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指口中出气臭秽,可为他人嗅出,自己能察或不察。50%~60%的人受到口臭的困扰,这一病症不仅导致社交障碍,也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口臭分为两大类:一是口腔源性,主要源于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含硫挥发物;二是口腔外源性,主要由胃肠道疾病引起。现代医学治疗口臭以防治口腔疾病为主要手段。口臭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气秽恶”“臭息”等范畴,脾胃蕴热或肺火熏蒸是其主要病机。葛琳仪认为,口臭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关系密切,指出口臭最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胃热(包括实热、湿热、虚热等),当以“清法”立论,分别施以清润、清疏、清化、清补诸法。
《圣济总录·口齿门》云:“口者脾之候,心脾积热,蕴积于胃,变为腐臊之气,结聚不散,随气上出,熏发于口,故令臭也。”《景岳全书·口舌》则云:“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盖胃火之臭,其气浊秽,亦必兼口热口干,及别有阳明火证是也。若无火脉火证,而臭如馊腐,或如酸衅,及胃口吞酸,饮食嗳滞等证,亦犹阴湿胃垢之臭,自与热臭者不同,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可知既有心脾积热导致的胃火,亦有肝郁或脾弱导致的食积引起口臭。
葛琳仪鉴古籍提出,胃热、胃火、心脾有热等邪热均可发为口臭。或因喜厚味辛辣,或因各种病理因素积滞,郁而化热化火,热移脾胃,升降失调,污浊之气上冲于口,皆发为口臭。葛琳仪治以“清润”之法,清脾胃郁热,兼以濡润胃阴,使脾胃阴阳燥湿相济,升降有度,如清胃散、泻白散等,常用药物如黄芩、蒲公英、生地、麦冬、玉竹、何首乌、天花粉、鲜石斛等以泻热并兼顾养阴。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因情志因素,思虑过度,肝气犯胃,思则气结,肝气郁结,无以疏泄脾土,木不疏土则脾虚湿滞,肝木之气相乘,致脾气不通,生化失运,胃气阻滞。中焦如沤,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为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若中焦脾胃气滞不畅,则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浊气由中焦而出,即为口臭。
葛琳仪认为气滞中焦是为核心,当治以“清疏”之法,在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药的基础上,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广木香、佛手、枳壳、玫瑰花、代代花等疏利肝胆脾胃气机。理气同时加用健脾和胃药物,如太子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姜半夏等。苔腻者加厚朴、炒苍术、薏苡仁、石菖蒲化湿和胃降逆。同时,葛琳仪的治法包含言语沟通、情志疗法,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开导,缓解患者焦虑之情。
《温病条辨·湿》云:“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中焦湿证最多。”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水湿停聚,最易困阻脾阳。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或后天饮食损伤脾胃,皆可导致脾失运化,津液输布受阻,水湿不利,湿邪内生,郁而生热,则脾胃气机阻遏不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秽浊之邪蕴结,上泛而发为口臭。葛琳仪治以“清化”之法,多选用藿香、佩兰、白术、半夏、厚朴、苍术、苏梗、草果、薏苡仁等药味以清热祛湿化浊。若脾运化无力,可加用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焦六神曲、炒白扁豆等;脾虚气滞可加用枳壳、陈皮、佛手、木香等理气之品。若痰湿阻遏明显伴有恶心呕逆,则加姜竹茹、姜半夏;舌苔黄腻不化者,加胆南星;若舌红苔黄腻,伴有肝胆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等,可加海金沙、金钱草、龙胆草等。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老年患者气血不足,各个脏腑功能皆衰退,其中又以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最为明显。胃肾阴虚,虚火上炎,化肉为腐,则腐气上走于口可发为口臭;肾阳虚衰,脾阳不足,运化无力,精微难生,食糜停滞,积滞成浊,上走于口亦发为口臭。葛琳仪治以“清补”之法,清补之法寓“补而不滞,滋而能通”之意。“补”可选用健脾益气消导助运之品,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药可选用太子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焦六神曲等平补之味;“滋”多选用甘凉濡润、滋而不腻之品,方如益胃汤,用药如生地黄、麦冬、沙参、鲜石斛、玉竹等,正所谓“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年高或伴腰膝酸软者,可加用枸杞子、制黄精、杜仲等。
陈某,男,40岁。2016年10月22日因“口臭口苦,大便稀烂3月余”就诊。患者口臭、口苦,晨起尤甚。伴大便不成形,无黏液血便,无明显腹痛。平素嗜肥甘厚腻、生冷之品,形体臃肿。舌淡红,苔厚腻薄黄,脉濡。拟诊口臭病(口腔异味),辨证属湿浊中阻、郁热内生证,治以健脾清化中焦。方用平胃散和藿香正气散加减:苍术9g,厚朴9g,陈皮9g,广藿香9g,佩兰9g,姜半夏9g,佛手9g,草果9g,炒白扁豆9g,黄芩9g,马齿苋9g,蒲公英9g,7剂,日1剂,水煎服。嘱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及生冷食物。
二诊:药后口臭、口苦较前减轻,大便日1次,时稀。舌淡,苔略白腻,脉濡。守方续进14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好转。舌淡,苔略白腻,脉濡。原方去黄芩、马齿苋、厚朴、藿香、佩兰,加茯苓12g,炒白术12g,焦六神曲15g,山药12g,太子参15g,7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口臭明显好转,口苦已瘥,大便日1次,基本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濡。守方7剂,嘱后续饮食调养。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患者形体臃肿,喜食肥甘厚腻、生冷之品,湿浊滋生,以致脾胃中焦受损,不得运化,邪气蕴结中焦,浊气上泛,而发为口臭。综其口苦,便稀,舌淡红,苔厚腻薄黄,脉濡之脉证,辨为湿浊中阻、郁热内生之证,故用平胃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以健脾化浊,清化中焦。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藿香正气散取藿香、半夏二味配佩兰化浊即可,去余散寒之药以防燥热,再伍佛手、草果、扁豆以增理气化湿之力,并佐黄芩、马齿苋、蒲公英清化郁热。三诊郁热已清,湿浊渐退,诸症好转,但湿性缠绵,久伤脾之健运,故去清化耗散之品,后期治以益气健脾,脾胃运化功能得复,则可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