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生角流派创始人演唱分析

越剧的各大流派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各艺术家的师承、条件、特长、情趣不同,即使同一个行当,演同一个剧目中的同一个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也各有独创,使艺术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艺术处理各有特色。

中国越剧自1906年3月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百年越剧创腔实践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即兴创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创腔阶段;“文革”后作曲创腔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采取以演员为中心、与乐师作曲紧密合作的模式,唱出了越剧第一代流派和第二代流派,唱腔流传海内外,至今仍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文革”后是作曲创腔阶段,形成了以作曲为中心、经演员试唱后定腔的模式。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磨砺,越剧最终产生13位流派创始人,在演出中通过积累、改良、尝试,逐渐形成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流派艺术,成为越剧流传至今的主要表演形式,无论是行腔,还是发声技巧,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长期的摸索中,她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演唱处理,有的演员为了能更好地提升表演技能,学习兄弟剧种,吸收它们的优秀之处,甚至学习西方的歌唱方法。她们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参照价值。

中华戏曲的“唱腔”两字,对演员来说指的是两种技能:一是“唱”,指的是演员声乐演唱上的功夫,包括发声、气息、咬字吐字、共鸣、行腔润腔、归韵等技巧;二是“腔”,指的是演员在创腔上的本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戏曲音乐区别于西洋歌剧,唯一而独有的中华戏曲创腔文化的优秀传统。此处我们主要研究演员的“唱”,通过演唱技巧理解越剧流派创始人的发声特点。

截至1966年,文献资料都显示,生角流派主要为5个小生流派及一个老生流派,由6位非常优秀的女性演员所创立,至今也一直是这个说法。由于越剧女班“三花一娟”在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从而奠定了女班的局面。1936年的越剧已经基本完成了男女声腔的交替,因此,早期越剧流派形成时期,以女演员为主,即使生角也由女演员来完成。1944年,尹桂芳与竺水招打出“新越剧”的旗帜,改编加工了一批越剧传统戏,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也正是从这些剧目开始,以花旦为主的越剧表演格局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并最终确立起以小生为台柱的风格特征。随着生角唱腔日益发展精进,诸位生角流派创始人不断摸索,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演唱习惯进行演唱处理,流派个性鲜明。欣赏她们的音像资料后不难发现,这6位创始人演唱中行腔流畅,特别富有情感,但美中不足的是,当时越剧尚属于起步阶段,在演唱上处于摸索时期,所以还是存在些许不足,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kNo3eBJeAtqTF7mM6VAV7gQzvjE4IMYtFFH11apeMpVazdVXXkZUlm/crddcFq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