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日语教育领域中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语教育领域的学习动机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大西由美统计了日语教育领域中的学习动机研究,在56篇研究论文中,质化研究论文仅占16篇(大西由美,2014)。其中初期的研究多为量化研究(倉八順子,1992;石井秀幸,1993;縫部義憲,1995;成田高宏,1998),一般是借鉴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调查研究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类型的动机内容。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量表调查,通过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调查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动机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调查往往认为学习动机是静态的、不变的,仅调查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的日语学习动机,虽然能掌握当时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组成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但不能揭示学习者个人学习动机的生成、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说,量化研究以大规模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能够一次性大量调查学习动机的倾向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等,但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习者,不能发现和解决学生个人层面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教育一线,只有发现了学生个人层面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只有聚焦学习者个人的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习者存在的问题,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以上量化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初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还存在于后来所进行的量化研究中(郭俊海・全京姫,2006;毛賀力・福田倫子,2010;大西由美,2010;楊孟勲,2011),是所有量化研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让教师这一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如何协助学生的学习因此成了热门研究课题。与这种转变密切相关的“自律学习”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词之一。要培养能够自行调整学习策略的自律学习者,教师的定位也需发生转变。即应从单方面传递知识信息的角色,转变为与学习者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的咨询人员、学习心理咨询师、学习资源管理者(長沼君主,2010)。丽贝卡·奥克斯福德(Rebecca Oxford)也指出,教师不是“指导者”,而是承担着向导和咨询的角色。

梅田康子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经过了“他人决定型学习”“自我决定型学习”和“相互决定型学习”3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梅田康子,2005)。在教育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对发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解析学习者个体学习过程的研究中,文野峰子首次尝试了日语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她以1名在日本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日语学习动机进行了纵向调查,论述了学习环境因素中朋友的存在与学习动机的密切关系(文野峯子,1999)。此后,日语学习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量化研究,开始转向研究学习者本身。笔者汇总了包括文野峰子在内的日语教育领域中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表2-2)。斜体字记载的是分析方法。

表2-2日语教育研究领域中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

① KJ法是收集未知问题的相关意见、设想等文字资料,然后根据信息的亲和性进行归类整理,经过层层分级,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KJ法的创始人是日本人类学家川喜田二郎, KJ是他的姓名的英文Jiro Kawakita的缩写。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对表2-2中提到的有关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论文(笔者发表的论文除外)进行分析,发现有如下特征和问题。

(1)绝大多数研究探索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日语学习者群体的学习动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依存于学习环境(Eills,1985),在日语学习者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守谷智美指出,今后应在各个地区调查拥有不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这能够让研究者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守谷智美,2002)。以上研究中,有10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日本国内拥有不同学习背景的中国日语学习者,这部分研究占有较大比重。笔者推测,其最大原因是研究者本身为居住在日本的日语教师,以所教授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且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数量庞大,在日中国人数量较多也是原因之一。另外,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习者的身份多种多样,不仅有留学生(文野峯子,1999;中井好男,2018),还有公司的进修生(守谷智美,2004)和语言学校的学生(飯塚往子,2005,2006;中井好男, 2009)。而且,学习者所在的社会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中国内地外,还包括中国香港(三國喜保子,2011;瀬尾匡輝,2011;瀬尾匡輝等,2012)、中国台湾(羅曉勤,2006;今福宏次,2010;陳文敏,2012)、德国(田村知佳, 2009)、卡塔尔(根本愛子,2011)、俄罗斯(竹口智之,2013)、泰国(富吉結花,2014)、澳大利亚(Hamada & Grafstrom,2014)等等。但是,如前所述,学习动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失平衡,量化研究占据主流,质化研究虽然近年来有所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萌芽状态。尽管中国内地的日语学习者数量占据世界首位,但从学习者个体出发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只有许晴(許晴,2015)。此外,日语学习动机的量化(或量化、质化结合)研究中,中文文献只有彭晶、王婉莹(2003),王婉莹(2005),黄莺(2008),蒋庆荣(2009),林艳华等(2011);日语文献只有郭俊海、全京姫(郭俊海・全京姫, 2006),森本晓美(森本暁美,2006),青山玲二郎(青山玲二郎,2009),副岛健作等(副島健作等,2014,2015),许晴(許晴,2018)。就学习者数量来看,相关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在数据收集方面,除了饭塚往子以外,几乎均为一次性的回溯式访谈。笔者认为,此方法经常被采用的原因有如下2个:

①相较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的纵向研究,一次性的回溯式访谈对研究者本身和研究对象来说负担较小。

②通过多个研究方法共同收集到的数据,很少有适合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对多路径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且已理论化的质化分析方法,现阶段除了扎根理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方法。扎根理论主要以大规模质化数据为分析对象,在社会学、民俗学中被广泛采用,在日语教育领域中具体应如何应用,还有待探索(飯塚往子,2005,2006)。

基于以上背景,在日语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中,收集数据多以一次性的回溯式访谈为主。饭塚往子认为,很难仅用一个尺度来描述学习动机,她分别对学习日语半年后和1年后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结构式问卷调查、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相关人员访谈(任课教师)等调查(飯塚往子,2005,2006),但在其论文中并没有找到关于分析法的描述。

如前所述,与量化研究相比,质化研究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上缺乏客观性,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质化研究的质量,应组合使用多种调查方法,以确认数据的真伪。在社会学领域,这种做法被称为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习动机的质化研究中组合多种调查方法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此外,由于学习动机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如果从发生变化到实施访谈之间时间间隔较长,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者容易记忆模糊甚至忘记,这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有时甚至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使不是在学习动机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上收集数据(实际操作可能性较小),也应该尽量缩短数据收集的时间间隔,以保证尽可能收集到真实的数据。因此,相较于一次性的回溯式访谈,调查频率相对较高的跟踪调查在学习动机的变化研究中更为合适。另外,既然从多个视角来收集相关数据、解读学习动机,那么在解释数据时分析方法也应多样化。

(3)为了全面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尽量把研究对象周边的相关人员(教师和朋友等)也纳入研究。这一做法有利于收集质量更好、更加客观的数据,并将研究对象个人汇报数据的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迄今为止这样的研究较为少见。如前所述,在日语教育领域,文野峰子首次对学习动机进行了质化研究,她在研究视角上加入研究对象的朋友的做法,使学习动机的调查方法从选择式问卷调查中解放出来,使研究视角更加开放,更能精准地描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文野峯子,1999)。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不仅采用学习者的个人汇报,还加入了室友、同学、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视角,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4)表2-2中列举的质化研究多为聚焦学习动机变化并探究其原因的研究,且基本集中在探索学习动机上升或减退的主要原因上,但对于动机本身是如何变化的,涉及的研究则较少。因此,为了探索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中的学习动机,需要收集相应学习阶段的相关数据。如前所述,在一次性回溯性访谈中,研究对象可能会记忆模糊甚至忘记,因此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从数据收集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力来看,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更适合调查频率高的研究,但因为研究对象数量少,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单薄、片面,这就需要在数据的质量上下功夫。

基于以上问题点,本研究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调查方法来调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我国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

上面提到,我国的日语学习人数庞大,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相关研究却很匮乏,表2-3是与日语学习动机相关的中文文献。

表2-3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续表

除王俊(2018,2020)的研究外,不论研究对象是日语专业学习者还是非专业日语学习者,表2-3列出的研究均为量化研究,主要是采用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日语专业学习者或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分类。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类型和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年级存在相关性。但表2-3列出的研究的研究对象的数量并不大,因此问卷是否覆盖了我国所有日语学习者的动机类型,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一般化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日语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如何反馈到实际教学中,这是我们研究人员应经常思考的问题。量化研究主要是把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字,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其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始终有限,质化研究在学习者具体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更有效。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对非专业日语学习者的研究,显示的大部分论文是以英语学科的第二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主要为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的论述性文章,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对我国非专业日语教育概况研究的文献有成同社(2006),案野香子、谷部弘子(案野香子・谷部弘子,2010),但有关日语双学位学习动机的研究暂时还没有。 T00EOJRnGY0Eett+WFFOvZF1CwJiXJ7X43XwIAn6CIzJjIz+W7QnT3ELUuEwoW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