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夜啼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孩子夜啼的原因,大家很容易想到酷暑严寒、孩子白天太过兴奋或开始长牙等日常生活中的小变化。

但是,在睡眠医学领域,随着对人类睡眠研究的进步,人们开始了解到夜啼与孩子的睡眠规律、心理发育等作为生物的基本因素息息相关。

尽管妈妈每天非常注意给孩子保暖或御寒,孩子仍然会夜啼。但如果从睡眠医学的角度来观察孩子的睡眠,就会发现不少改善夜啼的方法。

睡眠医学界普遍认为,孩子夜啼主要有两大原因,分别是“体内生物钟”和“哄睡方式”。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原因。

原因1体内的生物钟

人体内存在生物钟。人的睡眠规律和体温变化等都是由这个体内生物钟来调节的。

为什么说人体内的生物钟是引发孩子夜啼的一大原因呢?

成人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的作息规律。这就是人体内的生物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钟其实是按照24.5小时的周期运作的。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按照生物钟运作的周期,每天就会比地球自转周期滞后半小时。长此以往,时间差越来越大,人就会形成昼夜颠倒的生活状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生物钟便会自动重启。早晨在太阳光的刺激下,生物钟就会自动重启,开始新的一天。这样我们每天就会按照地球自转的周期度过每一天。

那孩子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刚出生的婴儿无法区分昼夜,他们每隔几个小时就会 醒来,然后很快再次入睡。 这正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体内的生物钟还未开始发挥作用。

婴儿体内的生物钟会在出生1个月后开始发挥作用,但生物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地球自转周期同步的。如果要让婴儿体内的生物钟和成年人一样自动重启,就需要进行练习。

快的婴儿能够在出生三四个月时适应地球自转的周期,并能区分昼夜。一般到出生6个月左右时就能形成稳定的睡眠规律。

那么,该如何训练婴儿来配合地球的自转周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训练婴儿在“白天明亮、热闹,晚上昏暗、安静”的环境中生活。这样一来,婴儿体内的生物钟就能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保持一致。

我认为,生物钟引起的孩子夜啼,主要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行的“原始夜啼”,另一种是体内生物钟运行混乱的“现代夜啼”。

古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体内生物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规律。如果孩子出现“原始夜啼”,原因可能在于妈妈早上忙于家务,叫醒孩子的时间太晚,无法让生物钟得到重启。慢慢地,孩子的生活节奏就会越来越滞后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昼夜颠倒。孩子无法区分白天和夜晚,便会在夜间哭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能够与家人一起共进早餐、适应了托儿所或幼儿园的规律生活后,他(她)体内的生物钟便会重启,夜啼自然也会随之消除。

而“现代夜啼”与“原始夜啼”不同,并不是由孩子体内的生物钟逐渐推迟而导致的,“现代夜啼”主要是孩子晚上睡眠较浅、午睡也没睡好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夜啼很难得到改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一直持续到3岁,更严重的可能会发展为幼儿失眠症。

这种类型的夜啼主要是由孩子体内的生物钟紊乱所致。

人体内的生物钟对光线的强弱非常敏感。只有在白天光线明亮、夜间光线昏暗的环境下,生物钟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现代发达的照明技术,使得夜晚也能灯火通明。如果父母属于“夜猫子型”,那孩子受到父母生活习惯的影响,入睡的时间也会变得很晚。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孩子体内的生物钟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夜晚。生物钟不能正常工作,孩子自然无法形成稳定的睡眠规律,体内的激素分泌也会出现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多半会心情不佳,经常发脾气,妈妈也会感到难以应对。但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性使然。

人体内的生物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人就一直在倒时差。这种状态下,想必谁都很难拥有好心情吧。

在针对成年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中,医生通常会使用“光疗法”,通过调节光的强弱,使患者体内的生物钟恢复正常功能,进而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睡眠规律。

而对孩子来说,可以由父母在家中进行改善。 其关键 在于要让孩子早上天亮后起床活动,天黑之后尽量保持 家中光线昏暗,让孩子早点儿睡觉,从而形成早睡早起 的生活习惯。

请对照下表,看看孩子体内的生物钟是否被打乱了吧!

□ 早上过了8点也不叫醒孩子,让孩子继续睡。

□ 为配合父母的时间,晚上9点以后才让孩子上床睡觉。

□ 从傍晚到孩子入睡前,一直让孩子待在明亮的房间里。

□ 孩子入睡后也让孩子待在开着电视或灯的客厅里。

□ 等爸爸下班回家后,到深夜才给孩子洗澡。

□ 很少带孩子外出,经常让孩子一整天待在光线昏暗的房间内。

□ 为缓解夜啼,半夜带孩子兜风或是让孩子看电视、开着灯一起玩。

□ 一边玩手机一边哄孩子睡觉。

符合以上任何一项,就说明需要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了。

我在本书中介绍的改善孩子夜啼的所有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让孩子调整作息规律,从而让体内的生物钟正常运转,进而发挥作用。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也是基于此原因。在第2章介绍的简单三步骤和第3章的安睡时间表等内容中,我会进行具体的讲解。

原因2不当的哄睡方式

不当的哄睡方式也是造成孩子夜啼的原因。

国际上睡眠障碍的分类中包含“儿童期行为性失眠”,虽然在这个分类中并未出现“夜啼”这个词,但日本睡眠学会认为,孩子夜啼的其中一部分就属于“儿童期行为性失眠”。

日本睡眠学会所出版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2版)》中,对“儿童期行为性失眠”的内容进行了说明。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相信会对各位妈妈有所帮助,还请耐心阅读。

儿童期行为性失眠,即儿童无法入睡,无法进行深度睡眠,或是两者皆有,并与已经确认的行为原因有关的失眠症,还可进一步分为“入睡条件型”和“训练不足型”两类。

“入睡条件型”是指儿童入睡时必须满足一些不当的条件,例如摇晃、看电视、乘车或含着奶嘴等,夜间也会频繁醒来。如果不满足这些特定条件,孩子就无法在适当的时间入睡,而且夜晚在生理性觉醒后也很难再次入睡。婴幼儿入睡通常也需要满足各种条件,如果被认定为失眠症,一般仅限于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满足的条件过于麻烦;不满足条件入睡时间就会大大推迟或不固定;入睡时或夜间醒来再次入睡时需要养育者的介入。

“训练不足型”是指孩子入睡前拖拉或是拒绝上床睡觉,导致睡眠时间明显延迟,主要原因在于养育者没能管好孩子的行为。还有的是父母离开卧室,孩子出于分离焦虑而引起行为性失眠,也有的孩子是对黑暗非常恐惧。由于养育者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贯性,形成间歇性的强化,最终造成孩子难以入睡。

据推测,10%~30%的儿童会出现“儿童期行为性失眠”。出生3个月至6个月的婴儿,还不能有规律地整夜睡着,除非失眠症状很严重,否则一般开始诊断为儿童期行为性失眠是从出生6个月开始。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2版)》

想必很多妈妈都会感同身受吧,或许还会感到吃惊,原来哄睡方式对孩子的睡眠质量竟有如此大的影响。

如果按原因1中通过调节体内的生物钟后孩子夜啼仍未见好转,一般通过改变原因2中的哄睡方式之后,孩子的夜啼大都会得到改善。

孩子在出生7个月后会进入认人期或黏人期(看不到妈妈就会变得紧张不安,继而哭闹着找妈妈),而哄睡方式出现问题大部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对哄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直会持续到1岁左右。

改变哄睡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哭闹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为了妈妈和孩子能有更好的睡眠质量,请各位妈妈一定要积极尝试。

只要掌握改变哄睡的方法,就能减少孩子的抵触,妈妈也能减轻心理负担。具体该如何改变,我会在第4章中进行详细讲解。 8kA3cZCnuBSuB3pqIRc6gTVWHBalbG7ShXKBcLqKmfZS5US4dKLFml/g5NRElG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