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4.3 肺段切除术的难点

1.术前肿瘤定位

肿瘤的定位是肺段手术术前准备的要点,需要建立在对肺段动脉、静脉和支气管走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薄层CT的基础上,对相应肺叶的动脉分支、静脉分支以及支气管分支进行判断,可以对肿瘤的位置有大致的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术前对目标肺进行三维重建。重建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精确地将肿瘤定位在肺内具体的段甚至亚段。同时,还能够在术前了解一些可能存在的变异。成功的三维重建,可以让医师在术前了解患肺的情况,做到充分准备。术前CT定位下穿刺,并留置钢丝(hookwire),可使术中迅速找到结节位置。但此法应用于靠近叶间裂的小结节时需注意,少许偏差即可造成定位于错误的肺叶。另外,肺萎陷时的拉力容易造成脱钩,特别是结节位于浅表部位时。

2.术中段间平面确定

段间平面的确定是肺段切除术的另一个难点。虽然各肺段的分布大致遵循解剖方位,但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当肿瘤距离段间平面较近,或是目标肺段为复杂肺段(下叶各基底段)时,就需要对段间平面有更为精准的判断。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是一个好办法,能够协助我们在术前对各段之间的比例以及段间静脉的方位进行判断。但是,若肺叶在术中呈萎陷状态,术前判断的比例以及段间静脉的空间位置可能出现变化,实际操作中仍有不便之处。

(1)通过段支气管确定

离断靶肺段动脉及支气管后,嘱麻醉师以纯氧膨肺,然后暂时停止通气。由于靶肺段的肺动脉已离断,肺泡中的氧气无法被血流带走,同时靶段肺组织因支气管被断离闭合而无法有效排出气体,因此10~15min后其余肺组织萎陷,而目标肺段仍保持膨胀状态,从而依旧“膨胀”的靶段肺组织与萎陷的周围肺组织形成界线。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但有时边界显露效果不佳。而且等待期间由于患侧全肺膨胀,操作困难,延长手术时间;等待时间不能过长,不然目标肺段也会萎陷。(图3.4.3)

图3.4.3 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

手术过程中首先离断靶段动脉,然后嘱麻醉师以纯氧膨肺,然后在等待萎陷的过程中继续手术操作。该方法无须在离断支气管后进行,也无须等待时间。

用针头扎入结扎后的靶段支气管远端,用注射器向其充气,从而形成“膨胀”-“萎陷”界限。图3.4.4为支气管残端内注射空气确定段间平面。

图3.4.4 支气管残端内注射空气确定段间平面

将亚甲蓝注入靶段支气管,使肺表面和实质均能染色,从而显示出清晰的蓝色边界。

Ohsima M等在2016年1月报道,在活猪身上试验,将维生素B 2 溶液注入靶段支气管中,使段间平面显影,然后通过PDD腔镜系统观察,效果令人满意。

(2)通过静脉确定

Hsieh C P等在2016年11月报道通过静脉注射吲哚青绿荧光显示段间平面(图3.4.5)。

图3.4.5 静脉注射吲哚青绿荧光确定段间平面

(3)其他

日本学者Sakamoto K等发现,因结扎血管后,靶段温度会降低,所以可以用温度区别法确定段间平面。他们于2016年3月报道,在试验动物猪身上尝试了此法,发现用温度差异来确定段间平面(图3.4.6),既快速又方便。

图3.4.6 温度差异法确定段间平面

3.段间平面处理
(1)使用切割闭合器处理

段间平面的处理是肺段切除术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最常用的是机械切割分离段间平面,在离断目标肺段血管及支气管后,将切割闭合器沿确定的段间平面把目标肺段切下。使用切割闭合器切割段门处时,需要注意将目标肺段的血管、支气管残端切除,以确保肺段切除的完整。此方法较为简单易行,在对段间平面进行分离的同时完成肺残面的闭合,理论上术后出血、漏气等风险较小,但切割钉钉合时对周边肺组织存在压迫而导致其皱缩,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另外,当肿瘤位置靠近段间平面时,切割闭合器可能难以保证安全的切缘,甚至将肿瘤钉合。而且,患者术后咳嗽时肺张力较高,可能造成部分钉合处的肺组织脱开,导致围手术期患者发生咯血。

(2)使用能量器械处理

采用超声刀等能量器械分离段间平面也是临床的常见做法。这一方法在确定切面时更为灵活,段间静脉保留完好,余肺边缘呈“面状”而非“线状”是有利于肺功能的保留,尤其在靠近段间平面的肿瘤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切缘的可靠性。但有研究认为,以能量器械分离肺段,术后肺组织漏气的概率较高,而且还有造成迟发性肺瘘的风险,可能是因能量平台切割后造成肺残端凝固性坏死,延缓了小支气管断端愈合。创面宜配合使用蛋白黏合剂及补片。

总体而言,切割闭合器和能量平台两种方式都是临床可行的处理段间平面的方式,需要根据医师的习惯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应用。 P93d8fvPsMzKzKp69pWmh3EPcml/EygCPdwOXyyePIAVl9P/YEFlPCWOWCIGkr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