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糊弄人”的经济学术语

还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读一本叫《头脑体操》的书。书中大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房间里有两对母女,总共却只有三个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那本书仿佛是十万个为什么,思考这些谜题时万万不能拘泥于以往的常识。

这道题的答案是:“因为房间里的三个人分别是女儿、母亲和外祖母。”

原来,房间里的两对母女是“女儿和母亲”以及“母亲和外祖母”。

解答书中的这些谜题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思考每一个问题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最为严峻的经济学问题

长大后的某个夜晚,我打开电视机,看到几位经济学家正在唇枪舌剑地争论。

讨论的焦点是利率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见此情景,我拿起电视遥控器急忙换台。当时心想,这种无聊的经济话题就该交给这帮经济学家,问答类综艺比这有趣多了。

实际上,无论是问答类综艺还是《头脑体操》,只要遇上一个问题我们总会忍不住去思考它的答案。然而即便如此,一旦遇上“经济学问题”,我们却总想着一股脑儿地交给经济学家。可经济学明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学问题不胜枚举。

但在这其中,我认为最为严峻的应该是以下这个问题。

即, 绝大多数人对经济类话题毫无兴趣

曾经的我是如此。不知正在阅读本书的你是否也是如此?

相信我们在儿时都会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充满好奇,心中有过许多疑问。我也相信,即便是有关经济和金钱的话题,大家也一定产生过兴趣。

我们假设一个孩子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既然金钱存在价值,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复印一些钱花呢?”

当孩子发现自己如何思考也无法得到答案时,他便会求助身边的大人。然后,大人会告诉他:“因为偷偷印钱是会被警察叔叔带走的。”

于是,孩子接着问道:“咦,这是为什么呢?自己印钱是一件坏事吗?”

此时大人会继续讲,“因为钱的数量越多,钱的价值就会越低。”接着孩子会联想到,好像超市里那些卖不出去而堆积如山的香蕉都很便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有过多的钱,那么钱的价值也会随之变低。

即便如此,孩子心中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解答。听说日本政府光靠税收是不足以支付各项支出的,还得大量借钱。

“既然钱都不够花,那是不是说印点钱也没问题呀?”

这时就轮到专家出场了。专家说:“为了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日本央行会控制纸币的发行量。”

专业术语一冒出来,孩子顿时就失去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不想再做过多思考了。心想:反正我就是一个局外人,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是交给专家吧。

谜题的答案本应该出人意料且趣味十足,可若你不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那么就只能被迫打退堂鼓了。

我在步入社会以前也是这样的局外人,但自从进入高盛工作之后,我也渐渐开始思考有关经济的问题。我在那里从事利率交易工作,主要涉及日本国债,也就是日本政府借的钱。交易对象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全球的对冲基金,一次交易量就可达到数百亿乃至上千亿日元。

在这种交易工作中,对经济形势的误判将是致命的。因此,我在16年工作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经济和政府债务等有关“钱”的问题。然而我在自己思考的时候可从来没用过什么专业术语。可见, 有时专家使用专业术语就是为了糊弄别人 。毕竟这世上可没有人愿意糊弄自己。

所以,如果你觉得经济类话题令人费解,那这绝不是你的问题。

只要不出现专业术语,我们就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思考。因此本书中不会出现任何专业术语或者复杂的公式,即便出现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说实话,我本身也不擅长说话时夹着几个专业术语。

本书的创作起源于我和两个经济学“谜题”的相遇。第一个谜题是“政府债务之谜”。为什么日本政府能背负1000万亿日元的债务而不破产呢?全世界的对冲基金都在赌日本政府会破产,企图卖空日本国债大赚一笔,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只能铩羽而归。这就是因为他们未能解开这个谜题。

第二个谜题是从小学就令我困惑的“荞麦面之谜”。

我的父母在乡下经营着一家荞麦面馆。父母二人负责下厨上菜,面馆楼上二层就是我们家住的地方。

每到星期六中午,一楼就会有客人点一碗400日元的荞麦面,而我会在二楼免费吃一碗同样的荞麦面。两碗都是父母做的一模一样的荞麦面。

在一楼吃面的客人中,偶尔有人会摆架子,嚷嚷“我可是付了钱的!”可我从来都不会冲着给我做饭的父母摆架子。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那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给别人做饭吃,而他们的地位还会如此之低?当时我觉得大人们的世界蛮横不讲理,简直无法理喻。

“金钱有那么伟大吗?难道劳动者就不伟大吗?”

这就是多年来萦绕在我脑海中的谜题。相信许多已经工作的人或多或少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感叹经济运转本就如此。

但是,在高盛这种沉浸在资本主义中的公司工作之后,我坚定了以下这样的看法。金钱并不伟大,经济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钱为中心。

我并不是在跟各位讲道德,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经济话题。

刻苦钻研最纯粹的经济学之后我才明白,经济学的终点是“人”而不是钱。

实际上,无论是“荞麦面之谜”还是“政府债务之谜”,究其根源都是一样的。

而那些常年混迹于金融、经济领域的对冲基金交易者无法解开“政府债务之谜”,就是因为他们眼里只有钱,反而忽略了“劳动者”的影响。

人是经济中毋庸置疑的主角。谁在劳动,谁会幸福。只要以人为中心思考经济问题,我们就可以凭借直观感受体会经济的动向。

本书主要由3部分构成。

第1部分,我们从打碎对金钱的崇拜开始。我们不能过于崇拜那些可以购买商品、衡量价值的金钱。只要打破了金钱崇拜,就可以理解那些暗藏其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

第2部分,我们会从以人为中心出发,从零开始重新认识经济。经济因人而存在。我们不能向“一切为了经济”这句话低头,不能受其蒙骗。如果让那些一切向钱看、只主张“经济效果”的政策优先得到推行,那么只会劳民伤财。

第3部分,我们探讨的是涉及社会整体的问题。实际上,社会问题无法靠钱解决。但如果将思考问题的核心从钱转向“人”,我们就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们会共同思考当下我们应当做的事情。

相较于第1部分有关钱的话题,我相信一些读者可能会对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感兴趣。另外,有些人也会认为自己对经济已具备相当的知识。我推荐这部分读者也从第1部分开始读。若从第3部分开始读,则本书内容恐怕只剩一堆钱币了。

在本书结尾,我会和读者们共同思考另一个谜题。这是本人撰写本书的出发点,遗憾的是我至今也未能找到答案。因此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看到并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之后,能拥有如下感受。

“经济学问题不能单单丢给经济专家。只有我们共同思考,未来社会才能更美好。” kwIiM2/J+RClZdIQFThDbUGm8qbdf3/2jbmAUoVXaWBlB0z/thrA5pwJeU5ckb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