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学术思想演变

1962年7月,经过6年的刻苦学习,葛琳仪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同年8月,她被分配至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当时,浙江省中医院汇集了来自江浙各地的中医名家,如叶熙春、魏长春、吴士元、裘笑梅、吴颂康等,各位先生均以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著称,形成了浙江省中医院的中医基石和各大学术流派的渊薮。

在此,葛琳仪遇到了独立行医生涯中的第一位导师,即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医吴士元先生。

吴士元先生1929年考取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侍诊叔父吴荫堂,凭借精湛的医技,名驰浙西。1956年,吴士元先生调入浙江省中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先生德艺双馨,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重望、问二诊,且精于脉学。临床上,他擅长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以及疑难杂症的论治。

吴士元先生临证非常重视后天脾胃,强调治病应时时顾护胃中津液。他认为胃阴之虚,多系火盛伤津,或土薄力弱,津难自生,且两者互为影响,以致胃伤津亏。就胃脘痛而言,多以饮食、情志为主要致病因素,进而使得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失其斡旋之职,气机滞而不畅。气机郁滞日久,可化火化热,而成胃热之证。脾胃病论治时,脾为病者,宜甘温升提,胃为病者,宜甘润通降,总以运脾和胃为原则。吴士元先生诊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对葛琳仪日后“脾胃论和法”“脾胃宜清拨气机”,用药宜“甘润清灵”“宜柔忌刚”等学术观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年病的论治中,吴士元先生认为老年病往往病机虚实错杂,且以虚为本,因“虚”易感受外邪,因“虚”气化失司,易生痰、湿、瘀等“内邪”,故治疗当以缓中补虚、行气导滞为原则。吴士元先生在老年病证中精准辨证,视邪正消长盛衰而施以先后缓急的治则治法,这对葛琳仪的临床思维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形成了老年之体以“肾精为基,癸水为象”“易虚易实”的基本病机以及“病起隐匿,数病相兼”的病证特点等学术观点。

此外,吴士元先生还提倡中医脉案书写的完整性,特别强调年轻医师要掌握中医脉案处方的书写规范及技巧,加深中医基础理论的研习。受先生影响至深,葛琳仪如今耄耋之年书写医案依然一丝不苟,四诊归纳、理法方药均详尽精确。

1971年,中医临床大家杨继荪先生担任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老的指导对葛琳仪行医生涯学术思想、学术风格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杨继荪先生生于国医世家,师从名医徐康寿先生,是“浙派中医”之“钱塘医派”的现代传承人物之一,以善治各种急性病症、肺系病、脾胃病、心系病、肝胆病、老年病、疑难杂症等以及养生调摄而著称。其“熔伤寒、温病于一炉”的治学理念、“审症求因,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集各家之长而活用”的论治特点、“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创新精神,以及“厚德仁术”的医门戒训,都深深地影响了葛琳仪学术思想和大医风格的形成。杨继荪先生临证思路开阔,非常重视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强化和拓展,倡导“博采众长,衷中参西”,中西医互补、病证结合,进行多角度的临床思辨。这些学术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葛琳仪。葛琳仪日后学术思想中“三位合一、多元思辨”的辨证思路和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杨继荪先生在脾胃病论治中颇有造诣,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多与饮食失节、起居失宜、劳倦过度、湿邪内蕴、七情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常常诸因相兼而致病,导致脾气不升、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而发为胃痞、胃痛、泄泻、泛酸及嘈杂等病证。在杨继荪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下,葛琳仪对脾胃病的诊治也逐渐积累了诸多心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风格,指出脾胃以“太阴湿土,阳明燥土”为特点,主张治脾当立法于健脾益气燥湿,治胃则立足于和胃养阴润燥,治则立法、遣方选药须顾护脾胃气机的升降协调。

此外,杨继荪先生还以善治咳喘顽疾等肺系病症而著称。他认为以“咳、喘、痰”为主症的肺系病证,其病机可归纳为“痰”“热”“虚”“瘀”四者,其中“痰”与“热”是肺系咳喘病证中“实性病机”的主因,“虚”“瘀”者则多见于咳喘病证中以“虚性病机”为主的“虚实错杂”之病理状态。在论治中,杨继荪先生指出咳喘顽疾有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之分,临证之时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如早期或急性发作期,以咳嗽、咳痰为主症,多属外感新发或外邪诱发宿疾,其证多属“实”证,当以清热化痰为主,其中黄芩、野荞麦根、鱼腥草是先生清肺泄热的代表药物;在咳喘缓解期,症见咳嗽、咳痰并伴有胸闷气促,以“虚”“瘀”为基本病机,治以扶正为要,常予健脾益肾、培补肺肾以及补肾纳气。因久病必瘀,咳喘顽疾常“虚”“瘀”并行,故在慢性缓解期论治中往往兼以活血化瘀。

葛琳仪在先生“清肺”为治的学术思想引领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感悟,后续进一步完善了“清肺”法的内涵和法则。她认为慢性咳喘迁延难愈,虚实夹杂是其基本病机,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其本,痰、热、瘀病理产物滋生为其标。临床立“正本清源、补虚泻实”为治疗原则。因肺为娇脏,其性恶邪,最畏风、火(热)阳邪,故临床治标之法以“清”为要,立清补、清润、清化、清宣、清降五法贯穿于肺系病治疗全程。

对于老年病,杨继荪先生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运化失司,气滞、气虚而血瘀,故以多虚、多瘀为病理特点,主张以“调达理瘀、疏补并施”为治疗大法。“补虚”为治,以滋补肝肾、培补脾肾立法;“理瘀”为治,常以逐瘀汤类加减。先生诊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着葛琳仪,使葛琳仪在日后六十余年的临证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老年病“虚”“瘀”理论的认识和处理,进而提出了“正本清源”的学术观点,主张标本兼治、攻补活用的治疗原则。以补肾填精、健脾和胃为要,常加入活血行气之品以行气通络。

杨继荪先生根据四时摄生的原理,强调春夏养生当顺其“生长之气”而养阳,秋冬养生应顺其“收藏之气”而养阴,积极将“冬令膏方”和“冬病夏治”的调摄手段应用于临床,对老年人群及慢性疾病、虚损体质者进行调摄。葛琳仪至今仍不断完善养生调摄的理论和临床运用,强调“冬令膏方”的治则立法不应囿于“补”,应根据阴虚、阳虚、痰湿、气滞、瘀血等多种病理性体质,辅以化痰祛湿、行气活血等治法,“补”中寓“调治”,调补兼施。同时,也提出夏季需避免阳气不得宣泄,针对易于受凉郁闭于内及慢性虚寒型疾患,可以加强“三伏贴”“三伏膏”等“冬病夏治”治疗方法。 NmQok4FD+TF35OXPwZ3cb7stw15WKdbD0QRkduvFYm9u4EYZhh2X1t6jSVV5uC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