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民大解放,对于越剧来说,也迎来了它飞跃式发展的新起点。通过前面几年的努力,越剧已经取得了较广泛的知名度,有了扎实的观众基础,加上国家的重视与扶持,为越剧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有步骤地改革旧剧及一切旧文艺,随后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成立。1950年11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之后,政务院发布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关于戏曲改革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明确了戏曲改革的三大任务是“改戏、改人、改制”。越剧也在这个改革运动中开启了新的征程。最先起步的是上海。1950年4月12日,中国越剧界第一个国营越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团在上海诞生,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陆锦花等一大批优秀越剧演员相继加入。紧接着,浙江组建了中国第二个国营越剧团——浙江省越剧实验团,于1951年2月9日在杭州正式挂牌成立,屠笑飞、裘大官、姚水娟、张茵等先后加入。这以后,上海的芳华、合作等34个剧团成为国营剧团,浙江登记在册的越剧团更是有80余个。其他省份也都组建了越剧团,甚至连离浙江较远的辽宁、湖南等地都有越剧团登记。越剧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全国登记在册的越剧团总数超过200个。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浙江省各地的越剧团上演了一批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广受好评,越剧也展现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1960年5月,文化部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方针,越剧再一次积极响应,创编了《天国风云》《谢瑶环》《唐太宗》《文成公主》等新编历史剧和《山花烂漫》《追蛋》《夺印》《江姐》等现代戏。此外,越剧传统戏《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红楼梦》经过不断改良继续上演,依旧是观众热爱的越剧四大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男演员又开始登上越剧舞台。一方面是由于现代题材的作品,写实性比较强,男演员演绎男性角色更贴合实际,符合舞台需要,男女合演对于扩大越剧题材、塑造新的越剧人物形象、使越剧发展多样化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男演员的加入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1950年,浙江省文工团越剧队率先实行男女合演,排演了《王秀鸾》等现代戏,引领了新中国男女合演之路。之后,浙江的越剧团队编排了《非婚妻》《雨前曲》《五姑娘》等男女合演的现代戏作品。在上海,男女合演一样被重视,1954年上海越剧院招收了60名演员,其中男演员就有40人。1959年,他们毕业后来到新组建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成为专业演员,先后排演了《十一郎》《李慧娘》。1964年,部分男演员调动到上海越剧一团和二团,编演了《江姐》《迎新曲》《女飞行员》等一批现代戏。使上海观众对越剧男女合演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男女合演不仅契合历史题材,贴近生活,也丰富了越剧舞台,还创立了一个全新的越剧腔调“男调”。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新作品排演上,还包括越剧音乐、表演、舞美各个方面。在音乐方面,刘如曾、陈捷、顾振遐、周大风、卢炳容等文艺工作者加盟越剧音乐创作与改革,他们和演员、琴师合作对越剧音乐做了大量的改良。1953年,顾振遐、陈捷、项管森等经过研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进行了整理加工,首次实行定腔定谱。这一改变直接影响了越剧舞台的唱腔,使此后的越剧唱腔和伴奏音乐有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布局,演唱和表演也更加严谨和精致。越剧史上留下来的各种老腔及山歌小调,也被音乐家们灵活运用到了各个剧目当中。越剧团队中的伴奏乐器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乐器,还加入了西洋乐器。越剧的音乐曲调愈加丰富,随着唱腔、旋律、调式调性的不断丰富,越剧音乐表现力大为拓展。20世纪40年代,产生了一批越剧唱腔流派,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一批新的流派慢慢形成。各流派唱腔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力日渐成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性唱段。
与此同时,越剧发展开始向全国各地进军。1953年,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去天津演出后,成立了天津越剧团;1954年,上海云华越剧团赴南京演出,受到南京人民的挽留,成立了南京市越剧团;1959年,尹桂芳响应党支援福建前线的号召,落户福建,建立了福建芳华越剧团。正是这些越剧人离家别亲,落户全国各地,才使得越剧成为全国剧团最多的剧种之一。
此外,越剧也走向了世界。由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越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戏剧史和外交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它促进世界各国了解和认识中国艺术。这部作品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映出奖。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播,越剧被更多国家所熟知,德国、苏联、越南等很多国家对越剧大加赞赏,高度评价。
但越剧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越剧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全国所有越剧团相继停止演出,参加斗、批、改。林彪、江青公开发表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文艺界一时人心惶惶。江青、陈伯达、姚文元在北京接见浙江造反派头头时说:“越剧是资产阶级的,是靡靡之音,是六十年代怪现象,要彻底砸烂。”于是,刚刚还在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越剧,便如同惊涛骇浪的汪洋中的一只小船,一夜之间遭到灭顶之灾。 上海、浙江以及全国各地的越剧团被撤销了建制。越剧演职员大都被迫改行,有的进行劳动改造,有的则遭受到非人的对待。越剧改革与发展的领军人物袁雪芬,遭受关押,受尽凌辱。著名演员竺水招、姚水娟、尹桂芳等,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非人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