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经济转型升级蕴藏巨大内需潜力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构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基础,这个潜力的释放将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并将继续支撑中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也对我国高水平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

1.人均GDP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根据平均汇率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504美元,比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9040美元)高出16.2%,接近高收入国家分组的下限水平(12235美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人均GDP增长了约27倍(见表2.1),虽然仍略低于全球人均水平,但已达到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2倍。未来15年,我国人均GDP仍有条件保持5%左右的增速,并有望在“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我国在2035年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表2.1 1978—2020年我国GDP与人均GDP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自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高于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见表2.2)。2011—2019年,我国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

表2.2 2011—2019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从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明显下降,与之相对应,消费的贡献作用则明显上升。例如,日本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18.9%。 未来,消费仍然是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第一动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速,服务型消费、新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不仅将引领我国经济结构变革,更对有效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利好。

3.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变革的突出特点。2012年,服务业占比和第二产业持平,均为45.3%。2015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53977亿元,同比增长2.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5%,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占比高出16.7个百分点,稳居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见表2.3)。从结构看,以信息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业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6.9%、7.0%和2.9%,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7个百分点。 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

表2.3 2015—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4.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全面提升

科技创新拉动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突出特征。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看,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00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见表2.4),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2018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83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6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我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不断显现。

表2.4 1999—2018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5.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根据人均GDP、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指标判断,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这是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见表2.5)。

表2.5 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指标

续表

指标来源: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7):5—11.

数据来源: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二、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历史性趋势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都呈现出历史性的新特点。

1.消费结构升级处在关键期

(1)进入消费新时代,服务型消费开始成为消费重点。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到2000年分别下降至39.4%和49.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40%;2017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首次低于30%; 2019年,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28.2%,连续8年下降,已经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 另一方面,我国服务型消费比重持续提升。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消费升级的趋势明显,服务型消费逐步成为全社会消费的重点。据统计,2013—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9.7%上升至45.9%。其中,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由41.7%上升至48.2%;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由34.3%上升至39.7%(见表2.6)。

表2.6 2013—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消费结构还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服务型消费占比在一定发展阶段实现较快增长是个客观规律。以美国为例,其服务型消费需求在提高到60%以后,比重的增速开始放缓,在70%左右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再以日本为例,从1994年开始,日本个人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平稳,相比于耐用品、非耐用品等商品消费支出,服务型消费支出成为日本消费者的主要支出项。2007年以后,日本的服务型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趋于平稳,保持在58%左右。 通过对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稳态预测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预测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在65%左右将趋于稳定。

(3)“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服务型消费主导的消费结构。综合考虑2018—2020年服务型消费比重提升速度(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以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等因素,服务型消费占比年均有望提高1—1.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将由2019年的45.9%提高至54.7%(见图2.1),基本形成服务型消费主导的新特征。

图2.1 “十四五”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预测

数据来源:课题组分析预测。

2.产业结构升级处在关键期

(1)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由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发达国家有“两个70%”的经济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从我国情况来看,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明显。有研究显示,2005—201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36.12%上升到49.90% ,但与发达国家“两个70%”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有很大空间。

(2)产业结构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54.5%,与2018年全球第三产业平均水平(71.1%)相差16.6个百分点,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见表2.7) 。预计未来5—10年,我国服务业仍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即在65%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表2.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十四五”期间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较快发展成为一个基本趋势。考虑过去5年我国服务业占比提升速度(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及服务业市场开放加速等因素,服务型业占比年均提高拟按1个百分点估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由2020的54.5%提高至59.6%(见图2.2),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图2.2 “十四五”我国服务业占比预测

数据来源:课题组分析预测。

3.城乡结构变化处在关键期

(1)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个大趋势。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31%,较2018年(59.58%)上升0.73个百分点,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5.71%)4.60个百分点,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2.88%)7.43个百分点。 过去几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31,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5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5.30%,两者缺口为17.27个百分点。到201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缺口缩小到15.93个百分点(见表2.8)。

表2.8 2012—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15—2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31%)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81.05%),而且低于巴西(86.82%)、南非(66.86%)、俄罗斯(74.59%)的城镇化水平(见表2.9)。 若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差距更大。考虑到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保持年均1个百分点的增速,预计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7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1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表2.9 1978—2019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城镇化水平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3)“十四五”基本形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十四五”,我国人口城镇化与户籍城镇化将加快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9年的60.31%提升到67%—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9年的44.38%提高到53%—55%。

三、释放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内需潜力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国内巨大的内需潜力,这个内需潜力释放将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重要基础,并将为全球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1.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内需潜力

自2015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见表2.10)。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017.2亿元,同比增长8%。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981.0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9%。 但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居民消费率和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5—1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到2030年,有望达到60万亿—70万亿元。

表2.10 2010—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续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内需潜力

(1)服务业快速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4.5% ,低于2019年中等收入国家水平(60.5%)和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71.1%) 。如果到2025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0.5%),服务业规模有望达到70万亿元左右,市场增量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

(2)制造业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2019年,我国制造业的数字转型支出占十大行业之首,其数字转型支出高达2205亿元。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企业应用云化率和人工智能利用率均将达到90%,数据、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数个十万亿级产业。

3.人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藏着巨大内需潜力

(1)农村的内需潜力巨大。随着农村市场环境持续改善,以及电商等新兴业态向乡村地区加快下沉,农村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2633亿元,同比增长0.6%;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增长9.0%,增速高出城镇(7.9%)1.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66%。 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远高于第二产业(0.1%)和第三产业(3.6%)投资增长率;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但仍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4.0%)。

(2)新型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巨大。以消费为例,户籍人口城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趋同和消费公平程度的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4元)约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7.7元)的2.11倍。 如果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农民工能享受到城镇人口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水平,其消费水平接近或达到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那么一年至少有5万亿元左右的新增消费需求。未来5—10年,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将形成近百万亿元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最大红利”。

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的巨大内需潜力,是我国发展最大的战略优势。依托这个优势,我国完全有条件在未来10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突破。

1.内需潜力释放是应对外部新变局的“压舱石”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需要面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是我国应对变局的最大底气。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着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升级中的内需大市场。这个大市场不仅是我国推进经济持续中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也将使我国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未来,关键是要把释放内需潜力这个优势充分利用好、发挥好。

2.内需潜力释放为未来15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提供重要支撑

14亿人口的内需大市场充分释放,确保我国未来15年按照年均5%的增速,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按照年均5%的增长速度,我国人均GDP将在2035年达到22432美元;按照年均6%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6106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平(见表2.11)。

表2.11 我国人均GDP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课题组分析预测。

3.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与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1)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地位,占全球出口市场比重达到15%左右。2019—2025年全球货物出口增速按3%计算,我国出口增速分别按5%、6%、7%计算(2018年我国货物出口增速7.1%),估计到2025年,我国货物出口额将分别达到35.0万亿、37.4万亿、39.9万亿美元(按2018年不变价美元),仍将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占全球出口市场的比重将由2018年的12.8%提高到15%左右。

(2)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进口国。2019—2025年美国货物进口增速按4%计算,预计2025年美国货物进口额将达到34.7万亿美元。随着我国实施扩大进口政策,未来几年我国货物进口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即便以7.2%估算(2017年、2018年我国货物进口额分别增长18.9%、12.9%),到202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将超过美国。

(3)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进口国。2013—2018年,我国服务进口年均增长9.7%,美国年均增长3.9%。按此增速预测,到2025年,我国服务进口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进口国(见图2.3)。

图2.3 “十四五”期间中国与美国服务进口额预测对比

数据来源:课题组分析预测。

(4)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并在某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从过去几年实践看,我国在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等领域的地位与主导作用不断提升。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方案”“中国规则”将明显增多,并在积极推动WTO改革方面更多体现“中国主张”。

(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稳定在30%左右。据世界经合组织2020年12月的预测显示,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若保持年均6%左右的增速,对全球的贡献率仍将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QvLggKo0vJ3M876N43w/ToWLQlJotj1wXLs05zGQpKUp6s91Z+JjFoVqKH894r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