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时期性角色的发展

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个新生命又降临到了人间。对于它,人们关切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是男是女?”从这一刻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男性或女性的身份。这是由它的细胞染色体的构成,以父染色体的“表达”所形成的身体构造——尤其是生殖系统的构造所决定的。但是,尽管有了这一切,要成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它们还有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路要走。

它要走的这条路就是“性角色的发展”。性角色,是指个人所在的社会文化体系对男性和女性各自的行为方式所持的标准。性角色的发展,也就是在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之上,逐步成长为具有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男人或女人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性角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关键时期”:出生后的前三年和青春期。在这两个阶段,儿童(少年)面临着急剧的身体变化和复杂的外界信息。性角色概念的形成和丰富便获得了快速的进展。毫无疑问,这两个“关键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注意,在这一节,我们先来探讨儿童的性角色发展及相关的问题。

一、性角色发展中的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性角色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物因素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体内激素的产生、生理成熟的速度。

上面已经提到,性别的生理基础是由性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这些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既决定了生殖系统的构造,也决定了激素产生的种类。如果性染色体的组合发生变异,像出现OX(缺少一条染色体)、XXY(多出一条X染色体)、XYY(多出一条Y染色体)等现象时,人的生殖器构造、第二性征、生育能力、心理状况都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性角色的发展就会出现混乱。

生理成熟的速度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孩子们对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发育状况总是关心的,同时,对于一定年龄的儿童,父母和周围的人都是希望他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即所谓“体象”)。如果一个女孩相应于她的年龄来说长得太高,或是男孩子在同样情况下长得太矮,他们就可能觉得自己不符合理想的性角色,体形、生殖器、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超常或低常,这种现象也属于性别特征之一。

身体发育速度的男女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青春期开始前,女孩发育得总比男孩快,这种现象也属于性别特征之一。

二、性角色发展的心理过程

儿童是如何懂得什么叫“男、女”的呢?科学工作者们认为,这是由于成人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加以干预的结果。孩子一生下来就被依性别给予不同的对待,等他们能够理解这种区别(例如有关性别差异的词汇)的时候,就会把性别的观念同自己联系在一起,性角色的发展也就从此开始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各种新的经验又会加强这种发展(如参加某种性别的活动、男女约会、性行为、寻找配偶、成家立业……),最后使其明确性别的观念和自己的性身份,具备性角色。这个过程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在童年,性角色的心理发展包括四个要素:应用适当的性别标志;学习所在的文化所推崇的性别规范;建立与同性成人的“同化”;对自己的性别形成情感倾向性。

1.性别标志

性别标志就是某些与特定性别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和行为。这是儿童在性角色发展过程中最早接受的东西。在他们还根本没有“男、女”概念的时候,他们就会模仿同性家长的作为,这就成了他们的标志。他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说“你是个好小子”“这小姑娘不错!”“小子”和“姑娘”就是一种性别标志。如果孩子学会了对某些人用“他”,对某些人用“她”,那他们就有可能根据这种性别标志来区分不同性别的人,找出他们的特征来。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儿童一般就能够正确使用“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性别标志”,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已经开始懂得什么是性别了。

2.性角色规范

文化体系赋予不同性别的行为特征就是性别规范。这些规范是随年龄变化的。例如,在许多地方,人们希望成年男子能给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而对男孩子则不可能有这种要求。有时,人们希望男孩子好斗,具有反抗精神,而具有这些特点的成人都不受欢迎。

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孩子就可能体验到性角色规范。父母、幼儿园的老师,以及整个生活环境,都在不断地向他们提供这种规范。为他们选择的玩具、服装、游戏的内容和伙伴,也几乎无一不贯穿着这些规范。而孩子通过接受这些东西,也就了解适应了性角色。一般说来,男孩子习惯于把适合他们性别的活动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女孩子则倾向于将更广泛的兴趣和活动看作是她们的性别角色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他们的活动范围都会有所改变。

性角色规范的形成途径便是成人对儿童的期望。从出生后的第一天起,父母就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男孩和女孩。对男孩子,往往希望他个子高一些,重一些,家长们采用鼓励、赞许来奖赏符合这些期望的行为,从而无意之中在孩子身上建立起了一种对性角色规范的“条件反射”:就该这么干!他们不断地把自己关于男性或女性品质特点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男孩子应该善于思考,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会用理智而不是凭冲动来行动。另外一些人可能认为:女孩子应该安静贤淑,温文尔雅,富有高贵的气质……(当然,看法可能不尽相同。)这样一些观点,会通过赠送孩子的礼物、对他们进行的指教、鼓励他们参加的活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年龄增长以后,他们接受的就不只是鼓励了,还要因被认为行为不当招致惩罚。这样,孩子在了解到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同时,也了解了与某种行为相伴随的奖惩,从而不断地向某种性角色发展。

3.同化作用

获得性角色规范只是对外界标准的适应,“同化”却是把符合他人的价值观和理想化为己有。在性角色发展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一种“要像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他们对同性家长进行“认同”,就是说,从被认同的一方的立场出发去观察和体会问题。这种认同可以给孩子提供男性或女性针对自己性角色的内心体验,使他们能对“父母”“妻子”“丈夫”等“角色”有所认识(所谓认同也就是“同化作用”)。促成性角色同化的最重要机制是“发现相似性”,不管孩子所欣赏的是其父母的体形、外貌或是特殊的能力,当他们发现自己与父亲(或母亲)有某种一致性时,就趋向于主动地获得这些品质。对这些一致性,孩子在两岁时就可能意识到。与父母的裸体进行接触时,他们会发现生殖器的一致,而这种发现又会扩展到寻找外貌、气质和观点方面的一致性。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诸如“你当了爸爸也会这样做”“你和你妈妈一样有耐心”等等,对发现一致性也有帮助。对同性家长的品质持赞许态度的孩子,为了提高其自我评价,将会加倍努力地与家长寻求一致。这样,由于孩子竭力想模仿同性家长,同化的内容得到充实,而性角色的体验也就增强了。

不过,同化作用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单方面的,孩子同父母都可以建立密切的联系。弗洛伊德甚至认为,幼儿具有两性特征,对任一性别都能发生强烈的性冲动(确实,有关研究证明,在两性体内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

这样性角色的同化在包括对同性家长持赞许态度的同时,还要包括对异性家长的疏远。这就是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一个女孩子为了实现与母亲的同化,就必须把母亲看作爱的源泉,母亲的吸引力必须够大,以使她放弃对父亲的认同,同样,男孩为了避免与母亲同化,必须对父亲极为赞赏,并表现出强烈的爱恋。如果父母都表现出积极的、有价值的品质,孩子就需要做复杂的选择。不过,不管是不是自觉的,父母一般都能教会孩子应该如何认识性别,并提醒他:做错了选择会有危险。

4.对性角色的情感倾向

性角色发展的第四个要素——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对那些与性别有联系的活动(如男性的体育、女性的缝纫)所持的态度和偏好。

这种倾向性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还是个多变的过程,人的这种倾向性在一生中可以多次转化。有人对儿童的性角色倾向性进行了研究,要求孩子回答他或她是喜欢什么玩具、希望谁作为游戏的伙伴,还是更喜欢别人说“你是个好姑娘”“你是个好小子”,孩子选择了多少为男性或女性将有的活动就作为性角色倾向性的指标。结果发现,在三岁时,孩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倾向性了,喜欢进行符合自己性别的活动,喜欢与同性在一起玩耍。

但是,人们也许会问,这种倾向性是怎么发展来的呢?而且倾向性把活动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周内,人怎么还会感到满意呢?

我们认为,性角色倾向性的发展及其水平有赖于三个因素:首先是个人素质,如果一个人的秉性和能力都适应于某个性别的规范,他就易于向这些规范发展并喜欢它们。第二是“认同”作用的影响,孩子越欣赏某个性别的家长,也就越倾向于按他(她)的方式行动。在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以后,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就更为积极。孩子进了学校,就会得到更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特有的品质也就体会得更深刻。获得了这种自我认识的能力,就可以使他们对自己与同性角色规范,以及和同性家长之间的差异做出评价,并采取行动以获得适应。

决定性角色倾向性的第三个因素是环境对某一性别的评价、崇尚和暗示。这些东西可以来自家庭、种族集团、宗教团体、社会机构,以及各种传播文化的渠道。有许多文化都对男性予以更高的评价和地位(这往往是传统),这类观念也对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男性更希望牢固地建立其性角色倾向,而女性却有可能觉得低人三分,从而对其性别产生感情矛盾。谁都知道,受到重视和夸奖能使人愉快和满足,而不受重视或遭贬低,你就不能期望人家还感到满意了。

有些家庭对生男孩或女孩非常介意,对6000名已婚美国妇女做的调查表明,未曾生育过的妇女中,有63%的人希望她们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第二个是女孩,在别的情况下,想要男孩的人也比想要女孩的人多。假如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家长又不得不对降生的孩子承担责任,即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在性角色倾向性发展中就可能遇到困难。

至于强烈的性别倾向性对人的局限倒的确是个问题。人们已经开始对此产生注意,并设法来改变这种状态。有人认为,如果能让现在被认为是典型男性或典型女性的特点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其结果会比单方面发展更好一些。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充满自给、独立、富于决断的男性品质最为有利,而在另一些些情况下,友好、热情、谦逊等女性品质的表现更为适宜。一个人能够应用这些不同的品质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才算具有了完美的性角色。之所以要对性角色倾向性进行拓展,是由于现有的男、女性角色中有很多对男人和女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利的东西。完全接受现有的女性角色的规范,就意味着强调依赖性和脆弱多情的性格,而这却是一种不成熟的和“未分化”的个性特点。同样,毫无保留地按现行男性性角色规范行事,结果也未必美妙,可能招致不断的焦虑,以致成年后感到自我价值缺乏,失去丰富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灵活性。

性角色发展的四个要素体现了内部状态与外部影响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统一。只有经过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体验到对自己行为的满意与否,再加上别人对这些行为的评价,儿童才能正确地对自己的性别有所了解。性别标志和性角色规范是塑造儿童性角色的外部力量,同化作用和性角色情感倾向的形成,则是儿童肯定其性角色具有适宜性和价值的内部力量。 1RnnMKAGtskKBCPLkXEQQOrqHds8pbi6SuACbjjumVUpt7zhEyFaNI+1TiA34F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