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膏方治疗心血管病的优势及顾虑

2.5.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心血管病的膏方防治

膏方防治结合,最能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为后世医家建立中医特色的健康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6] 。“治未病”理论体系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16] 。“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防重于治”,这对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经历代医家不断地实践探索,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可归纳概括如下 [16] :“未病先防,调摄养生”(即养生保健,防病于先,避免疾病的发生);“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即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延缓疾病的发展);“既病防变,辨证论治”(即辨证施治,治病宜早,防止疾病的传变)。膏方符合“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于:①膏方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调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②通过辨证论治,标本兼顾,以求“扶正祛邪”,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以人体健康为本”的理念。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2.5.2 祝光礼运用膏方治疗心血管病

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症等;另外,睡眠障碍多合并心律失常或心脏神经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以头晕为主要表现,患者亦常就诊于心血管病科。心血管病患者必须接受全面的危险程度评估,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诊断及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合理应用相应药物。祝师认为,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心血管病不仅仅适用于疾病较为轻浅的患者,如明确需要严格规范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冠心病二级预防等治疗的患者,可以在规范应用西药,尤其是用药后仍有问题未解决时,辨证运用中医药治疗。

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 [1] 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膏方(膏滋药)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药性滋润,浓度高,体积小,易保存,服用方便。膏方具有如下作用:滋润补益,长于冬令进补;久服无弊,善疗慢性疾病;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防治结合,体现“治未病”思想。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据调查,冬季因心血管疾病发病住院的人数比其他季节可增加2倍左右,因此加强综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上以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睡眠障碍等最为常见,且多为首发疾病,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症,其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发病多与禀赋不足、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有关。在病机上,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久病多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致郁、久郁生痰等特点。正是由于膏方具有明显的滋补特点,补养兼治疗,在治病纠偏、改善体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用,因此对心血管病患者因病致虚、因虚致病的慢性疾病防治及调养有着显著的疗效。

祝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近50年,每到冬令进补之际,膏方处方量随之上升,且患者反馈疗效确切,副作用甚少。祝师认为心血管病使用膏方治疗的长处在于:中药单味药和复方药已经有一定的降压、降脂、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效应;通过使用这些药物可以获得一定的疗效,能减少西药剂量或种类;能够消除或减轻西药降压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消除或减轻疾病合并症;确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预后。

2.5.3 应用膏方治疗心血管病的顾虑

膏方多含补益之品,对血脂、血糖、尿酸等代谢异常指标是否存在不利影响,这是应用膏方治疗心血管病的最大顾虑,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我们临床观察发现,滋补肝肾膏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证疗效明确,对代谢异常指标无不利影响,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不增加不良反应 [17] 。对于膏方治疗其他心血管病,是否对代谢异常相关指标产生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问我,叶瑗,秦伯未.民国中医文献:百病良方 中国经验良方 膏方大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钱超尘.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5]赵佶.圣济总录.校点本.郑金生,汪惟刚,犬卷太一,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7]陈修园.医学从众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8]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唐容川.血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10]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1]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罗东逸.内经博议.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3]刘力红.思考中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颜新.气血与长寿:人体衰老新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5]王琦,田原.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16]陈瑞芳,朱娅君.“治未病”说略。新中医,2008,40(12):106-107.

[17]陈启兰.祝光礼教授膏方治疗高血压病学术特色与临床观察研究。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

(陈启兰) +Yu9MDOZvJBjpdZUDzeOJQOEamJZbVltomHA6slUaeIbBJoUS0oxbE2qAkhmP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