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教育传承

1956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建立了全国第一批中医药院校。彼时身为浙江省建德第三康复医院护士的葛琳仪,通过刻苦钻研,成功考取上海中医学院,成为中医院校教育的“黄埔一期”学生。至此,葛琳仪也开启了接受中医教育传承的人生篇章。

在上海中医学院的6年学习生涯中,葛琳仪从最初的中医学零基础,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学习、经典论著的领悟,再到后期临证方药的活用,为日后自身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6年学习生涯中,她离不开诸多恩师的启蒙、教诲和亲传。其中,程门雪、乔仰先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大医风范对葛琳仪医德医风、学术思想的教育传承影响最为深远。

葛琳仪深受程门雪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至今仍不忘先生的诸多学术主张,如提倡“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到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工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强调继承就是要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主张学习各大经典著作要循序,从历史沿革中把握各家论著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其学术精髓;主张古为今用,倡导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等等。这些学术主张也体现在葛琳仪日后的学习、临证和教学之中。如她一直强调要融中西医学之优,汇中医各家之长,指出中西医学及中医各家经验都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不能带有任何偏见等。

程门雪先生深谙伤寒和温病理论之精髓,擅长各种疑难杂病的诊治,强调遣方用药需因症、证转移而变,善于借鉴中医先辈的处方经验,以经方加减论治。晚年,针对患者寒热虚实错杂之病机、复杂多变之病症,他制定了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即组合若干成方,取其主药,综合温散、疏化、宣导、渗利、清润、祛瘀诸法,临证时根据病症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随证加减,或先后逆从处治,或攻补兼施,或寒热并用,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精准为特点。他强调,学习中医必定要先继承,再发扬;既可在中医学原有学术思想中创立新见解、发掘新内容,也可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整理提高,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同样也是发扬。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侧重中医课程,也不摒弃西学,特别是西医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的认识较为深刻,尤应西为中用。在理解人体与疾病的基础上,他以中医思想遣方用药,中西合并,药效长驱。葛琳仪在求学期间以及后来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是熟读和灵活应用经方,常常三两经方合方而用,同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衷中参西,总结出许多疗效明显的药对和治法。

大学后期,葛琳仪在完成中医理论体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医临床实践阶段。她又幸运地得遇另一位恩师——名医乔仰先先生。

乔仰先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中医教学手段,对四大经典倒背如流,每一条原文都信手拈来,而且往往能把艰涩难懂的原文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解释得通俗易懂。临床上,他以擅长治疗血液病、肝病、心脏病、老年病及疑难杂症而著称,尤其在血液病、肝病、心系病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临床教学中,先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病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枯燥无味的古籍原文,经先生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后,就变得妙趣丛生,葛琳仪因此对中医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临床医生更是充满了敬佩。

在医院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葛琳仪每天坚持学习中医经典,这种学习习惯使她获益匪浅。至今回忆起来,葛琳仪仍充满感恩之心,感激先生当年对背诵经典的要求。尽管很多原文在当时似懂非懂,但后来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葛琳仪能马上联系相关经典条文及其含义,使她常常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并终于明白先生的用心良苦。

在大学期间,葛琳仪受到诸多名师指引,在这种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之下,她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无穷魅力,被中医学的临床疗效深深折服。这也使她对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学术特点,中医经典的内涵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等方面有了极为深刻的感悟,由此迅速掌握了中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日后正式进入临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0+ds8jIpIFChz5IvsB96kLP3laVBn2BXVp4uPacJwWIISJ08yroJ9ROZG+Zhwm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