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一处偏远山区,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叫协力村。人民公社时期是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依兰县平原公社。

这个自然村是20世纪初,由散居在各处的几户人家并屯时初始形成的,最初,只有三户人家。当时,这一带到处都是茂密的山林,从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逃荒过来的难民,占山为王,开荒种地。这些家庭大都散居在自行开垦的耕地上建房盖屋,安家落户。后来,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实行了并屯政策,把这几户人家聚拢到一起,选择了现今生产队所在的位置,盖房子,建院落,形成了历史上的原始村落,取名叫协力村,意为全村人民同心协力的意思。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丽的乡村,吸引了很多人来村里定居,最鼎盛时期,全村有近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这个小山村,和其它乡村一样,光复以后,经历了土地改革,逐渐实行了互助组、高级社,最后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并实行了集体所有制,改为生产队,叫协力大队。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协力生产大队周围都是丘陵山脉,耕地都属于黄土岗地,干旱少雨,土地比较贫瘠,耕地都是旱田,种植的都是玉米、大豆、高粱之类的农作物,经常闹旱灾,致使粮食减产。在平原公社所属的几十个生产队中是最贫困的一个大队。

协力大队贫穷落后远近闻名,但不影响它的美丽,它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三面环山,植物茂盛,物产丰富,村子的周围阡陌纵横,树林茂密,百草花香,鸟兽相闻。三山环抱,绿树环绕,瓜果遍地。经常有野兽和各类小动物跑到村子里来。十里八村的社员们经常到山里采摘山货,美丽的山村以它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70年代初,协力大队曾修建了一座水库,库容不大,水库建成以后,成了协力大队的重要水源地。那时,由于植被茂盛,积雪融化成了水库蓄水的来源。后来,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变成了荒山,冬天没有了积雪,水库没有了水源,逐渐地干涸了。再后来,荒山又被开荒种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雨天水过地皮干,干旱季节,缺水少雨,造成庄稼减产,给社员们造成很大的损失,社员们尝到了毁林开荒的苦头,社员们的贫穷也是始于毁林开荒。

那时,生产力比较落后,生产队也没有电力,打场脱谷、磨米磨面都是石头做的碾子和磨,靠畜力拉磨。日常照明都是靠煤油灯,家家户户到了晚上,一盏煤油灯便是全家的光源。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吃饭,学习,干活。为了节省煤油,一般到了晚上7点多钟就都回屋睡觉了。久而久之,社员们也形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直到70年代初,村里才通上了电,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但是,尽管如此,由于电力供应紧张,经常停电。而且,每天在用电高峰的时候,都会停电。因此,晚上从天黑到21点之前,是用不上电的。一直到了80年代中期,供电才趋于正常。

当时的农村,卫生条件很差,露天厕所,猪牛羊到处乱跑,鸡鸭鹅四处乱飞,人随处大小便,所谓:只要不抬头,到处是茅楼。没有条件洗澡,夏季还好说,一般在水塘可以洗澡,但到了冬季,冰天雪地,无法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加之当时可更换的衣物也比较少,所以,那时候很多人都会生虱子,冬季闲暇的时候,经常看到老太太坐在炕上给孩子抓虱子,抓到大个头的虱子,往往会放到嘴里“咯嘣”一下咬死。

虱子一般生长在人的毛发间,多的时候衣服上的夹缝里也有虱子和虮子藏身。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梳子和篦子,篦子有两个功能,篦齿疏一点的一头用来梳虱子,篦齿密集一点的一头用来梳虮子,虮子是虱子的卵。如何消灭身体上的虱子,成了女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话题。

协力大队历史悠久,有着淳朴的民风,社员们延续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厚道善良,人和人之间充满着亲情和友善。很少有打架骂街的现象出现,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互通有无,农闲时节经常相互请客吃饭。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按照当时公社革命委员会对生产队干部配备的有关要求,每个生产队都要推选出一名治保主任,负责生产大队的治安管理工作。

为此,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推荐治保主任人选。经过大队委员会充分酝酿和民主选举,社员汪志当选为治保主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iU5dfC4Fhrhnig9qNGpCQhPCYjKj2s1QW7g8pISZdc70Q2gpOkMWXMrpdxahJH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