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概述

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口腔医学上最具突破性进展的一门学科。种植牙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关于法国人Moggioli采用金质牙种植体的报道。此后直到20世纪中叶,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牙种植体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一个骨内种植体长期成功的报道是1939年Alvin Strock采用钴铬钼合金制作的螺旋状种植体(spiral implant)植入术,并追踪观察16年之久。1967年,Linkou在螺旋状种植体的设计基础上发明了自攻螺旋骨内种植体(self-tapping endosseous screw implant),这一发明经改良沿用至今。1952年,瑞典哥德堡大学的Brånemark教授在研究中偶然发现钛和骨发生了非常坚固的结合。20世60年代初,他开始将钛应用于牙种植的研究,提出了种植体与骨组织“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目前公认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最理想的结合状态仍是骨结合。1990年,国内陈安玉教授领衔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口腔种植中心“华西口腔种植中心”。1992年,陈安玉教授主编出版了《口腔种植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口腔种植学专著。2010年,口腔种植学在我国被列为二级学科。种植技术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经过几代口腔人的努力,发展至今天,形成了完整的种植理论和实践体系。即刻种植技术、即刻负荷技术、骨增量技术、上颌窦提升术及颧种植技术等均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上颌后牙缺失后,因缺乏咀嚼刺激以及呼吸产生的压力,上颌窦气化、牙槽嵴萎缩,进而造成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无法实现在上颌后牙区的常规种植。早期对于上颌后牙区种植受到相应解剖结构限制的患者,多采用单端桥的治疗方式,但其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0世纪60年代,美国Philip Boyne教授提出通过上颌窦骨移植来增加剩余骨高度,以治疗长期缺牙而导致的上颌窦气化骨量萎缩,建议使用侧壁开窗法(lateral window,LW),即Caldwell-Luc技术进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上颌窦黏膜并移植自体骨颗粒。1980年,塔特姆(Tatum)提出了针对叶状种植体的上颌窦提升术。1994年,萨默斯(Summers)报道了骨凿技术(经牙槽嵴顶技术),这是一种微创的上颌窦提升术,其逐渐发展成为上颌窦提升技术现有的两大主流方法,即上颌窦外提升术和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提升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且被证实长期效果可靠,已经在全球范围被广泛接受,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治疗方法。

虽然上颌窦提升技术可以实现大部分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病例的种植,但是一些患者因上颌窦内炎症或者上颌窦囊肿不适合采用该技术。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也严重制约了上颌后牙种植区的骨量移植。有学者采用倾斜种植技术避开上颌窦区域,并获得了成功,例如上颌ALL ON 4种植技术不仅可以避开上颌窦骨量不足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即刻负荷。有学者研究颧种植技术和翼上颌区种植技术。1989年,Tulasne首次描述了翼上颌区域种植技术,其充分利用翼上颌区的密质骨,植入较长的植体,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同时,该技术保证了上颌窦的完整性,避免了上颌窦底骨增量手术,有效缩短了愈合时间。1994年,Grace等报道通过上颌结节至翼板区的种植,即上颌翼板区种植。翼板区种植可弥补其他方法之不足,具有特殊的优点。但是种植体需要穿过上颌骨腭骨锥突、蝶骨翼突及其所构成的骨支柱,手术要求严格、准确。

近些年,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数字化导航种植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种植的临床工作中,因此翼上颌区域可实现可视化、安全化种植。2017年初,笔者开始对翼上颌区域解剖进行研究,并在翼板区进行模拟种植,发现翼板区皮质骨可利用骨质有4~8mm不等。植体可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性。结合该区域解剖特点,笔者将该技术命名为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技术,并于2017年5月开始在临床上开展翼上颌复合体种植,到目前已完成300多例手术。除早期因为操作不熟练,出现一枚植体没有稳定而在术中放弃植入,另一例翼上颌植体术后一个月出现感染予以取出外,其余植体均能行使咀嚼功能。因此,翼上颌复合体种植技术值得肯定,其熟练掌握其手术技巧,则种植成功率高,植体可预测性好。 6h8M26Y5AbY/KWWfAOqkrAZIJvbfyWAyzykT14P646Lmu27bssH9sG2AJ0QJJr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