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记得卢勤曾经说过:“21世纪,要想让孩子成为成功者,并不是忙着去为孩子积累财富,而是让孩子自身成为财富。”

纵观我们身边的工作职业类型,大多数都是需要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或者资质才能持证上岗的。

医生:需要经历5~7年的理论学习加上3年的实习医生经验才能获得医生上岗执照;

教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

律师:需要考律师资格证、通过司法考试;

会计师:需要考会计证、注册会计师证;

厨师:需要烹饪学校系统学习,获得厨师证才可以上岗;

司机:需要考驾照,才能上路开车。

但是作为家长,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父母其实也是一份“职业”或者“工作”,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经过任何系统性理论知识培训,就开始无证上岗,凭着本能、直觉在做父母。

我自己为什么想到写这本有关育儿方面的书,主要是源于自己的几个亲身育儿经历。

第一,80后暴力育儿其实很普遍

有了孩子之后,自己比较关注育儿知识,阅读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原本我以为80后父母很多应该也是和我一样,对待孩子都很上心,对孩子都能用科学育儿理念,但接触了不少身边的80后宝爸宝妈后,发现实际并不是如此。

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S夫妇,夫妻两个同为高学历(同为80后,也是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1岁半),爸爸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妈妈是该医院的护士长。一天闲聊时,她问我会不会打孩子,我说很少,基本上不会。她说:“你知道吗?我是打孩子打得特别凶的那种,不听我就打,我5岁女儿不听话,我就打!”我听了之后,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同为80后父母,我当时以为大家都应该非常关注科学育儿,体罚对孩子的坏处和副作用肯定是人人皆知的。没想到自己的判断完全错误。其实,很多80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沿袭60后父母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坚持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天生调皮,不打不成器”。

后来又和几个好朋友聊了同样的事,发现其实80后使用体罚暴力对待孩子还是挺多的。我身边几个闺蜜的先生,尽管都是高校教授、副教授,但是她们也和我提过,她们先生对待孩子还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不听话就是打。

第二,孩子越大越难管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盼着满月就好了。满月后想着100天应该轻松了吧。之后又想1岁会走路了应该就轻松了吧。孩子上幼儿园了,想着以后读小学、中学应该就解放了吧。

孩子越大越轻松?后来和几个前辈聊天,自己这种幻想完全破灭了。

2018暑假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刚好碰到了多年没有见到的J老师和F老师。J老师的儿子今年16岁,F老师的儿子17岁。会议中场休息期间,大家在闲聊育儿。J老师说:“F老师,你们家儿子最近怎么样?雅思考出来了吗?”F老师回答:“嗨,甭提了,提到儿子就头大,一放暑假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给他报了雅思班,他也不肯去,好说歹说都没用,而且动不动就闭关绝食,不理我们,现在和我儿子差点成为仇人了!”

J老师说:“我儿子也是一样,对电子游戏很着迷,我最近都去电信公司,刚刚把家里网关了,没想到他拿手机照样玩游戏。马上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了,他现在这种状态,真的很为他担心!”

本来觉得孩子很小的时候很麻烦,需求很多,到大了就不怎么需要管了,但是听了前辈的对话,发现真相可能是:“孩子越大越难管,孩子越大家长越管不了!”

第三,自己的亲身育儿经历

随着我家两个娃越来越大,发现越来越难管。

有时候孩子大哭大闹,根本不听管教,我自己常常是束手无策、黔驴技穷。

有时候是两个娃在争夺玩具、抢夺“资源”,不是老大哭,就是老二叫。

尽管也看了不少育儿方面的理论和书籍,但是到了育儿现场,有时候理性很难压过感性,有时候也忍不住吼孩子。

工作忙忙碌碌,一眨眼间孩子们就长大了很多,感觉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学习成为好父母,孩子们就已经长大了。晚上听着孩子们睡着后的呼吸声,心里想,为人父母真的责任重大,小时候对孩子的影响足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

记得一位台湾作家曾经说过,父母的有效期为10~12年。其中,孩子0~3岁,是安全感构建、感官发育、智力发育的关键期;3~6岁,是儿童生活习惯、人格认知的关键期;7~12岁,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到了13岁,进入青春发育期和成长叛逆期。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0~12岁,因为随着孩子年龄越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越小。

古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大多数家长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早期教育不重要,学习是小学、初中才开始的事情。

到了初中、高中,开始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了,猛抓孩子文化课成绩,逼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但是效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听话,反而更加叛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想到我们80后作为父母,很多也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岗前培训、系统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就上岗做家长了,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是靠本能情绪反应,或者小时候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现在就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人格的发展,以及习惯的形成。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和世界认知完全依赖于我们大人。

不要忘记,我们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所以,趁着孩子还小,也激发了自己写一本关于如何教养孩子的书。

因为就像一棵小树苗,小时候精心施肥、给予阳光水分,就算长歪了一点点,也立马可以扶正过来,但是一旦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如果长歪了,想要把大树扶正,基本上就是难于上青天。没有人是完美的,想要让孩子成长为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首先父母要成为具备终身成长思维的成人,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父母前进一步,孩子才能前进十步。

《穷爸爸,富爸爸》中写道: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不是你赚了多厚的票子,不是你买了多宽的房子,也不是你开上了多帅的车子,而是学校的家长会能有你的身影,孩子打开家门的那一刻总能看到你的背影。

奥巴马在第一次竞选总统期间,不无得意地说道:“我未必是一个好总统,但我一定是个好父亲,因为在长达21个月的竞选时间里,我从来没有错过一次女儿们的家长会。”

作为妻子的米歇尔,对丈夫的尽职尽责总是不吝夸赞,她多次在演讲中提到,她的丈夫奥巴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女儿们共进晚餐,并且耐心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是啊,连美国总统都有时间陪孩子,难道我们比美国总统还忙吗?

有人说过,对于教育孩子,除了言传身教和陪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我们都明白,孩子需要的是感到被爱和理解。但是光向孩子声称我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那样珍惜他还不够,我们必须用行动向他证明。实际上,在孩子眼中,父母花在他身上的时间就是父母是否关心他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与孩子共度足够多的时间,以此表明他对我们有多重要。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与他们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园丁。因此,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不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条件的爱、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引领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之后让孩子自己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是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cQ6EpmUYkbYzhfN0q7YGl3urhxd2uL4+OHVVzeNz6B83XbspqeUOH8/mDFtxcO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