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

旧时,宁波民间曾流传一句话:文书进华堂,武书进茶坊,走书奔农庄,新闻唱四方。这句话中,包含着宁波地区曾经兴旺过的四个曲艺品种,其中“武书”即宁波评话,是以宁波地方语言,只说不唱的曲艺形式。在宁波民间,这种口头曲艺形式又称为“说书”。“说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故事说唱,如大鼓、快板(快书)、宝卷、弹词、评话、评书,等等。狭义上仅指两个分多次讲述长篇故事的姐妹类型——评书(北方)/评话(南方)和弹词(弦词) ,宁波的“说书”仅指评话。据1947年1月《说书人王云鹏等呈请豁免捐税》请示件:“查说书人无资金排场,又无乐器以娱听众,仅以口舌通俗演讲而寓勤勉……”民国时期,艺人和专业管理部门都把“说书人”只说不唱作为“豁免捐税”的理由之一,可见“说书”一词在宁波专指评话。

所谓“武书进茶坊”,正是宁波评话与其他曲种的一大区别,茶坊听书,是曾经的时尚。1949年前,宁波没有专业书场,城区林立的茶馆就是评话艺人活动的舞台。宁波城区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曲艺茶楼。据《宁波曲艺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宁波城区有评话艺人演唱的茶楼就达数十处;清末民初,城区有茶楼三四十处,如四明岳阳楼、旭日东升楼等,茶馆上午供客人喝茶吃点心,下午或晚上聘请曲艺人演唱。百姓茶余饭后进茶馆听评话是寻常之事,茶馆不仅是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宁波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评话艺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代传承的评话世家张氏家族。张少策的爷爷张霭林,文化程度不高,但虚心好学,靠多听多学,博采众长。传说他讲《水浒》,如果每天两小时一场,可以从正月初一说到年三十夜。书目内容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根本看不出他只念过几年《三字经》和《千字文》。有资深听众赞叹,听张霭林说书,会学到很多知识,让人变得聪明。张少策的父亲张仁耀(艺名张一册),自幼天资聪颖,有很强的表演天赋,说起《岳传》声情并茂,观众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可惜41岁就英年早逝。

目前尚健在的张少策老人出生于1928年,18岁继承家业开始讲评话,擅长的书目是家传的《水浒》《岳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还创作了许多现代书目,如《风雷》《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啼笑因缘》《宁波王瑞伯》《山东马永贞》等。张少策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刻苦好学,说书天分极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非常自然地把宁波风土人情、世俗百态融入书艺中。

张家说《水浒》在江浙一带颇有名气。爷爷张霭林说了近40年《水浒》,父亲张仁耀说了20年《水浒》。经过几代人的改进,张少策口中的《水浒》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的《卢俊义演义》共28回,除第四回、第六回、第十七回和第二十七回为旧本所有外,其他生发出来的曲折离奇的情节,均为张家历代经艺术加工而成,在《水浒全传》和民间流传的版本中都不曾见到。张少策演绎的“武松”这一人物,更是性格鲜明、细腻传神,传说曾有一个老听众听张少策说《武松杀庆》这一回,说到武松一只脚踏上窗台,正欲往下跳时,张少策卖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位听众散场后找到张少策,说自己要出差一礼拜,能不能把后面的情节先跟他说一下。张少策说,你只管放心去,你回来后,武松的这只脚还踏在窗台上。关于张少策的此类传说甚多,因此他就有了“活武松”的美名。

一张桌子四方方,一扇一木案上放,一人千面道古今,评人评事评八方。宁波评话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身着长衫,不配音乐,没有伴奏,评话演员仅靠一扇、一木、一帕就能演绎人世沉浮、古今兴亡。这必然要求艺人多才多艺,在表演中借鉴多种表现手法,如戏曲、口技、诗词歌赋、动作模拟等,把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说”出来,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说书风格:有的善于用方言塑造人物,如张少策对苏州、扬州、绍兴、上海、台州等地方言以及山东方言运用自如,能一人单口饰演几个甚至十几个角色;有的擅长口技,在说书中,能把狗叫、猫叫、狮吼、虎啸、打雷、刮风、暴雨等模仿得惟妙惟肖,听起来引人入胜;有的艺人擅长用丰富的学识调动听众的求知欲,如评话艺人张碧雨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古典文学知识积累深厚,在说书时常常把鲜为人知的知识点穿插在说表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评话要说得好,离不开说、噱、评这三功。“说”功是一个评话演员的基本功,而好的噱头是吸引听众、调节气氛的必要调料,让观众在笑中放松心情,得到熏陶。评话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评”字,但要“评”得有理有据很不容易,这需要艺人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评说技巧,对书中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忠奸好坏,说书者往往加以详尽的剖析评论,使人听了心服口服、耳目一新。1949年前,宁波有个评话艺人何志文,他说《三国志》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别人只能说10分钟的书,他能滔滔不绝讲上4小时而不冷场,堪称一绝。要具备这个本事,就必须练好说、噱、评这三功,肚里有货才能收放自如。

与其他曲种一样,宁波评话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过几起几落。1949年后至“文革”前是宁波评话等曲艺事业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宁波不少区县(市)相继组建了评话演出组;“文革”开始后,宁波评话演出由公开转入地下,在管控较松的农村地区偶有零星演出;“文革”结束后,宁波评话迎来了短暂的高潮,区县(市)不少离队的评话艺人纷纷回归,慈溪、奉化等地还出现了一批新的评话艺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宁波的评话演出书场急剧减少,使本就人数不多的宁波本地评话艺人更难生存,绝大多数评话艺人歇业、转行。为了抢救和保护宁波评话,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通过开设空中书场、举办曲艺大会串、组织抢救性记录等手段,对宁波评话进行了保护传承。

1995年至2000年,宁波电视台开辟电视书场,播出由张少策演唱的长篇传统评话《水浒》《山东马永贞》《宁波王瑞伯》《杨家将》《隋唐》。

2005年3月,在民乐剧场举办宁波市地方曲艺大会串,张少策等老艺人纷纷登台。曲艺大会串一连演了3天,一时轰动甬城。

2009年,张少策被命名为宁波评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宁波评话——张少策》DVD碟装出版发行,5集DVD收录了《武松告状》《武松打黑店》《武松威震快活林》等经典书目。

2017年3月,宁波市和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成宁波评话抢救性记录小组,历时7个月,完成了张少策家传评话大书《水浒》中的《宋江》《石秀》《武松》的录制,并以口述史的方式,对张少策的家史、从艺史及1949年前后宁波评话艺人的生存状况、行业规则等进行了详尽的记录。 ZLr8D3PcYNnv/ARVIrRH40oe6lAqSvCOrTX1nfkZTNCv7THO/XEvOS1p0DVpgx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