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症: 头昏头痛,心烦少寐,面红潮热,目眩耳鸣,口干,脉弦或弦细,舌质红,苔白或黄。
治则: 平肝潜阳,补益肝肾。
具体药物:
天麻9g 钩藤 后下 15g 白芍15g 桑寄生15g
龙骨 先煎 15g 石决明 先煎 15g 白菊花10g 决明子15g
生地黄15g 牡蛎 先煎 15g 夜交藤30g 淮牛膝15g
枸杞子15g 制首乌12g
加减: 夜寐欠安可加用炒酸枣仁、柏子仁、淮小麦等;兼见肝旺脾弱可加用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砂仁、绿梅花、大枣和胃;耳鸣耳聋加用磁石、石菖蒲;兼肾虚可加用桑椹、潼蒺藜、杜仲。
出处: 原方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34] 。
主症: 头目眩晕,心中烦热,肢体麻木,目胀耳鸣,脉弦长有力,舌质红,苔少。
治则: 镇肝熄风。
具体药物:
淮牛膝15g 玄参12g 白芍15g 天冬12g
龙骨 先煎 15g 牡蛎 先煎 15g 钩藤 后下 15g 白菊花15g
生地黄15g 茯苓15g 橘络5g 僵蚕12g
丝瓜络12g 络石藤15g
加减: 夜寐欠安可加用炒酸枣仁、柏子仁、淮小麦等;兼见肝旺脾弱可加用炒白术、炒薏苡仁健脾,砂仁、大枣和胃;耳鸣耳聋加用磁石、石菖蒲。
出处: 原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32] 。
主症: 头目眩晕,目糊干涩,耳鸣耳聋,胸胁胀满,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脉细略数,舌红少苔。
治则: 滋阴柔肝。
具体药物:
北沙参12g 麦冬12g 当归12g 枸杞子15g
生地黄15g 川楝子12g 石斛 先煎 12g 山药15g
制首乌9g 山茱萸12g 茯苓15g 泽泻12g
加减: 可酌加炒白术、陈皮健脾,白芍柔肝;夜寐欠安可加用柏子仁、夜交藤、淮小麦等养心安神;乏力神疲可加用太子参益气养阴,熟地黄补养阴血。夜尿频多,腰酸脚软,则需补肾益精,可合用五子衍宗丸。
出处: 一贯煎原方出自《续名医类案》 [35] ,杞菊地黄汤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36] 。
主症: 头重如蒙,头昏眩晕,口淡乏味,虚烦不宁;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脉弦滑或濡,舌淡苔白腻。
治则: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具体药物:
姜半夏9g 陈皮6g 茯苓15g 炒枳壳6g
竹茹12g 炒白术12g 天麻9g 炒党参12g
佩兰12g 炒薏苡仁15g 莲子15g 砂仁 后下 3g
加减: 痰多加用郁金、石菖蒲,湿重加炒苍术、佩兰;化热加用黄芩、焦山栀;夜寐不安选用炒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秫米;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可酌加钩藤、龙骨、牡蛎、石决明。
出处: 半夏白术天麻汤原方出自《医学心悟》 [37] ,温胆汤原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