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翼上颌复合体种植的解剖学

目前,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技术未能普及,除了翼上颌复合体种植长期成功率有待观察之外,较多种植医生由于对翼上颌区的解剖结构不熟悉,担心翼上颌复合体种植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并发症。因此,要掌握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技术,首先要熟悉翼上颌区域的解剖结构。

一、骨

翼上颌区域的解剖结构:该区域主要由上颌骨、腭骨锥突及蝶骨翼突组合而成(见图1-1,图1-2,图1-3)。上颌结节主要由第三、四类骨组成,腭骨锥突和蝶骨翼突均为致密的皮质骨。腭骨锥突位于腭骨后外侧角水平部和垂直部的连接处,充满于蝶骨翼突内外侧板立之间的翼切迹,此处厚度约6mm,是致密皮质骨,能为植体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在该区域没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在翼板之间有上牙槽后神经分支经过,主要结构为翼肌,颌内动脉横行翼颌裂上方1cm处进入翼腭窝,而翼上颌连接的高度约为15mm,也就是该动脉与翼上颌连接的下端距离为25mm,这是美国学者Turvey在研究了白种人成人翼上颌连接后得出的结论。中国学者袁桂琴等也对中国人成人翼上颌连接的高度和其到颌内动脉的距离进行过测量,结论与Turvey相同。该区由于没有重要的解剖结构而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种植区。Uchida等(2017)发表的文章中列出了用CT(computed to mography)测量46具尸体标本中78个萎缩的上颌骨后部解剖数据。CT测量显示上颌结节点(MT)与翼上颌裂最外侧最低点(PF)之间的平均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18.7mm和10.0mm。牙槽嵴点通过颧下嵴延长线与PF之间的平均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22.7mm和14.7mm。PF与腭大管之间的平均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2.9mm和0.2mm。物理测量显示,MT与腭降动脉(DPA)之间的平均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19.4mm和12.7mm,PF与DPA之间的平均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3.7mm和0.0mm。支持骨最厚的部位在两板间翼突下端的中部,此部在牙槽嵴内侧3~4mm,所以种植体必须以略向内侧倾斜的角度嵌入翼区致密骨质交界处。翼内板的翼钩在口咽部容易触及。种植体就是放在这一重要标志的外侧,在蝶腭突交界处致密的骨平均宽度是6mm,如果种植体以45°角穿过骨支柱,那么其在致密的皮质骨中的长度应在8~9mm。

图1-1 颅底外表面、底面观(翼突内、外侧板)

图1-2 翼突窝底面观

图1-3 翼突窝侧面观

二、动脉

翼上颌区域的动脉血供: 颈外动脉发出终末支之一——上颌动脉,在翼段发出5条分支,其中翼外肌动脉及翼内肌动脉分别进入翼外肌和翼内肌;上颌动脉在翼腭段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通常在翼上颌裂高度1cm处进入翼腭窝,发出6条分支,与上颌神经分支伴行,其中腭降动脉发出的腭大动脉行走于腭大孔(见图1-4),在管内发出几支腭小动脉,出腭大孔至硬腭。

腭小动脉: 行经腭小孔,腭降动脉发出吻合支行经切牙管,与蝶腭动脉吻合,终经蝶腭孔进入鼻腔,发出鼻后外侧支,然后过鼻中隔,发出末支-中隔后支。

腭降动脉: 腭降动脉由上颌动脉在刚进入翼上颌裂时发出,经翼上颌裂的最下端入腭降管,发出腭大动脉和腭小动脉,分别分布于硬腭鼻腔(下鼻道)上颌牙龈,以及软腭、腭扁桃体、咽壁。

图1-4 腭降动脉及腭小动脉

三、肌肉

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时要注意翼外肌和翼内肌的起止点,避免损伤引起出血。

翼外肌: 翼外肌上头起点为蝶骨大翼(颞下嵴),终点为下颌骨(翼肌凹)和颞下颌关节(关节盘);翼外肌下头起点为翼突外侧板(外侧面),止于下颌骨(翼肌凹和髁突)。由翼外肌神经支配,主要功能:双侧收缩前伸下颌骨(向前牵拉关节盘和开口);单侧与同侧翼内肌交替作用,引起咀嚼所需的侧方运动。

翼内肌: 分为浅头和深头,浅(外)头起点为上颌骨(上颌结节)和腭骨(锥突),止于下颌角内侧的翼肌粗隆;深(内)头起点为翼突外侧板内面和翼窝,止于下颌角内侧的翼肌粗隆。由翼内肌神经支配,双侧运动可上提下颌骨并协同翼外肌前伸下颌骨,单侧运动协同同侧翼外肌前伸下颌骨,并朝对侧内移。左右侧交替作用,引起侧方咀嚼运动。

翼上颌复合体种植区域属于安全的解剖范畴,引起出血及神经损伤较为罕见。需要避免翼内肌损伤造成出血。 8+VJ6mt3PyfSE1KV54gRSqOpTsgw/G29dxPj/q2clvIBPG1/JK6Qmf72V1KOp53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