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财务平衡的艺术

我先给大家提三个小问题,读者朋友可以拿出纸笔回答一下。

你平时看财务报表吗?

你觉得财务报表有什么用?

你是怎么看财务报表的?

相信在看这本书的人有很多是公司的管理者,也都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在此我想颠覆一下大家的认知。

我们经营企业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不是这个业务能赚多少钱?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王晓峰在给公司员工做培训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销售”。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在场的也不乏公司的销售明星,但被这么猛的一问,一时半会还真有些说不清楚。所以答案也都各异,但回答的主题却类似,王晓峰把他们的答案总结成了一句话——“把货卖出去”。

这个答案很中肯对吧?在很多人看来销售就是把货卖出去,很多企业为了把货卖出去还会制定各种各样的销售手段,甚至进行大量的补贴。但是王晓峰认为这个答案只回答了一半。他认为销售是一个闭环,把货卖出去只进行了一半,还需要把钱收回来才算完成销售。

实际上,这已经很接近企业的本质了,从财务认知思维的角度来看,单纯认为销售是“把货卖出去”却忽视了两点:一个是成本管理,另一个是货币管理。

一方面,为销售增加大量的补贴会推高公司的获客成本,进而会减少公司的利润。另一方面,为销售而销售会使大部分人把目标锁定在开发新客户上,从而忽视老客户的价值,而将老客户维护好,却是可以减少企业后续的边际成本的。

把货卖出去只实现了销售的一半,还要把钱收回来才算完成销售,也就是实现了企业经营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过程。为什么说企业经营是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大家可以先记住这个问题。

把货卖出去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在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应回收的销售欠款,而只有把钱收回来,把增加的应回收的欠款转化成现金,才算完成了销售。

如果不看财务报表,只考虑把货卖出去,我们看到的是库存的减少和销售的增加,但是借助财务报表,我们能看到货卖出去了不假,但钱却没有收回来。

所以,财务报表有什么用?

提升你的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你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吗?

不,它们是提升我们的格局的,将使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更加多元。看懂财务报表要建立一种财务的思维。

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想必这幅画大家都知道吧,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见图0-1),他开始创作于1494年。

图0-1 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

我们知道,任何著名的《圣经》故事都不会只有一个版本的美术表现形式,《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这个《圣经》中耶稣与十二门徒的故事被反复表现在美术画作中,在达·芬奇创作这幅画之前还有之后,都有不少很有名的画家也画过这个题材,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这些画作(见图0-2)。

但对我们来说,为什么一提起《最后的晚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达·芬奇的这幅呢?

其实达·芬奇在最开始构思这幅画的时候,布局和后面我们看到的这些是没有差别的,他当时的着重点也是在人物的表情上,我们可以看一下他当时画的草图(见图0-3)。

图0-2 其他各个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图0-3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草图

这幅草图和其他画家的画作在布局上是不是很像?犹大是被孤立的。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品却不是这样的,从布局上就打破了传统,将犹大放在了十二门徒之中。是什么让达·芬奇摒弃了这样的传统创作形式,开创了新的画法,并使《最后的晚餐》最终成为传世之作?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了——卢卡·帕乔利。卢卡·帕乔利是意大利数学家,也被称为现代会计学之父。

提起意大利,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个艺术的国度,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熟悉欧洲史的人都应该清楚,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热那亚,是当时商人们经常聚集的贸易中心。也就是说,这几个城市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而文艺复兴更是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这场革命一扫中世纪的黑暗,使经济得以复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对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大家可能还比较熟悉,莎士比亚写过《威尼斯商人》,而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中心,那为什么会提到热那亚呢?其实热那亚商人同样影响了我们今天的商业。在11世纪的地中海地区活跃着两个著名的商人群体,马格里布商人和热那亚商人。如果说马格里布商人是靠道德和诚信来维护商业的,那么热那亚商人就是靠制度来维护商业的,热那亚商人和马格里布商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收获了不同的结果,最终热那亚商人取代了马格里布商人。

我们可以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地图上找一下这三个地方,它们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商人们聚集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他们的往来贸易带动了簿记的发展。此时簿记使用的还是单式记账法,这三个城市都有着自己自成一派的簿记方法,其中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簿记和佛罗伦萨簿记的基础上形成了威尼斯簿记,这是当时最完整的记账方法。

卢卡·帕乔利在长达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之后认为,这种单式记账法有些像叙事文,不够简单明了,功能也不够全面。于是卢卡·帕乔利就将其改进一番,自创了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复式记账法。他提出了“借记”与“贷记”——通俗理解就是,在记录这一事件的同时,把相对应的联动事项也记录出来,并且将其写进了他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复式记账法被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相信你也听说过财务常说的那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你别看这书书名绕口,当年出版时,全城人民可是抬着他的书稿大肆游行进行庆祝的,简直就是一场盛世大联欢。那这本传世之作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呢?1494年。

这个时间是不是很耳熟?还有印象吗?没错,达·芬奇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的。可能你会说这有什么联系呢?也不过就是撞了年份而已。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卢卡·帕乔利的另一个身份了,他不但是现代会计学之父,他还是达·芬奇的老师,可以说达·芬奇深受他这位老师的影响。我们知道,达·芬奇涉猎很广,他不仅是画家,同时也是解剖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等。而他的这位老师更厉害,简直就是一位典型的传奇式全能型人才。达·芬奇后来还为他老师的另一著作《神圣比例》画了全书的插画。可以说达·芬奇的这幅画作与他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再仔细观察下这幅画,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你可以找一下这幅画的原点,看一下耶稣的额头,这是这幅画的中心。而耶稣的十二门徒与他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并分列他的两边,每边各6人,又分每3人一组在激烈地讨论着。我们可以感受到争吵,也可以感受到爱的包容,犹大不再被孤立在一侧,依然是耶稣的门徒。明与暗,善与恶,都巧妙地体现在这一幅画面中,你感受不到违和,有的只是平和,这就是这幅画的魅力。

你可以上下左右对折,或者自己画一条线试试,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它是如此对称,这一巧妙的布局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也使整幅画作更加的丰富。这就是这幅画的“平衡之美”,也是会计学的思维理论在艺术中的体现。

有没有很惊讶?没想到深奥乏味的会计学竟然也能如此文艺。有没有颠覆你的认知?

那么,“平衡之术”在财务中还体现在哪里呢?

想一想让你头痛的财务报表,是不是就体现了平衡之术?所以,读懂财务报表靠的是财务思维方式,而不是技巧。 FH5g8wdBPFUkmYr9LzGo0/asiq5NW37TzOpbclE/J3bp+H4B+MncYTWihsJYYe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