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

一天早上,6岁的儿子一起床就一直在听“小米兔”的“西游记”。听了3个小时,要到上午的学习时间了,还是不肯放下“小米兔”过来学习。好说歹说,怎么都不肯,感觉就像着魔了一样。

我一时头脑发热,失去耐心,强制关掉了他的“小米兔”。6岁的儿子像一头发了疯的小狮子一样,又吼又叫,两个小拳头不停划动,向我冲来。想让他平静下来,他不肯。后来我和他两个人打起来了。

儿子一边哭哭啼啼,还一边大喊:“我觉得我的妈妈真的是世界上最坏最坏最坏最坏最坏的妈妈,我的妈妈真的是一个坏妈妈,最坏的妈妈……”两败俱伤收场之后,我一边自我反省冷静,他也逐渐恢复平静,一个人看书去了。

我不禁感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和你之间的距离,而是我们自己的手和脑之间的距离。要做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但是我相信好妈妈就如好员工一样,需要每天不断学习,培训修炼。大脑理性层面都知道,要坚定和和善,正面管教,自己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是感性一上来,育儿理论抛到九霄云外,大脑里面的本能冲动蜥蜴脑占主导位置。

记得我在美国安娜堡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邻居,她是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的护士长,带女儿一个人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她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你会不会打孩子啊?”我说:“偶尔吧,实在气不过了,有时候也会打。”她说:“你知道吗?我打孩子打得特别狠,经常把我女儿打得身上条条血痕。”

我当初心里还“咯噔”了一下。心里想,真打也应该是打打屁股一类的吧。

身边还有一个朋友也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他孩子7岁。孩子做作业经常磨磨唧唧。有一次聊天,他说在他们家他儿子被打也是家常便饭。尽管时代进步,科技迅猛发展,但是我们的育儿还停留在30多年前的“不打不成器”的阶段。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而伤害孩子却叫作管教呢?许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逐渐意识到了打屁股是没用的,打屁股只能起到一时的警戒作用,却会带来一连串的潜在恶果。

(1)打孩子是在唆使孩子使用暴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个打孩子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去打他的兄弟姐妹呢?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他以后就如何对待他的兄弟姐妹和同学。打孩子给孩子的教训是“用拳头说话”,孩子学会的就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是希望他用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还是用武力的方式呢?

戈登·兴格莱(Gordon B. Hinckley)曾经说过,“我深信暴力的父亲只会教出暴力的儿子,不要对孩子动粗”。研究人员谢尔顿(Sheldon)研究了犯罪少年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违法犯罪的苗头早在孩子头三年时就有所体现,早在他们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不良影响之前。

研究还发现,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父母由于管束不了孩子而采取暴力的手段,导致子女也变得有暴力倾向和具有攻击性。这种暴力行为发生得越早,性质就越严重,后果就越可怕。他们还发现,从小在关爱和鼓励的家庭氛围当中长大的孩子,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概率较低。

(2)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你还记得你自己小时候被打之后的感受吗?你是不是感到愤怒、难过、悲伤、困惑呢?你甚至可能觉得爸妈并不爱你。尽管父母们并不希望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受,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往往造成这样的后果。就像我儿子被我打了一样,他从心里认为,他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坏最坏最坏的妈妈了。但是很多父母会说:“我小的时候经常被父母亲打,不是照样好好的吗?”如果你小时候挨过打,而仍然是一个优秀的人,这绝不能说明你是受益于小时候的挨打。并非所幸如此,而是所幸没有造成恶果。

(3)没有暴力只有呵护的环境才最有利于孩子发育。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马丁·泰切尔博士(Dr.Martin Teicher)指出,“我们研究发现,在大脑发育早期遭受过忽略和压力的动物在成年后更容易恐惧、焦虑和紧张。我们认为人类也是如此”。

不能打孩子,那该怎么办?父母是孩子道德、品行和同情心方面的最好的导师。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带着宝贵的生活技能迈入成人世界的话,就要教会他们自我激励的意义、如何与人协商、在必要的时候妥协以及用和平的方式顺利地解决矛盾。

(1)先弄清楚你自己的“心结”在哪里,以确保自己不会把怒气和烦躁趁机发泄到孩子身上。

(2)如果你发现自己火气太大而无法冷静地教育孩子,就找个地方先给自己“降降温”。

(3)从婴儿阶段就开始引导孩子并适当约束。

(4)经常和孩子沟通你的想法和感受。尽量用叙述语气描述并讨论你目睹到某些事物的感受,如:“妈妈看到玩具被扔到窗外了,妈妈觉得很失望,因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可以捡回来!”

(5)关注并包容孩子的感受,同时也要设定限度。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6)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你的孩子做到了言而有信,就要给他鼓励。

(7)给孩子提供一段“反思的时间”或者是“冷静的时间”,如果是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他下一次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8)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有时候孩子可能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他需要你的指导。

艾菲·科勒(Afie Kohn)在《无条件养育》(Unconditional Parenting)一书中指出,同情孩子能够加深和巩固亲子关系。同情是正确育儿的基础,父母越是理解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孩子也就越听话。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有限,需要有一个有爱心的成年人去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引导他们。 zerF9+A9QRgH0MUIg+uyFAqYYz7pE2e5JSi7AE9QBygjKYYQpCCiId0OIqDYBk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