时的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我自以为是、以偏概全,好发惊人之论,动辄言论极端、行事偏激。为此,我受到了不少教训。可怕的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好在,机缘巧合下,我学会了上面那几条最基本的法则。慢慢地,我开始能够克制自以为是,不再那么愤世嫉俗,不再那么偏激极端。我有了更大的宽容心,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容得下不同意见,容得下看不顺眼的人和事。

如今,我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真不容易。年近四十,我在克服两个巨大缺点方面有了点滴的收获,但也仅此而已。在我与我的周旋中,大多时候我还是处于下风,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失败。

许多我不想说的话,就是控制不住,虽然说了以后就会后悔,但下次还是要说。什么时候我学会了闭嘴,那一定是个不小的进步。可惜,我信心没那么足,大概要学一辈子。许多我不想浪费的时间,就是白白浪费了,刷视频、尬聊天、无所事事,我一直抱怨时间不够,却并不那么珍惜时间。许多不该生气的时候,我克制不住,明明知道不该那么愤怒,但就是任由怒气掌控自己。还有许多我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做了,许多我该做的事情至今却无动于衷。

我还会与我继续周旋下去。曾经,我以为山海繁华皆在远方,现在才明白无边美景尽在心底。这将是一场持续到生命终点的战争,我会与自己和解,我会与自己斗争,直到地老天荒。

普通人的成长史诗

到目前为止,我的自媒体都是一个人在运营,写作、音频、视频、剪辑等都是我自己在做。我一直相信,现场才有神灵,只有一直在一线,一直在最前沿,才能感知考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一次次实操中磨炼自己,提升技能。

这其中,有一项工作特别占用时间,就是查看、回复留言消息。每天我在各个平台收到的留言、消息都有数百条,高峰的时候能达到上千条。我始终坚持自己看、自己回,这会占用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说实话,做下来并不容易,但我还是这样做了,应该会一直做下去。即便做不到每条都回复,也会竭尽所能去看,挑选重要的回复。

每次看留言,我都会收获许多情绪,有感动,有欣喜,有自豪,等等,这也是支撑我做下去的原因。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看到一些特殊的留言,那些普通的文字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图1-1所示的留言就很有代表性。

图1-1 考生留言

无声处有惊雷,平凡人的奋斗也是史诗。这世界上有许多大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时势,他们的一言一行令万众瞩目,他们的行为会改变世界,他们的经历会写进史书。看这些人的事情,我会感动,会伤悲,会为之击节赞叹,会为之扼腕叹息。但是,也仅此而已。

我一直认为,那些大人物也是普通人,与你我这样凡人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而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我们这些红尘中打滚的普通人,我们平凡琐碎的生活,我们看着不起眼的奋斗,更值得关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的盛放,同样惊心动魄,不比牡丹逊色。就好像这两位同学,高中毕业最后考到市直机关,他们经历的磨难挫折,他们取得的进步成长,他们战胜的问题障碍,他们一路走来的大事小事,也是英雄成长的史诗。即便这史诗没有那么耀眼,我依然要道一声:“壮哉,勇哉!”

人生的路很长:有的觉醒早,有的觉醒晚;有的年少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的投胎在璀璨都市,有的被抛洒在穷乡僻壤;有的家财万贯,有的家贫如洗;有的颜值惊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天赋异禀,有的先天不足。各种各样的条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就像一粒粒从天而降的种子,可能落在肥沃的农田,也可能落在贫瘠的戈壁。我们能做的,就是生根、发芽、成长,竭尽所能、一步一步长成更好的样子。如此,方不辜负这青春年华,不辜负来世上这一遭。

有个长辈曾给我分享经验,提到量变引起质变,他说:“当你感到深陷谷底、不得腾飞时,当你感到锁链缠身、不得伸张时,千万别停下,继续向前走,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熬过去,熬过去,眼下看似是沉沦的终点,其实是腾飞的起点。”这是他半辈子的经验总结,以前从未对别人讲过,可我当时听起来就好像他说出的是我自己的心里话一样。

这世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他们前进的路上,没有鲜花掌声,但是他们耐住了寂寞,坚持了下来,走上了自己的英雄之旅,书写了自己的成长史诗。吾辈共勉,继续加油!

我是没有那种命的

我是没有那种命的。这不是在抱怨,而是认识到生命真相后的释然和坚定。

我没有那种命,没有那种走捷径的命,没有那种不劳而获的命,没有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命,没有那种一学就会、一考就上岸的命。我就是兜些圈子的命,十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命,学了也不会、背也背不熟的命,踏踏实实的命,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命,经历坎坷才能接近目标、也不一定能达到目标的命。

很早以前,我也有过妄念,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想着我也许运气好,也许不用怎么费力事情就变好了,也许突然间青云直上,也许转眼间一夜暴富,也许我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我不单不是那个被选中的人,我几乎是那个没有被选中的人。这令人痛苦,也令人清醒。

好呀,真好,原来如此。这打破了我的想当然。这时的我是彷徨的,失落的,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有人努力了半生也到不了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就在紫禁城。说实在的,这确实挺打击人。我该怎么办呢?很久,很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大概就是迷茫的青春。我不是个有天分的人,干什么都一般:长得一般,说话一般,家境一般,上进心一般,写作一般,各种各样的一般。

我没有顿悟过,没有说哪个时间突然懂了些什么,然后就怎么样了。我继续浪费着自己的时间,找不到路,也找不到用力的方向。后来,我看到一句话,叫作“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满身的力气,却使不上劲。真是郁闷呀。一直到三十多岁,我成家了,女儿也出生了,我才在偶然的机会找到了一个发力的地方,那就是在网上写文章。我就这样突然找到了命运女神的一个衣角,我慢慢地攥紧了,再也不松手了。

有人问我:会停止在网上写文章吗?如果你是在三十多岁,折腾半生,才找到这么一个东西——一个你发力的东西,你怎么会松开?你永远也不会松开的,反而会越攥越紧,攥一辈子,永远不松开。我是个性格平和的人,但是在这一点上,我却有着坚硬如铁的意志。

写文章就是我的磨刀石,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领悟了不少的道理。这句话是个秘诀。就是说,你想真正领悟道理,并从道理中受益,你得真的做,真的受折磨,真的千磨万击才会有所得。否则,仅仅是口头上说说,那是最没有意思的。你不懂,而且你以为你懂,这真是悲剧。你永远也不能懂了。

放弃一切脱离实际的想法,放弃一切贪快求速的想法,放弃一切赌赌运气的想法,清醒地认识到你我这样的大多数人没有那种好命,你能依靠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回头。可以慢,可以停,但还是要往前走,往前走。

我知道,许多人面对面试也是使不上力,找不到面试的“衣角”,那么你听我一句劝,去背题吧,这就是天的把、地的环,拽紧了,别松手,一道一道掌握。不要去想什么捷径,这就是你我的命,这就是你我的捷径。找到了,就上路吧,不要回头。

你有没有那种命?

来自未来的信号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每当心里升起努力的念头,都是未来的你,隔着遥远的时空,在向你发送求救信号。

人是容易被打动的。即便是鸡汤,灌下去也会使人有几分动容,进而做出些改变。在各种记录中,有的人甚至会被一句话改变一生。记不大清楚,我是怎么念叨起:量变引起质变,一切都是积累。也许,最开始说的时候,这句话还没有什么力量,但是说得多了、做得多了,这句话自然而然就有了价值和力量。这种价值值得人去追寻、追求一生,这种力量大到可以改变命运、扭转人生。

人生是要有些追求、有个目标的。有了目标,我们做的事情才有了主次。当人生有了方向,日常就有了靶心,有了重点,人就能明白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挺重要的。许多人每天盲目地做事情,迷茫地生活,事情来了就接住,不去想到底该不该做,不去思考这件事情对未来有什么用,更很少有目的地做些事情。这样的生活是凌乱的,缺乏一条贯穿起来的链子,缺乏重心,东倒西歪。很可能干了许多事情,支撑了许多日子,到最后一盘点却没剩下什么。不亦悲夫?

生活不能被忙碌填充,更不能对这种挤压性的填充习以为常,不去思考对错,不去谋求改变。我们的人生需要些留白,我们的生活需要些发呆时间,想想未来,琢磨当下,判断下轻重,分出个缓急,再不急不躁有选择性地去做。这样,我们做的才是对未来的自己有用的、有利的。而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根本问题。考公、考研、找工作、写文章、创业、结婚等,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

当你思考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起码找到一两年内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你就有了判断是非对错、分清轻重缓急的标准。接着,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慢慢地给人生增加重点,给事情增加筹码,这就是建设性的人生,这就是有章法的人生。万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做了许多,却没有什么收获。

当然,要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还是得想,给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夜深人静,抛开大多数的杂念欲望,慢慢地问自己:我到底想干什么?我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想着想着,你睡着了,那也没什么,明天接着想。很长时间都想不通,那就一点一点积累所得,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王阳明是在龙场石头棺材里顿悟的,各种文章都有描述,犹如霞举飞升,似乎真是一夜悟透人生。对阳明先生我不敢妄加揣测,但想来圣人也不是一悟就成的。他在顿悟前,也是思考多年,受尽了坎坷磨难。没有前面那九十九步,怎么会有最后的第一百步?

我们都是普通人,会收到未来的自己发来的求救信号,隔着遥远的时空,难以准确体察其中的真意。不管怎样,做些事情不会错,做些重要的事情不会错。就好像我在写这篇文章前,也是感到有人从内心深处,跨越浩渺幽深的心灵时空,催促我:你现在有些时间,做些事情吧,做些事情吧。这种声音不大,我却切切实实听到了,于是我就写下了这一篇。

我想,哪一天真的遇见未来的自己,我总算对他有个交代:老兄,我可照你说的做了,好赖你都别怨我。你知道的,兄弟我也不容易。

克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病,得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拖得太晚,病入膏肓,人生浪费了大半,也就没有了治的必要。

完美主义是什么呢?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凡事走极端,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完美。想做完美当然是完美主义,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而不去做,也是完美主义。第二个特征是不想做小事,只想做大事。小事是身边的事,是能做的事。大事是脑子中的事,是想象中的事。小事能做,大事不能做,至少眼下做不了。对完美主义者来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因为小事没做,大事当然也轮不到做。第三个特征是想法太多。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许多想法,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要认识到,想法多从来都不是优点,只有行动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二十岁时想法多值得肯定,三十岁、四十岁还被外界评价为想法多,恰恰是不务实、过于务虚的表现,他们中了完美主义的毒。

完美主义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自信的养成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借由一件件小事,在一次次成功中逐步养成的,这就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脑海中征战四方,对于现实生活不够关注,他们看似样样精通,实则很少取得现实生活中的一次次成功,自然而然难以养成自信,难以养成气势。一个人如果中了完美主义的病毒,往往对自己求全责备,在心中设想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是他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是他们难以容忍的,慢慢地会陷入怀疑否定,甚至痛恨自己的境地。人如果不依靠自己,是无法前进一步的。因为完美主义而否定自己,就走上了自我消解、自我放逐的路,谁也救不了。

克服完美主义,先要认清完美主义。对照一下自身,如果你总是想法很多,总是在幻想大事,总是要么不做,做就想做得无敌,那么你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当你洞察这一点,开始认真耐心地观察,观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有了改变的机会。改变,就从认清完美主义是病,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主义开始。接着,你要找到一个载体,找到一把钥匙,去克服完美主义。这把钥匙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一项工作、一种事业、一门技术。只有在行动中,你才能克服完美主义。

在学习面试中,我经常建议同学们,一旦开始答题,哪怕答得恶心也要答完。不能停下来,重新思考重新答,妄想完美。一旦你有了这种想法,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背上了包袱,久而久之甚至再也开不了口。或者,要思考很长很长时间,才能说上几句,有一点儿差错,就又重新再来。这是一种内耗,只能自己卷死自己。这是一种伪忙碌、伪勤奋,看似做了许多,却不会有任何收获。你只是造了一座城,一座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完美主义的城。这种行为也可以称为面试的形式主义,感动的只是自己,欺骗不了考官。

所有伟大的事业,分解到每一天都是枯燥而又琐碎的。不要轻视那些烦琐的小事,不要看不起基本功。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他的基本功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每天写的能力。每天写,从不懈怠,哪怕写得不好,依然不管不顾地写下去。这与完美主义者想象中的一写成名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恰恰是写作者的成长之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喜怒哀乐,不管疲惫还是厌烦,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每天写,这最不起眼的、重复枯燥的、难见价值的写,恰恰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功。

想练成这种基本功,就要投入海量的时间、精力、心血、意志。简单说,这件事很难。因为难,所以定有所得。这世上从来没有完美,只有完成,在一次次完成中,你才会趋近完美。

最不该混日子的两个阶段

每个人都该认真地活过一生,每个阶段都不该混日子。但有两个阶段,在别人口中是可以混日子的,对当事人来讲却是最不该混日子的:一个是大学学习阶段,一个是体制内工作阶段。

我们最常听到的谬论,大概是上大学就轻松了,混混就毕业了,还有什么混个毕业证之类的说法。同样,体制内也被许多人视为绝佳的混日子场所,躺平、摆烂,应付、敷衍,混个什么级别,混个退休之类。说这两个阶段可以混,无非是在这两个阶段混日子,一般问题不大。大学也好,体制也罢,如果不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不会有人揪住不放,把你清理出去。再加上,进入大学、体制,都是在付出较长时间的辛苦后得来的,人容易滋生歇一歇的思想,奖励下自己,周围人普遍也是理解的。

人的成长是个逐渐为自己负责的过程。想着混日子,甚至因为混日子不被发现而沾沾自喜的人,本质上是还没有理解这一点。工作中,他们浪费一天的时间,摸了一天的鱼,会觉得占了一点点便宜,似乎浪费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不是自己的时间。他们还不是自己的主人,还没有完全为自己负责。同样,把学习当作完成老师、家长、社会安排的任务,以应付差事的思维处理,也是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很多时候自己却不知不觉成为故事里的人。

大学期间,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杂事,任务比较单一,再加上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时间也是大把大把的。身边有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有可以一同探讨问题的同学,有各种各样的研讨讲座,还有看不完的书,不受打扰的学习时间,这些大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是极为难得的,甚至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次。如果用来增长本事,那真是绝好的机会。同样,体制内也是这样,单位提供了平台资源、学习培训、晋升渠道,哪怕犯了不小的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单位也往往替你兜住,这都是极为难得的条件。

学习和工作,到最后长的都是自己的本事。这是问题的关键。不讲那么多大道理,人首先必须认清楚这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最朴素的道理,在现今这个时代也是管用的,甚至越来越管用。

如果你是个在校生,我建议你好好学习,多备考、多考证、多参加学习类比赛、多实习,多做对你将来有益的事情。如果你想进体制,那更得提前动手,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笔试、面试一起学习,该刷的题要刷,该背的题要背。不要觉得一点儿都不自由,一点儿都不青春,人生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资源,当然有资格自由张扬,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提前动手、笨鸟先飞才是正确的战略。我在大学时代不是个好学生,浪费了太多时间。前几年,我还经常做梦,后悔自己太肆意张扬了,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没有为自己做些什么。

如果你刚刚进入体制,我建议你多观察、多请教、不多嘴,踏踏实实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趁着年轻多做些事情。在最开始要当个态度达人,展现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最好的标签是积极上进、有分寸,尤其是你与多个新人一起进单位,如果你在态度上更积极,就极容易脱颖而出。接着,要努力成为能力达人,打磨锤炼自身业务,培养核心竞争力,夯实在单位立足的基础,逐步成长为领导和同事靠得住、信得过的行家里手。最后,既有态度又有能力,那就要更进一步,成为关系达人,会统筹、会协调、有胸怀,能调动资源、带领团队解决困难,这就是在慢慢转变为领导者。注意,关系达人是一种概括,不是让你不择手段搞关系、拉圈子。

时间几乎是所有事情的慢变量,看着不起眼,一秒秒流动,最后却显现出惊心动魄的力量。“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希望年轻的同学们,在最该成长的日子珍惜当下,努力进取,不辜负窗外的时光和当下的自己。

当理想隐退时

现代人讳言理想,即便谈,也多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故此处我也就不说所谓的宏大叙事了,只想讲讲一个人工作、生活的目标,这个小小的理想。

我意识到理想的重要性,恰恰是在理想将要隐退之时。年少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直白的、真诚的理想,比如想当科学家、文学家,想周游世界,想做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事儿。人生是个经受锤炼的过程,生活一直在给我们上课,让我们认清现实,告诉我们:你不是那块料。当有一天我们接受这一点,放弃那些看着天真的想法,就是理想隐退时。

在这个人生青黄不接的时候,人往往会感到巨大的迷茫和空虚。理想是灯塔,这话一点儿都不错。有了理想,生活便与远方的目标有了联系,琐碎也就有了意义。但是,人往往意识不到理想的价值,再加上现实与理想间的巨大鸿沟,理想便会渐行渐远,直到消失不见。走出半生,归来的一般都不是少年,而是油腻乏味、伤痕累累的中年人。

理想隐退后,人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直接放弃。不再谈理想,只说现实的利益与算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挺好的,算不得坏事。人要逐渐务实,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受些委屈,才能接住地气,在现世红尘中立住脚,成为家人的依靠。也许,在某个梦醒的午夜,他们会想起曾经的梦想,不知道心里是否后悔:是认为当时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还是会为那时的异想天开湿润眼眶。

第二种是走向反面。以前崇拜的,现在弃如敝屣;以前珍视的,现在不屑一顾。他们受了生活的教训,迅速被生活驯化,选择了背弃理想,成为当年自己讨厌的人。他们自以为洞察了生活的真相,明白了底层的逻辑,为此沾沾自喜,自诩为觉悟者。他们以为自己不再相信理想,其实他们只是有了新的崇拜偶像。人各有志,只要他们不突破底线,也不算太坏。

第三种是默默坚守。还有一种人,他们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理想离开了他们的嘴,住进了他们的心,他们是默默的坚守者,他们是暗暗的蓄力者。潜伏爪牙忍受,是为了咆哮山林。他们会把眼下事、手中事干好,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磨砺自身的机会。眼前的付出是实现理想的代价。这让我想起了容闳,为了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他服务过多位上位者,每次都尽心竭力,却一刻也不忘自己的理想。在繁重事务的历练中,他积蓄了实现理想的视野、格局、能力、关系、资金。这样的人是真正的理想者,他们知道为了理想,要学会暂时妥协,但是妥协也是为了实现理想。

啰唆了半天,也是心有所感,跟同学们聊聊天。你们现在的压力很大,生活、备考、婚恋、住房、赡养、养育等,这无数的事情纷至沓来,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我知道这种感受,连睡觉都是焦虑的,喝醉都是苦闷的,喜悦都是犹疑的。

这个时候,暂时忘记理想,先解决生计问题,才是务实的态度。但是,我依然建议你在心灵深处给理想留下一个小小的角落,这是你今后漫长人生路上重要的东西。

不管怎样,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有个念想,立地就是做些实事。立地不忘顶天,顶天还要立地。愿与诸君共勉。

做事情悠着点儿

做事情自有章法,有一点儿需要注意,就是不要用力过猛,要保持节奏,悠着点儿。人容易三分钟热度,某天打了鸡血、喝了鸡汤,就开始爆发。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过早放弃。

我不止一次规划过每天的时间,具体到小时这个层面,从起床到睡前,从工作间隙到开车通勤,满满当当、不留余地。无一例外,我坚持不下去,搞个几天就放弃了、躺平了,开始阶段性看不起自己。直到修复一段时间,又开始重新规划,陷入一个成长怪圈,看着折腾来折腾去,后来还是停在原地。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也是需要留白的,过度压榨自己只会快速耗尽激情,最后沦为平庸。要有节制,克制住过度的成长欲望。记得看过一本书,人的意志力不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反而是种用一点儿少一点儿的物质,类似于人体内的能量。一旦用尽,就得想办法恢复,否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犯下许多可笑的错误。人在晚上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天的消耗,意志力基本耗尽了。

做事情讲究在远期目标与近期行动之间寻找平衡。对远期目标的实现要充满信心,相信努力自有回报,自己不比别人差,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一定能够达成目标。这个目标甚至不需要一清二楚,模模糊糊的也行。我也说不清楚自己有什么目标,但是它就藏在我心中,时而隐隐约约,时而清清楚楚。我这辈子可能都要朝着那里努力,在生命的终点才会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与此同时,我知道近期工作、成长中,一定会遭遇种种困难、挫折、痛苦、煎熬、失败,这些都在预料中,没有什么意外。我可以战胜它们,我对此深信不疑。原因就在于,遥远的目标鼓舞着我,我要去的地方远在千里之外,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好眼前的问题。

这是种巨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一步步走到这里。一日上午,爱人突然问我:你的公众号阅读量超过×××没有?她问的这个人,是个名气不小的作家。几年前,我曾买过他好几本书,向爱人感叹:什么时候,我才能有这么高的关注量呢?我也有些好奇,搜索了一下他的公众号,发现我的公众号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他。坐在樱花凋落的大道,阳光稀稀落落,透过漫天的绿色枝丫,我恍惚在时光交错中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那个羡慕、畏惧,又带着点儿自信的年轻人。那年,我一无所有,却已决定风雨兼程。我仍然尊敬这名作家,只不过看他的文章的次数少了些。

再一个体会,做事情要聚焦。有个故事,说是比尔·盖茨的老父亲,曾让盖茨和巴菲特写出成功所需的最重要的特质,两人写出来的都是“聚焦”。估计这个故事认不得真,太像赤壁之战前的诸葛亮和周瑜心有灵犀写了个“火”字。不过我倒觉得,聚焦确实十分重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许多人即便看到这句话,也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是,你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你能做好的事情更是有限的。越是想做得多,最后的结果越是什么都做不好。

有人会说,我再努力下、克服下,也是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这我是同意的,但这是种勉强,是不可持久的。而长期的坚持,恰恰是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中间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正因为成功需要长期坚持,所以才要尽可能聚焦到一个点上,防止过大的工作量拖垮自己,导致过早放弃。说实话,我这几年兼顾工作和成长,已经十分艰难,我无数次想二选一,但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总是做不到。

所以,我一直在放缓自媒体的脚步,一直忍住扩大文章范围、扩大媒体渠道的冲动,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坚持下去,不会因为太难而放弃。说实话,这并不容易。我一直只讲面试,其他方面涉及的极少,就是为了聚焦,保障自己的精力。我放缓出版的节奏,拒绝申论的出书邀请,也是让自己慢下来,别着急,悠着点儿。

我得承认,有时候会克制不住,心急火燎地做一阵,但是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慢下来,不要用力过猛,因为我的目标远在千里之外,我得走好长好长时间,走好远好远的路,这是一场持久战,得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管理自己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患有色盲、音盲、阅读障碍,甚至说话也口齿不清。

十七岁的时候,他患上了严重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全身瘫痪。先后三个医生断言:他活不过明天。可是,第二天,他没死,反倒看起来更精神。

于是,医生们又说:即便他能够活下来,也没办法站起来了。在那些孤独、瘫痪的日子中,他独自躺在床上,谢绝他人打扰,全身放松,激励自己:我有一个想站起来的愿望,请告诉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后来,他看到一个情景,是他幼年摘苹果的画面。于是,他开始想象踮起脚摘苹果的时候肌肉的运动、力量、变化等细节。这个画面被他分解成多个慢镜头,他不断地想象这个运动的过程,并去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

几个星期后,这个摘苹果动作用到的肌肉部位,在他的身体上慢慢苏醒。他开始有了行动能力。

于是,奇迹就这么一点点发生了。几年之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独自一个人,驾驶一艘独木舟,带着很少的干粮、钱和设备,穷游了密西西比河。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他的传记看一看。

我很难形容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的感受。我幼年时罹患大病,也曾在鬼门关外晃荡过几次,若不是运气好,也许这世上不会有现在的我,更不用说建立家庭,在网络上发出声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境况跟米尔顿·艾瑞克森类似。他是被困在床上,我们是被困在现实生活中;他连站起来都做不到,我们幻想的大部分事情也做不到,更为相似的一点是:他和我们一样,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这个故事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管理自己,是一切之始。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能够管理自己;二是管理好自己,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早上起床,五点还是六点,甚至是赖床到九点?起床之后,读书、健身,还是刷手机?上班步行,还是坐车?路上想事情、听音乐,还是看看路边初绽的小花?

这每一个小小的选择都是一次对自己的管理。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目的地管理自己更加困难。

尤其是,我们浸泡在各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鸡汤中,有时候会无所适从。就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也是最近才悟到这一点。我有些明白,最近两三年,我似乎做了不少事情,其实都只是表象,从本质上讲,我只是更好地管理自己,并因此改变一点点现状。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事业发展都是从修身开始的。修身大致可以换成“管理自己”,以前我一直不懂,为什么修身在齐家、治国之前,现在有些粗浅的认知了。真不容易。

曾国藩有个管理自己的好方法,很简单: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这句话不是口号,他极有可能用这句简单的二分法,衡量自己的一切行为。

比如,路遇淑女,心有妄念,这件事是对是错?曾国藩眉头一皱,这种想法很明显不够圣贤,那简单,这就是禽兽。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没有中间地带,带有一往无前、不成就死的决绝。试问,古往今来,几人待自己苛刻至此?

当然,曾国藩所作所为,我们是做不到的,但这种方法可以拿来借鉴。怎么借鉴,大家自己想,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也没有想好。

有些话,看着都明白,但可能我们并不懂。有些道理,似乎一说就通,却只有在历尽劫波之后,才能咂摸出一点点味道。

这世上有很多让人后悔的事情,最让人后悔的大概是“我本可以”。这句话充分表明你的无能、后悔和愚蠢。没人相信“你本可以”。所以,此时此刻,尽量做些可以做的事情,而不要过后说一句:我本可以。

重复是通往卓越之路

这世界上许多事情是反常识的,只有经过漫长历练,有了感知、疼痛、放弃、挣扎、挫败、收获,才能真正理解。我经常接到留言,不少人抱怨工作琐碎重复,缺乏新意激情,继而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视重复为酷刑,但在我看来,重复恰恰是磨炼技能的机遇,是超越平庸抵达卓越的道路。

此刻,我坐在这里写文章。这七年来,我写了一千篇左右。每次写作都是一次重复,大多数时候是枯燥的,没有那么多乐趣,只有敲击键盘的噼里啪啦声,伴随我走过漫长而又短暂的七年。我尝试写过多种类型的文章,如散文、杂文、诗歌、时政、历史等,短的一篇几百字,长的一篇一两万字,我试了一个又一个,写作水平是否有提高,我不敢随意说,只能交由读者判断。但是,我的恐惧、犹豫、疑惑完全没有了。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写,就会有好的回应,就会遇见好的事情,就会有好的收获。

我还会写下去。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这不是某个刹那间的顿悟,这是一次次重复后的觉悟。我现在写逐字稿,也会遇到难题,打不开思路,难以深入浅出讲清楚,心中滋生畏难情绪。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看看过往,发自内心有种感动。我想,现在的我都会畏难,七年前的我踏出第一步,坚持一篇一篇写,又是多么不易。我能克服这个问题,是因为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教会了我这一点。我有信心,且坚定不移。

任何伟大的事业,分解到每一天都是枯燥而又琐碎的。这世上的绝大多数工作是重复的,当个办事员每天重复沟通、写作、挨批,当个领导者每天重复统筹、部署、协调,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同,却都是在重复自己的工作。

重复有着巨大的力量。一个人开始学习面试,总也不得其法,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背题、模拟、总结,再背题、模拟、总结,慢慢地,他可以流畅、完整、出彩地答完题。这其中起作用的不是什么捷径,而是一次次重复。你刚进到单位,人生地不熟,这也不顺那也不顺,但是半年下来,你就驾轻就熟,一两年就成为业务能手,三五年下来就是单位骨干。为什么?因为你在一次次重复中成长了,重复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为什么有人把重复工作当作总也走不出的梦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重复中没有成长。日复一日都是在重复昨天的自己,自然会产生厌烦、乏味、疲惫的情绪。而成长最需要的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就是说每次重复都要有精进,哪怕只有一点点,日积月累也是十分可观的。重复精进的天敌是怀疑的情绪。人生没有进度条,我们很难看到自己是否进步。有人说,因为相信所以做到,确实有其道理。我把写一千篇文章作为四十岁的目标,这就是我为自己设置的进度条,数字的变化会让我意识到,我的积累又多了一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宽慰了我,帮助我走过那段孤独的路。

领悟重复力量的人是宁静而又坚韧的,他们不折腾,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歇斯底里,没有什么三分钟热度,没有什么突然爆发,没有什么亢奋激情,他们就这么缓慢平和地往前走,坚定不移、一往无前。

生命在于重复,重复是通往卓越之路。哪怕你现在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珍惜它,在重复中打磨技能、优化流程、提升效果,直到你做起来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出神入化,你就会成为专家,你才有了改变的机会。

而改变,不过是另一次重复的开始。 SZiJMeqe8CVeQ0RweEPkmf8fQ5+y7ROLmHkL9NCJ/2mDTqxLGL4LPgMLudbIrA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