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笔者从硕士阶段开始研究学习动机、学习轨迹,到现在已经有10余年了。笔者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自己的学习经历。笔者大三前后对日语兴趣的变化,带来了学习效果的惊人变化。笔者内心惊叹:变化怎么会如此之大?这是笔者进行本研究的强大动力。

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同一门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必定会出现学习优秀者和学习后进者。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哪些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学习优秀者具体是如何学习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以上问题或多或少都抱有疑问,但在日语教育研究领域,还未出现能解答上述问题的综合性研究。

笔者在开始这个论题时,受到过一些质疑,有些人认为学习动机已不再是研究热点,再研究很难有新意。但笔者通过查阅、学习文献,发现使用已有量表的量化研究、横向研究确实如那些反对者所说,多如牛毛,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而对学习动机进行的质化研究、纵向研究却寥寥无几。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究下去又要回到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争论上去了。笔者寻遍了已有研究,没有一个研究能回答上述疑问。将事物、现象数字化的量化研究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科研中,仅有客观性就够了吗?客观性就代表科学性吗?研究方法不应该是为研究目的而存在的吗?带着这些朴素的疑问,笔者读了很多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发现在人文社科的其他领域,质化研究已经有了深入发展,但日语教育领域的质化研究的生成和发展却相对滞后。笔者认为,只要能解决研究问题,我们就应该大胆引进其他研究领域的理念、方法。

确定了研究问题,进行了文献收集,笔者就开始田野调查了,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要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要让学生完成数不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等,并不是仅勾选一下字母就能完成的轻松任务。调查时长和内容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笔者需要去维持他们配合调查的热情。部分同学,特别是学习后进生,不愿意提及自己不成功的学习经历,而对他们进行调查好像是在撕开他们的“伤口”。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孩子感受到了笔者的用心,他们都全力配合调查,可以说他们是本研究成立的根本。笔者虽然也曾用一些“薄礼”聊表谢意,但总觉得不足以表达感激之情。这些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笔者的研究前进的动力,每当研究遇挫之时,只要一想到他们的巨大付出,笔者便觉得应该继续努力,不能辜负他们。

之所以将日语双学位学习者纳入研究对象,是因为无论是笔者还是本研究中的日语专业学习者,均没有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劲头。双学位学习需要占用周末时间,有学生甚至需要转几趟车才能够到校学习,是什么样的动机在驱动他们?他们的日语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改变?同样是获得日语学位,日语双学位学习过程和日语专业学习过程有何不同?笔者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找到答案。但双学位学习方式和专业学习方式大大不同,学生们来自不同大学,平时都有各自的学习和生活,仅周末才聚集在一起,这种学习方式加大了笔者调查研究的难度。长期的追踪研究需要研究对象的大力配合,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很难与他们建立像与日语专业学生那样的信任关系,这对所收集到的数据的质量会有不可小觑的影响。笔者只能尽一切力量与他们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能够配合调查。过程虽然曲折,但好在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能够顺利开展,与导师的支持分不开。笔者的硕士生导师陈俊森教授(曾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和博士生导师佐藤势纪子教授(曾任职于日本东北大学)对本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们的指引下笔者顺利申请到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奖学金赴日留学,在日本期间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研究。在博士学习阶段,笔者多次回国,完成了对日语专业学生剩余的2年调查,同时开始整理发表论文,到目前为止,博士研究相关论文已经发表14篇。在博士论文审查阶段,在副指导老师江藤裕之教授的介绍下,笔者认识了日本看护领域的质化研究专家谷津裕子教授,而质化研究方法在看护领域应用得较多,发展得比较成熟。谷津教授为本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在众多贵人的帮助下顺利毕业,其后笔者仍在不断深化、修改文稿,在本领域专家和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帮助下,至今已修改10余稿,希望能把研究成果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具体来说,本研究采用了下列方法。(1)文献研究法:笔者对国内外有关质化研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夯实研究基础,提高研究可信度和说服力。(2)质化研究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学习日记和课堂观察等方式,来获得关于学生动机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在分析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时,采用质化叙述性研究方法;在阐述优秀学习者的学习轨迹时,结合采用个案研究和质化叙述性研究方法;在对日语双学位学习者进行整体分析时,采用修改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3)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因为动机的形成、发展机制复杂多变,具有多面性,动机研究跨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理论大多研究动机的单个侧面,但这些侧面并非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单个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动机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如自我决定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从整体上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动机和行为的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首次运用质化研究法,动态地把握中国日语学习者时间跨度为2年及以上的学习过程。在以我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某一特定时间点的学习动机的量化研究占主流,这忽略了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通过质化研究法追踪他们从开始学习一直到毕业的学习轨迹,了解他们在完整学习区间内的学习成果及变化,和既往的量化研究中截取某一时间节点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并调查其线性关系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能具体描绘学习者动机与行为的发展变化,研究结论也更具有现实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深描”的方式向读者呈现研究对象的学习轨迹,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促使其主动思考、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探索在具体学习阶段改善习得效果的具体方法。(2)研究对象的创新。本研究增加了对日语双学位学习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颁布双学位制度的相关文件后,由于“专业+外语”有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各高等院校纷纷引入了双学位制度,外语双学位课程备受学生青睐。但是,研究者较少把目光转向这部分学习者。本研究把日语双学位学习者纳入研究对象,能够为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以及改善日语双学位课程提供积极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为处于相同学习环境中的日语学习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蓝本。通过追溯本研究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经历,探究零起点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读者能够获得重新审视自身的学习机会,客观地反省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提升日语学习效果。本研究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2)检验了已有理论,阐述了类似研究在套用自我决定理论时的注意点,并发现了责任动机是影响我国日语专业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动机。本研究中关于日语专业学习者的研究不是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是通过对照研究结果,检验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日语学习者动机和行为的质化研究中的适用程度。本研究发现,自我决定理论外部动机的4个阶段和内部动机优于外部动机的观点,并不适用于以日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的质化研究。本研究还检验了另一理论——归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学4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者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日语学习的问题所在,但是这并没有对接下来的学习行为有积极影响。这将促使研究人员认识到,在以我国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中,不能照搬以上理论,这样才能使得研究设计更为规范,研究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在本研究中出现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习动机是“责任动机”,即因日语是专业,所以必须学习。责任动机具有外部动机的特征,但比外部动机这一表述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日语专业学习者的动机。(3)揭示了质化研究应用于日语教育研究领域的可能性,推动质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日语教育研究中,重视量化研究、轻视质化研究的问题由来已久,质化研究较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本研究不仅详细地展示了调查前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者的角色定位、调查方法的信度和效度,而且调查后也总结了本调查方法在进行过程中的特点、原因及调查后的启示,这些数据能够给其他学者在转变研究范式上提供诸多启发。

总之,笔者希望日语学习者或其他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从本书丰富的描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情感共鸣或从优秀学习者身上找到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语言学习有时候是孤独的,希望本书能成为各位语言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同时,笔者希望借此研究让更多读者了解质化研究,了解其优点,认识到日语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智慧。研究方法始终是为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而存在的,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追求事物数量上的客观性,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身的诠释。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拓展和深化研究方向。 aGMbL0WpcOotx+b90cuwqiHJD8Hl1P4Waj93ornAbG+VjSxBVhtkRbY3iF1+3H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