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调气论治脾胃病

葛琳仪临证中主张的“重土思想”,强调了中医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在脾胃病的论治中,葛琳仪亦非常注重脾胃升降之气的协调,以顾护脾升胃降、气机协调为论治核心。

精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是祖国医学最重要的思维方法,而“气”更是对生命本原的阐述。古代哲学思想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正如《洛书原理》所阐述“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其中,太极即元气,因此由元气、阴阳、五行等要素构出了生命的萌芽及演化规律。这既是宇宙的秘密,也是人类生命的奥妙。

借此,《黄帝内经》构建了人体以气化为主导的主要生理模型。气化主要指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也”,其中所指的“气”为异常之气。正如后世医家总结:所谓异常之气,指气虚和气机失常,气机失常又包括气逆、气陷、气滞、气脱、气闭等。

回顾中医学历史长河,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等思想理论的发展。葛琳仪指出,将“百病皆生于气”引入人体常见脾胃病的日常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从整体出发,调畅五脏气机。五脏气机生理上互相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是有机自稳的控制系统。五脏气机不失其常,则机体内安。而其中,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恢复“脾升胃降”为重中之重。

葛琳仪常言:脾胃乃人身之中土,中气所出,疾病发生,气血化源所在,脾胃疾病发生,究其病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是如饮食不节、外邪内侵、肝失疏泄、情志所伤,直接损伤脾胃。二是病理产物作用于脾胃而重伤脾胃功能,包括痰湿、水饮、血瘀、食积等。以上病因,不论饮食积聚、外感内伤、七情所致,甚者病理产物痰湿、水瘀等,侵犯人体时,首先伤及的是气机。脾胃同居中焦,斡旋有序,脾升胃降,则清升浊降,升降有序,不失其常则五脏安和。气机升降失调,清气不升反降,浊气不降反升,则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泄泻、腹胀、胃胀、呕吐、便秘等症状。而这些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症状,与现代医学胃肠动力异常所致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葛琳仪衷中参西,结合现代医学,通过回顾文献,指出以上症状,反映在胃肠动力学研究上,如胃张力下降,胃排空延缓,引起腹胀;向下蠕动减弱,引起反酸、恶心、呕吐。有学者也以中药单药、配伍、复方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升清降浊药物与胃肠动力间的密切联系。葛琳仪还提出,类比胃肠的平滑肌扩张和收缩,此也属于中医阴阳的具体体现。

“重土思想”“致中和”“从气思想”是葛琳仪治疗脾胃系疾病的总体学术思想。在临床中,葛琳仪综合以上思想,指出人体疾病繁杂万千,内伤杂病病因病机复杂,她将以上思想综合引入脾胃病治疗。葛琳仪认为,在脾胃病中,“气”的异常主要包括脾气虚、肝气郁滞、肝胃气逆。治土需治气,治气调阴阳,主要从恢复“脾升胃降”入手,时时关注五脏气机运行,按三个层面治气恢复中土功能,确保阴阳平和。

第一层面:疏肝理气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指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木气之郁。”厥阴风木,乃生生之气,五脏六腑之病的发生都与肝之疏泄有关,指出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情志因素已逐渐成为脾胃病最常见的病因或诱因,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常有较为典型的症状:脘腹胀满为甚,疼痛连及胸胁,或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舌质红,苔薄或腻,脉弦,常因情志因素致病或加重病情。葛琳仪指出:此类患者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肝胃不和。其中,肝主疏泄,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可使气运行通而不滞;气畅而不郁,调达全身气机运行,才能使脾胃升降有序,五脏气机升降安和,水谷精微运化输布正常,则脏和人精。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可横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若脾失健运,胃气壅滞,肝木之气相乘,亦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临证常采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法治疗。药常选用柴胡、郁金、制香附、广木香、佛手、玫瑰花等配伍使用。同时,耐心予以情志调节,缓解其紧张、抑郁、焦虑等状态,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第二层面:和胃降逆

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和,胃不降则逆,患者主要表现为烧心、泛酸、呃逆、恶心、呕吐、腹胀,或烦躁,舌红,苔薄或腻,脉弦、滑。葛琳仪指出:此类患者中医辨证为肝气上逆,胃失和降,病或由情志不舒,肝气横逆犯胃;或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其基本病机,治法当重在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按照不同病机侧重,临床上常采用清疏、清利、清化之法,分别治疗肝郁、积热、湿浊所致胃气上逆表现。清疏是葛琳仪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此法在运用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配伍玫瑰花、娑罗子和木香疏肝行气解郁,生白芍、佛手健脾理气和胃;清利之法常选用健脾行气药对如佛手和白芍、娑罗子和玫瑰花、木香和枳壳的基础上加蒲公英和黄芩;清化常选用药对蒲公英和黄芩的基础上加藿香、佩兰与苏梗等化湿理气药。

第三层面:健脾益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中气生成不足,脾运胃纳失常,患者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四肢酸软、腹胀、便溏或便秘、纳差等症状,舌淡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腻,脉细软无力或细滑。葛琳仪指出:此类患者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饮食、情志、劳累、久病等皆可耗伤脾胃,脾气不足,运化无力,气机升降失调。治疗当以补脾益气为法,临床上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黄精、炒白扁豆健脾化湿;若有中气下陷的表现,则加黄芪、升麻、柴胡、葛根以升阳升提;若脾阳不足,则加乌药、豆蔻温中燥湿,阳虚者予草果、厚朴温中燥湿行气。

综上,葛琳仪将“百病皆生于气”引入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中,患者不论外感内伤,饮食积聚,七情所伤,病理产物等侵犯人体,首先伤及的是气机,病机为中焦气机逆乱,致使气血不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病位在大肠,涉及肝、脾等脏腑,治则为“乱则平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葛氏平气汤,具体详述于第三章。 vcSFSh+EoxZfw1USpZ6xfFR3hsiVjdSgTKa/LIPpUpOwAJlP8ItPQPoz3Yogft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