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半年后,“夜啼”就会逐渐增多。正在熟睡的婴儿会突然啼哭,大哭一阵或夜间数次哭醒。妈妈会因为忙于安抚孩子,经常睡不安稳。
婴儿夜啼的原因,至今仍未有定论。不少人认为,婴儿在夜间的浅睡眠(也叫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相当于成人的数倍,稍遇刺激就会惊醒。而且,随着记忆力的提高,婴儿在夜间睡眠时大脑会整理白天发生的事情。此时,大脑亢奋,就容易导致婴儿突然惊醒并啼哭。
夜深人静时孩子的啼哭声听上去会比白天大很多,妈妈就会想尽办法尽快地安抚哭闹的孩子。而最让妈妈欲哭无泪的是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重复上演。但世上没有止住孩子夜啼的特效药,妈妈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能让孩子安心熟睡的环境。比如可以将婴儿房的灯光调暗一点;不要总是把电视或音乐开得很大声,或者打开了经常忘记关;还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因为燥热或寒冷而哭泣。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但妈妈仔细一看:“咦?怎么连滴眼泪都没有?”孩子会这样“假哭”,表明孩子的身心在迅速发育,是智商高的表现。
婴儿快满周岁时,已经对周围的环境基本熟悉,也会开始仔细观察妈妈和周围人的表情和举动。这时孩子还会边哭边观察自己哭时对方有什么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假哭”。别看孩子这么小,还是很聪明的。
当孩子看到妈妈忙于其他事情,或者和别人聊天时,就会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够关心,因此会通过大哭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这种行为与“快来陪陪我”“快来和我玩”“快回到我身边”等语言是一样的意思。
孩子假哭是向妈妈撒娇的表现。妈妈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好好安抚一下,孩子便会笑逐颜开了。
学步期的婴儿随着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也逐渐能够听懂大人说的话了。这一时期的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的愿望变得非常强烈。但很多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还有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无法很好地完成,而且也无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会变得歇斯底里,继而放声大哭。
孩子会使出浑身力气来表达“不要”“不行”等情绪。这时妈妈难免会不知所措,不过仍要想尽办法温柔地去安抚孩子。话又说回来,很多时候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妈妈怎么努力,孩子的要求也很难被满足。即便跟孩子解释无法如愿的原因,孩子也未必听得懂。因此,妈妈在束手无策时,不妨带着孩子到室外逛逛,换个环境,或者用玩具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妈妈切不可大声呵斥孩子,或是显露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样反而会起反作用。婴儿被妈妈责骂后会更加不知所措,进而变本加厉地哭闹。这一点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