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关注报表附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理财专员通常会让你签很多字,我们对这些合同或者协议大都是指哪儿签哪儿,充其量也就是拿眼扫一下看个大概。在手机上办理某业务时,更是对弹出的协议直接点同意。这样我们往往会漏掉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且越是犄角旮旯的小字,越是隐藏着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藏在边角缝隙里的小字。那么财务报表实际上也一样,报表附注就是这么一个藏在犄角旮旯被我们所忽视的存在。事实上,附注中往往藏着最重要的信息。因为附注是对财务报表中所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它是与报表相互对应的,这些资料和说明就奠定了附注的重要性。

那么附注资料那么多,要看哪些呢?

重点关注会计政策或者是会计估计有没有发生变化。

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这些变化呢?因为这些变化,是公司最常用的调节利润的手段之一。

举个例子好了,假如公司购入了一套生产设备,花费200万元,企业选择了用平均年限法来计提折旧(也有人称之为直线法),预计该设备可以使用5年,残值率是5%,那么一年的折旧是多少呢?

200 ×(1-5%)÷5=38(万元)

假如年底一盘算,这一年太难了,没有利润不说,企业还略有亏损,怎么办呢?这样难看的数据实在没法向股东们交代,如果是你,要怎么快速增加利润呢?

此时你如果把折旧年限从5年延长到了10年,那么这时的折旧是多少呢?

200 ×(1-5%)÷10=19(万元)

那么利润也就增加了38-19=19万元。你看,只是延长了折旧年限,利润瞬间就增加了,业绩也就这么做了出来。实际上,有很多公司会选择用这样的方法来调节利润。

比如厦门钨业在2015年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在2016年改变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这一改变使当期利润增加了1900万元,帮助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见表1-4)。

表1-4 厦门钨业2016年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又比如鞍钢股份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也选择了改变折旧年限,将其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从30年变更为40年,将传导设备、机械设备的折旧年限从15年变更为19年,动力设备的折旧年限从10年变更为12年,这一操作使鞍钢股份2013年的利润增加了9亿元,完成了扭亏为盈(见表1-5)。

表1-5 鞍钢股份2013年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续表

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对集团业务范围无影响,减少本公司2013年度固定资产折旧额12亿元,增加股东权益及净利润9亿元。

再比如八一钢铁,在2015年的时候不仅变更了折旧年限,同时还变更了残值率,将残值率从3%变更为5%,这一操作也使其当年的净利润增加了3亿元,并使其在2016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见表1-6)。

表1-6 八一钢铁2015年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和残值率

除了我们提到的这些企业,曾经通过改变折旧政策来调节利润的企业还有山东钢铁、河北钢铁、方太钢铁、马钢股份、一汽轿车、富春环保等企业。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是重资产企业,固定资产都比较多,这样通过改变折旧政策来调节利润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轻资产的企业,它们并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这样操作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当然,除了改变折旧年限以外,报告附注还会说明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等情况。所以关注附注,是我们阅读报表的关键所在。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方法这么好用,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呢?实际上,允许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初衷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某些经济业务在符合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不止一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同时,企业进行会计估计,通常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依据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变迁,积累了更多的信息和经营经验后,当时选择的会计政策或所做出的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所依据的信息和获得的资料也会发生变化。而往往最新获得的信息最接近目标信息,那么以此为基础所做出的会计政策选择或会计估计就更接近市场、更接近实际。从这个原理上来看,会计本质上是灵活的,是需要更真实地反映经营情况的。

比如企业原根据当时能够得到的信息,对应收账款每年按其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欠款追收,发现收回的可能性在变小,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判定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比例已经达到了15%,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改按15%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估计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会计估计就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后的会计估计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这也不是说想变就变,可以随心所欲随便变更,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可以变更。

情况一:法律、行政规定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比如财政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时。

情况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比如企业原本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现在企业可以从市场上持续获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合理的估计,就需要改为采用公允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其价值。

那么如何判断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合理且正常的呢?

这就需要关注企业的需求了——有没有扭亏为盈的业绩压力?另外,还要看这种变更是特例还是常例。如果是整个经济形势发生改变,那么通常是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当企业与整个行业同时期的数据偏差过大时,就要拿出小本本记一下了。如果是常例,企业经常这样频繁变更,那也要画道警戒线了。 zlmtgtzrXzbV0swe8HmX6N9JyiGe0eelUAk7BUQGPPQafJ/se2cPmn+ezVgGzd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