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逆境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实施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从奠基、调整、布局、追赶到跃迁的稳步前进。
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科技人才匮乏、经费拮据、机构残缺,现代科技基础几乎为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确立了由政府全面规划科技活动并集中举国科技资源解决关键问题的思想。1949年11月,中央整合全国的科研机构,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以科学院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体系,短时间内在特定的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6年,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核心任务,对我国加强科技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技创新政策重点聚焦初步确立科学技术指导思想并建立科技体制。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600多位覆盖各学科门类的科学家以及16位苏联科学家,共同着手制定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2年长期规划,以及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同年12月22日,《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执行。到1958年,我国基本构建了以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为主干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和举国体制引领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这次规划的成果集中体现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等文件上,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总体方针,对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做出了规定,并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12个重点任务以及4项紧急措施。整套规划文件很好地兼顾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为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的范式以及科技发展的路线图提供了范本。时至今日,我国各项科技政策与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种结构,体现了其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为了扭转1958年后科技领域组织机构急剧膨胀、人员迅速增多、浮夸冒进之风盛行的局面,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执行《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对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工作制度、工作原则、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十二年科技规划”和“科研十四条”的相继出台,对于改进研究机构工作作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其中“科研十四条”被誉为“科学宪法”。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于1962年提前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拟定的全部任务,进而又制定了涵盖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教育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设立科技主管机构等各方面内容的更加丰富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科技规划”)。在“十年科技规划”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很快在尖端科技、民生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学科更为齐全、设备更加优良的科研机构,更培养出了一支凝聚力极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1964年12月,我国首次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并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实事求是,循序前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
。1975年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自此,中国科技创新政策步入了新的正轨。
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实施的科学发展规划和“科研十四条”有力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中国现代化乃至自立自强的进程,是这一时期党所取得的重要政策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普遍落后,甚至某些学科还存在缺门。然而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科技政策指引、制度保障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无畏的艰苦奋斗下,我国科技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改变格局的重大成就,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小规模集成电路试制成功;1965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人工合成胰岛素研制成功;1966年,载有原子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能够装载原子弹头的“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中国跻身于核大国行列;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这一系列重大科研成就的取得不仅代表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高,同时也昭示着我国已经在科学研究各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以及相对成熟的科学研究条件和资源。我国已经为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和物质基础,具备了在尖端领域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中,“向科学进军”的提出,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十二年科技规划”“科研十四条”“十年科技规划”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我国能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快速攻克重大科研任务的关键。它们对确立和完善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布局、科技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科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式等问题均提供了根本性指引,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基础,对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战略和推进路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重申“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推动科技发展回归正轨并迈向更高水平扫清了障碍。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创造,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事业乃至其他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根本性推动作用。总的来看,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洞见,结合国际新形势和时代新特点,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为加快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战略思想和基本原则,对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科技思想,并将其确定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时至今日,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理论精髓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出发点:只有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才能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不断迎接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方针政策开始面向四个现代化和经济建设调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重建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审议通过昭示着中国创新发展迎来了春天。1980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形成了《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将今后一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概括为以下五点:“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应当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必须加强厂矿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并于1981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发展科学技术确立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并在随后批准的《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中从形势与现状、战略方针与基本任务、计划要点、主要措施等方面细化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实施方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科技体制改革与拨款制度、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各方面改革同步。此后,我国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陆续出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分层次、分领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向引导与项目支撑。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通过建立和完善合同研究和技术市场机制,推动实施了一大批国家项目、重点工程,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
(二)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
按照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关于造就世界一流科技队伍的指示精神,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科技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在全国上下深入人心,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1978年以后科技领域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几乎都涵盖了有关建设科技队伍的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善科技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建立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和培养使用机制,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加速培养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等。
在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的指引下,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科技队伍规模显著壮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八五”攻关计划期间,我国在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5毫米薄带连铸连轧技术、陶瓷刀具批量生产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技术、地勘期间煤田瓦斯预测技术等方面的诸多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些都离不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战略思想激励下10万多名科技人员的拼搏努力。
(三)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前期的科技政策重心还覆盖了“科技与教育”有机结合方面。邓小平在1977年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及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他认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
。在邓小平“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并全面阐述了科技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不断推进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敬师重教,尊知爱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环境得以快速形成,并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把发展生产力同科技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战略决策,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坚持科技教育相统一,努力实现科技、教育、生产一体化,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完全符合我国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为整体提升国民科技意识、壮大国家科技力量、加快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高科技带动产业竞争能力提升
随着高科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党中央敏锐地洞察到人类社会很快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1986—1992年,邓小平反复强调,“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在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科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度重视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学习,以发展高科技全面带动产业竞争能力提升,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在深入分析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基础上,明确深化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等多方面举措,为提高科技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贡献指明了工作方向和重点,也推动形成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实现总产值2961亿元,利税402.3亿元,出口创汇53亿美元,并连年保持高速度增长。利税总额和出口创汇额都实现了连年翻番。到“九五”计划收官之时,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实现工业总收入11928亿元,工业总产值10117亿元,出口创汇227亿美元,上述指标分别是十年前的137倍、142倍、164倍和126倍,充分显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高科技发展全面带动了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也充分显现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产业政策对我国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指引。1994年3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其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决定》精神进行了全面贯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强调,将“科教兴国”列为国家发展战略。面向21世纪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历史交汇时期,为适应国外环境变化和国内发展需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等相关内容得到不断深化,为我国21世纪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原则和指引。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关乎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由此我国科技政策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早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就重点提及了“创新”问题,并在此后的多次讲话中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在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指出,“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我们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并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科技创新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科学论断。在2000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深刻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科技创新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继《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并由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制了《“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正式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战略,为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施路径。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新阶段的国家发展战略。1998年,中国科学院在《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中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自此,我国正式着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拉开了以基础性研究为基点、以提高新知识和新科学的原创能力为目标、以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为载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序幕。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将高等院校确立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了“985”工程等以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为目标的重点工程。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重视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配套性、联动性改革为动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强调研究开发面向市场的应用性和适用性技术,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了给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全面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着手建构包括科技创新要素、主体、产品等在内的科技发展战略支撑体系。要素方面,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设备;主体方面,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产品方面,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论文、专著、专利技术、生产设备、新产品样品、数据库、信息库等。2002年9月,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
为加快形成涵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高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的体系性战略支撑指明了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布局和建设工作也由此步入了快车道。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并提出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定位。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科技发展所做的首次全面规划,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首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强调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国家竞争优势。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战略、激励和保障措施,为《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底,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是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税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为推进自主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红利。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开启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它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推动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对我国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2012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紧密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历史性宣示,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引领性,开辟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创新对于推进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即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即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战略定位上实现了从追赶思维到引领思维的历史跃迁。
(一)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直接影响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决定着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多次强调要着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再一次深刻地警醒我们,必须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大变局时代的政治风险。要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快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只有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在这一新形势下,需要加快完善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思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出“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要“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并从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生态、健全评价体系、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指示。对于人才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为了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链条,提升创新整体效益,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和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从优化整合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完善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差旅会议管理、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升资金的科研支撑服务水平。同时期出台的《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建立起了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为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国家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区域创新改革等10个方面提出了143条政策措施,为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提供了强大的改革推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的发展目标。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表2-1列示了近年来我国为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而颁布的相关支持政策。
表2-1 近年来为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颁布的相关支持政策
续 表
(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首要重点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点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系统性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应对国际挑战、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要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的“三个面向”要求,明确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加大持续稳定支持强度,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这是“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标志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首次强调了要明确创新主体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功能定位。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特别指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联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这是首次从任务、领域、目标和举措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议》还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在此背景下,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科技风险研判和预测与清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布局,集中有限的资源放在优先发展的关键科技领域,突出竞争性优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创新,是新形势下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