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通过光线调节昼夜节律

◆ 强化褪黑素的分泌节律

褪黑素决定了一天的清醒时长。早晨,视网膜感受到光照后,褪黑素的分泌便停止了,16小时后分泌则会再次开始。如果能够强化分泌节律,早上就会轻松地醒来,晚上也会顺利地入睡。为了强化褪黑素的分泌节律, 早上醒来后,尽快地走到离窗户1米以内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约10分钟后,褪黑素的分泌便会减少。起床后,在窗前看看手机、读读报纸,能够使大脑形成在晚上感到困倦的节律。另外,在阳台站一会儿或者出去走一走,1分钟之内褪黑素的分泌节律就会得到调整。在休息日、想要睡个回笼觉时,试着在离窗户1米以内的范围睡,这样褪黑素的分泌节律也不会发生紊乱。

相位反应曲线

若感知到光的时间段发生变化,褪黑素的分泌节律也会前移或后移。昼夜节律呈周期性并不断重复,1天即为一个周期,也被称为“相位”。平均起床时间的2小时前,是相位反应的变化点。若在起床时间的2小时以前(若是6点起床,即为早上4点以前)感受到强烈的光照,相位便会后移,导致熬夜或是晚起。因此,如果晚上睡觉前房间过于明亮,夜里就很难感到困倦。

在起床前2小时以及起床后的时间里感受到光照,相位就会前移,形成早睡早起的节律。起床后的1小时内,相位反应最为强烈,在这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光照所导致的相位反应也越来越弱。起床4小时后才感受到光照,相位也很难再前移。就算起得晚或不打算外出,也最好在起床后的4小时内,走到离窗户1米以内的范围,或是走出房门。

◆ 睡前3小时,把卧室光线调暗

就像早晨感受光照一样,晚上感受黑暗也同样重要。如今,即使是晚上,室内也会很明亮。如果不人为地创造一个昏暗的环境,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一般来说,常见的吸顶灯就能照亮整个房间,房间的明亮程度大概在500勒克斯。从回到家到上床睡觉,在500勒克斯的房间里待3小时,晚上本应分泌的褪黑素就会减少50%。 褪黑素能够消除白天体内累积的活性氧,缺少褪黑素的睡眠无法消解身体的疲惫。

因此,尽量降低房间的照度。关闭其他房间的灯、把读书灯放在手边,尽量避免灯光直射眼睛。大概4天,身体就会适应昏暗的环境。尝试本书稍后介绍的黑夜拉伸运动或关闭浴室灯,如此有意识地创造夜晚环境,使大脑感受到困意吧。

褪黑素

当视网膜感受到光,生物钟的最高中枢——视交叉上核便会对松果体发出指令,停止分泌褪黑素。虽然生物钟的长短因人而异,但是通过停止分泌褪黑素,我们便能够以24小时为1天而活动。

另外,基因会影响我们对光照的反应程度。有些人的基因对光更敏感、视网膜的细胞更多,受光的影响也就更大。如果在梅雨季节或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会一整天都闷闷不乐,或者在12月份左右,随着日出时间变晚,起床也变得困难,那就属于受光照影响较大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创造早晨和夜晚,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 pDDEE9lUaJ7Eyqn1FPzgcOYrp1QARpEIrpUmDG3dowb51bwbFRdTwJV9SLhjeE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