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翼上颌复合体种植的命名分析

目前,该技术是叫翼上颌复合体种植,还是翼板区种植,并没有统一的命名。美国学者Tu-lasne(1992)等报道过翼上颌区种植,美国学者Graves(1995)、Khayat和Nade(r 1994)也阐述过翼板种植(the pterygoid plate implant)、骨融合种植体在上颌结节区的应用。Graves等认为通过上颌结节至翼板区的种植称为上颌翼板区种植。Balsh(i 1992)报道了上颌结节入路植入的种植体并定义为翼颌区种植体,上颌翼板区种植可弥补其他方法之不足,具有其特殊优点,可获得种植成功。但由于种植体须穿过上颌骨、腭骨锥突、蝶骨翼突及其所构成的骨支柱,故手术要求严格、准确。

种植体在磨牙后区域种植存在两个解剖位置,即翼上颌区(pterygomaxillary)和翼突区(ptery-goid process)。因此,一部分学者将其翻译为穿翼种植,或者TPP种植,即种植体植入上颌结节(T: maxillary tuberosity)、翼板(P: pterygoid plate)及腭骨(P: palatine)三部分;认为理想的翼种植体应全穿过上颌后牙牙槽嵴、上颌结节及上述二突全层进入翼突窝。国内学者史俊宇和赖红昌教授(2021)将其定义为翼上颌种植,并且将其分为上颌结节种植及翼突种植两类。笔者结合该区解剖区骨质特点以及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和对该区种植的个人理解,认为将其命名为翼上颌复合体种植较为贴切。根据此区域解剖结构,该部位主要由上颌骨、腭骨锥突和蝶骨翼突组成。笔者结合自己翼上颌复合体种植四年临床病例观察认为,翼上颌复合体种植体不必过于追求进入翼突窝,植体位于骨内最佳,不必穿出翼突皮质,这样可以避免损伤翼外肌及翼内肌,出血、损伤血管以及植体移位至翼突窝等并发症。 aW38up53DyBm6F6bu1PHG+Vk/TA7arSz7scmwNaIw3GcmHcovnCJInfzias0PZ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