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同一学习环境中,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同一门语言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必定会出现优秀生和后进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什么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优秀学习者具体是如何学习的?每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以上疑问,但遗憾的是在日语教育研究领域,还未出现能解答这些问题的综合性研究。

笔者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考虑到当时(2007年)日语作为小语种就业形势较好,就报考了日语专业。虽然笔者将日语作为第一志愿入学,但一、二年级时笔者对日语并未表现出兴趣,每天只是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虽然想去学习更多内容,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尽管花费的学习时间并不少,学习成绩却不见起色。笔者也曾观察优秀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模仿,能学到的却只是表面,并不能得其精髓。三年级时,偶然一次接触到了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之后笔者喜欢上了日本动画,第一次觉得日语是非常优美的语言,从此开始大量观看日本动画。而且,笔者当时想获得保研资格,迫切想提升成绩,于是开始积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日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笔者感觉自己很轻松就提高了成绩。从这段亲身经历中,笔者感受到了学习动机的神奇之处,这也正是笔者选择本研究课题的原因。学习动机的机制非常复杂,想回答“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需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加賀美常美代,2002)。但是,在目前学习动机研究中,量化研究占大部分,它们试图得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规律,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已有的质化研究方法又比较单一。学习动机的复杂作用机制决定了只有多种调查方法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对其进行解读。因此,亟待采用质化研究方法来分析学习动机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学习动机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近年来,外语教育的方针从教师主导型的“如何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如何学”,随之出现了大量有关学习者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林智子把造成学生语言习得的个体性差异因素分为学习者因素、学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林さと子,1998)。一般认为,在同一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出现差异的最大原因在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者因素既包括年龄、性别等与生俱来的因素,也包含情绪、适应性、学习风格等长年累月形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的因素,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本研究同时使用“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两个术语,其中“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宏观上的学习行为,“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微观上的学习行为。在下文中,分析优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时,需研究微观上的“学习策略”。 这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因素。相较于与生俱来的因素和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的因素,学者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因素研究较多,他们相信,研究这些因素后就有可能通过教师的干预、学习者的自我调节等方法积极作用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有关学习者因素的研究倾向于其中单个因素的量化研究(林さと子,2006),即把学习者因素割裂开来研究,但这样有可能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浜田麻里,2004)。因此,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必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者因素来展开研究。

国际交流基金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日语学习者人数高达100万(国際交流基金,2020)。其中,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日语学习人数超过57万,占中国日语学习人数的57%,占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日语学习人数的58%。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日语学习者包括日语专业学习者、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社团等课外活动的日语学习者。其中,日语专业学生人数超过20万,非专业日语学生人数超过29万。尽管我国的日语学习者人数如此众多,就笔者所知,以日语专业和非专业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却并不多。然而,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语言习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修订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日语学生人数众多是我国日语教育的特点之一。其中,日语专业学习者是指以日语为专业的学习者,那么非专业日语学习者又包含哪些呢?一般来说,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包含2种类型:第一种是代替英语作为第一或第二外语的日语学习;第二种是作为第二外语的日语选修课程学习。其中,在非专业日语学习者中,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相关学科的学习者所占比例最高。除上述2种非专业日语学习形式外,还有日语双学位学习的方式,此种学习方式相较于英语相关专业的第二外语日语学习者,虽然学习人数有限,但很多大学都已导入这种双学位培养模式,即在与主专业不同的专业中修满2年左右的课程和学分,就授予双学位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在此背景下,双学位制度的导入改变了历来的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重点大学开始试运行双学位制度,发展至今不仅大学内部,不同大学之间也开始广泛采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第16条规定,“学生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可以申请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者修读课程”。由于“专业+外语”的模式有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外语双学位在众多双学位课程中备受学生青睐。开设双学位、辅修等课程属于学校的自主行为,全国开设这些课程的大学数量还没有官方数据明确提及。但经过对双学位文献的梳理和调查,我们发现利用此制度学习日语的人不在少数,但却几乎没有文献对其进行研究。日语双学位和日语专业不同,不属于强制性学习,即使中途放弃也对学生主专业毕业没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受学生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Ushioda,1996;文野峯子,1999;Dörnyei,2001)。可以预想,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双学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出现变化,特别是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的学习者。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改善学生的日语习得,促进双学位制度向纵深发展推进,具有显著意义。

如前所述,笔者为提高学习成绩,观察了优秀学习者的日语学习,试图从他们那里学习到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语言学习,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大家也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我们坚信,向优秀的人学习会使我们得到提高,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并不确信是否能真正学到他们的成功秘诀,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进行表面的观察,或向当事人询问其学习方法,但难免会有遗漏,而且有一些恐怕是当事人自己也没能意识到的。

在非专业日语学习方面,笔者在教育一线经常发现,有些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甚至超过了日语专业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自己主专业的同时学习日语,究竟是如何达到这种水平的?对其进行观察可能也只会得到“花了很多时间”之类的表象结论,并不能详细知晓他们到底是如何学习的。而且,对于日语双学位课程的学生来说,周一到周五要学习本专业课程,能和双学位班级的同班同学接触到的时间一周仅有周末的1到2天,他们更多是独自进行日语学习,因此很难有机会观察优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极端的是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班级里谁是优秀学习者。在此背景下,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收集、分析数据,探索和分析日语专业和日语双学位优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以期给其他学习者提供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榜样。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探究中国日语学习者中的日语专业学习者和日语双学位学习者的学习轨迹,特别是优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具体来说要解决如下问题:

(1)我国日语专业学习者大学4年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吗?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国日语双学位学习者2年学习期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吗?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日语专业的优秀学习者大学4年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怎样的?

(4)日语双学位的优秀学习者2年学习期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是怎样的? jqQXmr+qf1dad8Z4XXY4V1QRXyZJO0zLHzs1kziiYqM6pq473O/vakIezlHQ+F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