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鸟》

画面伊始,昏暗的灯光下,一本老式的书籍,名为《服装裁剪与缝纫》。女孩将书翻到“女衬衫”的那一页,紧接着一双灵巧的手便开始了剪裁、缝纫。

女孩天未亮时就已在田间干活,她一人挑着沉重的农具,浇水、割麦。紧接着回家准备食材,烧柴做饭。

一家四口用餐时,爸爸掏出了钱让儿子添置点吃食和新衣,却对身着一件朴素破败白衬衫的女儿缄默不语,当女儿提出想去城里卖衣服时,却被他一句“你一个女孩子,跑到城里卖什么衣服”而不留情地回绝。女孩不甘于此,小声为自己争取这次机会,称“趁着赶圩日子人多,卖衣服能赚到更多的钱”。而父亲依然不为所动。他认为一个姑娘家没必要赚那么多钱,赶紧找个人嫁了,并借此责备女孩耗在家里,浪费粮食。在生她养她的父亲面前,她,已是一个被忽视的人。

夜晚,她用缝纫机做着衣裳,父亲嫌吵,催她睡觉。她不得不关了灯,却悄悄地点了一盏夜灯,翻开那本教程书,在那盏微弱到不足照亮一整页纸的灯下,默默地看着。第二天,女孩与妈妈聊天。原来父亲其实是村子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却依然执拗地坚持着他那“重男轻女”的腐朽观念。

女孩依父亲要求去大姨家拿东西的路上遇到了哥哥。哥哥说大姨家太远,让女孩骑他的自行车过去,女孩害怕父亲责怪本想拒绝,在哥哥的坚持下还是骑上了那辆“永远都不会属于她的”自行车。果不其然,小心翼翼地回来时还是被父亲发现,责怪她:“如果你非要骑,自己去买一辆。”

终于有一天,女孩在楼上缝纫衣裳时的噪声吵到了楼下的父亲。在一段无声的指责结束后,她下定决心连夜做好了那件衬衫,原来,那是她给自己做的一件衣裳。只是一件衬衫而已,她穿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女衬衣,好像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她将缝纫机装入箱子,与其他要出售的杂货一同装在那辆哥哥的自行车上,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行驶在那无际又狭窄的田埂上。她骑着自行车将缝纫机拉到了县城里,12块钱租了间小房子,就这样她留在了县城里。

多年后,女孩抱着孩子回到那久未回去过的爸妈家,而爸爸看到她,问她:“又回来做什么?”她抱着孩子坐在父亲旁边,把孩子放到她父亲的怀里,让孩子叫他外公。父亲接过了孩子,两人笑了起来,依旧像是尽享天伦的一家人。结尾处,出现了故事中女孩的人物原型,如今,她已是一位年迈的老母亲,讲述着自己的这段过往。

《青鸟》获得第四届浙艺金鹄电影节二等奖、最佳导演奖提名。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微电影,其主要表达的是女性在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中如何寻求自我,勇于挑战男性话语权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浓郁的乡村色彩加上女权主义,给予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这两个要素也是学生作品中常见的类别,无论什么时空,客观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几乎是无法杜绝的,也是作为观众容易接受的一个切入点,因此很多人愿意突出这一点。尤其是女性作者,其天然的性别认同往往能够恰当地捕捉到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洞察人物的内心。

学生微电影作品中有大量农村题材的故事,他们在一定范围内都有着一些农村情节。无论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或是身处城市,对农村充满幻想的人,在第五代导演对电影内容开拓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人始终对于农村题材有一种不自觉的青睐。这种倾向也源自对农村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反思和农民质朴形象特征带来的优势,使得创作能够更好地聚焦在既定人和物上,清晰、直接地表达人性的种种,本片正是如此。

女权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社会消除男女不平等。纵观女权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权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权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根据作者的描述,其创作初衷只是源于母亲口述的受到祖父封建思想影响后离开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感同身受母亲的遭遇,但在传统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的碰撞中,很自然地会产生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想法。尽管影片批判的意味很明显,但最后一段彩蛋式的画面,女孩带着外孙回到家里看望父亲,三人坐在一块尽享天伦之乐,可以窥见作者更多的是对于重男轻女现象的批判,而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也就是说,本片的初衷并不是一部完全为了宣扬女权主义而创作的微电影,在故事中,女权主义特征的突显在一定意义上有偶然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学生微电影,给创作者和观众都带来了许多启发。

本片整体结构清晰,叙事结构缓慢。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了解到,这是其母亲口述的真人真事,而后作者到老家找熟人搭建了剧组。这里能够给广大影视专业学生带来两个重要的启发:一是如何将一个口述的故事变成一部能被人接受的影片;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搭建一个剧组,构建影片的各种要素。

影片注重时代感的营造,突出展现了封建的男权社会环境和古板的父亲形象,在分寸的拿捏上恰到好处。正如作者在自己对影片的评价中说道:“我觉得我这个片子是一部极度克制与客观的片子,这种极度的克制与客观可能会令观众产生一种疏离感,让观众很难对片子里的故事产生共鸣。但又可能恰恰是由这种极度的克制与客观,我利用最简单的场景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情境,令观众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所创造出来的这个情境之中,带领观众像是剧中的一双眼睛一样客观地观察了主人公的生活。最后我收获了一个最佳导演的提名,这算是对我导演能力的一种肯定吧。”作者认为观众很难对影片里的故事产生共鸣,表面上看是没有把母亲的故事做完整的呈现的一种遗憾,其实,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权衡好主观表达和客观描述的天平,突出重点,是低成本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则。

谈及剧组搭建,作者提到整个剧组很简陋,都是亲戚被拉来充当了剧组成员。女主是作者的表姐,那时候她还怀有身孕,其他的演员分别是表弟和父母,摄影是哥哥,录音是表哥,他们都不是专业出身,现场培训了一下就上岗了,剧组就这么组建完成开始拍摄了。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拍摄了大概有大半个月的时间。通常来说,像《青鸟》剧组这样的形式比较极端,剧组里除了导演以外的成员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专业影视知识训练,所幸这些组员都是“自己人”,可以想见对剧组的工作也十分支持。

不过,在学生微电影剧组的搭建过程中缺胳膊少腿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受限于资源,学生想要制作一部专业水准的影片远不止学习专业知识这么简单。其实,在搭建剧组,并逐步顺利完成剧组的拍摄工作这一项上所耗费的精力和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是远高于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的。毕竟,与知识打交道,只存在单向的接受与否,而剧组的各种事物要与人打交道,而且是一群人,一个高情商的创作者或者创作团队便会具备更多的优势,或者说是影片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全片一共只有4个角色,分别是一家人中的父亲、母亲、哥哥和女主角。其中,父亲和女孩的立场是绝对的对立面,母亲和哥哥则是在一个相对模糊的立场范围中,代表了大多数人和环境:他们怜悯女孩,内心深处反对父亲蛮不讲理的腐朽思想;母亲从语言上鼓励安慰女孩,哥哥作为年轻一代,更是鼓励女孩骑自行车,并为女孩离开家去县城发展送行。小范围的叙事加上成本因素的制约,导致本片无法描绘更多的人物和细节,于是这成为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这与作者的创意来源于母亲口述的亲身经历相吻合。以单一人物为主线的故事,想要让观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包容一个角色,充分理解人物的内心并不容易,往往需要通过人物的自我解读来帮助达到效果。本片中一个经典的自我解读场景是,女孩因为骑了哥哥的自行车被居高临下的父亲一顿痛骂,深受打击的女孩扶着自行车独自站在门框围成的方形空间里。她低着头,脸上有愤慨,有无奈,也有一丝坚毅的眼神。“有本事你自己去买一辆”这句台词无疑是击垮女孩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家里的自行车竟只能男人骑,哥哥可以自由支配自行车,而自己想骑车却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买一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自我解读后,女孩终于下定决心要学会缝纫这门手艺,靠自己的努力去闯出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片除获得第四届浙艺金鹄电影节二等奖外,本片导演还获得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人选。一个临时搭建的家庭剧组,能够拍出一部感人的好作品,对导演本人是莫大的肯定。本片在画面、声音、台词和表意符号上均有不少亮点,没有因为剧组专业性不足而显现明显的木桶效应。影片中许多的空白叙事画面,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长镜头,都能有效地引向人物的内心,看来角色的刻画是成功的,并非作者想的那样无法引领观众的思考。留白作为微电影叙事的基本方法,是影响创作者的基本功之一。其实学生作品中留白部分的合理运用和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个槛。当作者真正入门后,能够用画面引领观众理解人物内心以后,这些便成了自然的表达,自然会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无关共鸣的程度,而是产生共鸣的契机。不管怎么说,留给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是必要的,倘若完全直白的表述和紧凑的叙事压缩了这些空间,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几乎是不现实的。

影片大多画面呈冷色调,如同父亲对女孩的冷漠一般。这种色彩表达传递出一种环境的冷漠,那些墨绿的带刺的植物,冷冰冰的土地,乌云密布的天空,房屋里黑压压的光线环境,甚至有一点恐怖的观感。这些存在就像是父亲的帮凶一样时刻在刺痛着女孩的内心,作为观看影片时感官上的映衬,则是为表达这层意思做嫁衣。

与之对应,当女孩在房间里制作衬衣时,灯泡、油灯的黄光是充满暖意的,那是女孩心中的希望,这就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现实生活环境和房间里缝制衣服环境的强烈对比。另一个反讽的处理便是父亲在家门口写的鲜红的对联,原来父亲是村里识字最多的人,但这并没有改变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见这种观念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是多么根深蒂固。这些对联、文字所代表的知识阶层,本应该是保护女孩的平等意识的坚守者,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在门框上好似一道枷锁,预示了女孩在这个家中将永远被迫受困于这种思想上的歧视,无法得到平等的权利。

女孩是主角,片中涉及她的单独特写画面时却大量运用了俯拍的画面,有的有合理的上下文解释,例如女孩在楼下,父亲在楼上与之对话,明显的高低落差;有的就纯粹是为了突出女孩卑微的内心世界,受到传统思想的压迫,呈现一种抬不起头的即视感。而女孩与母亲、哥哥对话的两场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画面都是平等对称的,刻意地隐藏落差。

影片声音的运用,称不上华丽,但也不存在什么疏漏,且与影片整体在技术上的低调处理相统一。片中的台词都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无声的谩骂与内心的钟声是影片中声音运用的两个闪光点。当缝纫机的声响打扰了父亲的心神,声音不断地重复。越来越嘈杂的缝纫机声音终于让父亲坐不住了,接下来一切都是可预期的。父亲一如既往地指责、谩骂女孩,这段运用了去声处理,是一段父亲破口大骂的升格画面,女孩低头思索的聚焦画面,这里把声音抹去,只留下画面。这是一种聪明的处理方法,凭借前文中父亲多次的谩骂行为,这部分的内容已经足以形成观看角度上的惯性思维,观众可以自己补充其话语。有意识地抹去那些难听的词汇,不仅没有疏远人物的内心,反倒是给人一种习惯性的感同身受,因为观众和女孩一样,已经习惯了这些话语。她似乎在选择忽视与沉默,面对这些,她内心叛逆的火焰非但没有被浇灭,反而坚定了追求理想和希望的决心。无声的谩骂、无声的争吵、无声的打斗等画面都是常见的银幕时空塑造方法,常常会伴随着升格画面,作为聚焦画面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甚广。

有时,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内心世界,还会伴有音效或配乐的出现。例如将下一段画面中的嘈杂声音用捅声法融入画面,或是直接配上一段音效。在学生作品中,一旦掌握了此方法,对于影片结构中主次的把握和控制会变得容易。其实,不管是微电影还是长片,这种应用更多地出现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另一个声音的运用是女孩内心的钟声,在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后,女孩陷入了沉思,画面来到了女孩独自一人在阳台上思索的场景,她背对着外面的世界,低着头,一个破旧的古钟伴随着钟摆的声响。与前面的画面中无声的谩骂相反,此处的钟摆声音显得尤为响亮,营造出了一种人物内心左右摇摆不定的情绪,也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紧张氛围。女孩终将在家庭和梦想之间做出抉择,伴随着钟摆声变成了钟鸣声,她内心不再举棋不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女式衬衣,收拾完行李,踏上了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寻找自我的旅程。

影片用各种符号暗示观众,引导观众思考,除了画面上的环境营造和一些视听上精心设计的场景外,还有一系列充满寓意的服化道设计。一个单调的农村题材作品能有这么多的符号性设计,作者一定是下足了功夫。比如黑夜中的油灯暗示着女孩心中的希望,作为前景的农作物暗示着困扰女孩的思想束缚,雷雨暗示着矛盾冲突的升级,以及女孩最后的出走,一个航拍镜头,她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一条狭小泥泞的道路上,两边苍白的土地上长满倒刺状的植物,预示着女孩选择的这条道路充满了荆棘与困难。

另一个有趣的暗示是窗户在影片中的应用,对应两个主要人物。父亲桌前的窗户有一道清晰的枷锁,正如其古板的思想,牢牢地印刻在他的脑中;女孩桌前的窗户,突出的是光亮,就像是黑夜中女孩点亮的油灯一样,象征着希望。所以父亲在窗前多是以背光画面出现,突出牢笼的形象;女孩在窗下制作衬衣的镜头则都是顺光画面,意在展现光线透过窗户照亮了女孩的内心。

除了女主角的形象外,对片中的反面角色父亲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设计。父亲吸的大竹筒水烟和他写的一手漂亮的书法成了父亲的标签。水烟是父亲一家之主的身份象征,书法和对联是父亲在村庄中权威形象的象征。影片高潮部分,父亲听到女孩踩缝纫机的声音,忍无可忍起身去教训女儿。这里习惯性地留白画面,留下了父亲读的书,几本发黄的帖书破旧不堪,一股凉风吹过,把书页吹卷了起来。在这段独具作者风格的留白画面里,这一缕风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妙,一举两得,一方面风代表了即将发生的风暴,便是父亲对女儿的指责;另一方面风吹起的破败发黄的书页代表了父亲腐朽封建的思想,这些思想正在兴风作浪。

尽管本片在象征性符号的使用上不遗余力,为了不打破旧时期农村物质匮乏的时代背景,绞尽脑汁运用了各种表意的道具、服装等,但令人不解的是,影片的片名却只是作为一个虚构的形象,并没有具象的青鸟出现在画面中。片中有一个过场画面,一只雏鸡从主角脚下绕过,但那更多的是巧合,而非主观设计。或是受限于客观条件,或是作者对片名存在着摇摆,不管如何,青鸟在本片中只是单纯地象征着对梦想与希望的追求。由于种种原因,影片的制作过程是极具挑战的,也是随时变化的,在经历这种变化中,改变原有的故事、表达、甚至价值取向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更不用说片名也会随着影片制作的进度产生变化。

影片中,没有出现青鸟,取而代之成为影片核心线索的是女孩日夜惦记的女衬衣,这件衬衣取代了青鸟本应发挥的作用。女孩一直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毫无特点可言。面对父亲的百般阻挠甚至辱骂,经过刻苦自学和反复尝试,她终于自己琢磨出了制作衬衣的方法。这件新的女式衬衣在如今的眼光看来也只是多了一些花纹和色彩,但在当时那个社会中,可能已经是张扬的体现了。女孩有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衬衣,她鼓足勇气,誓要出去闯一闯。这一件衬衣不仅是女孩心中唯一的希望,更是她鼓起勇气迈向更广阔的空间的底气所在。

影片观看地址二维码: U/RxxrB7CXuRR1RWXKvKcpW0rI7m/jG04+9l7o6WJU4HpPMK1pKWkhHO2GljJO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