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圆性时间或非线性时间

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高度繁难。与之相随的问题是:空间是什么?但我们在此主要关注时间问题。以我的直观,至少对于西方-欧洲传统来说,时间是比空间更重要的一维。我们看到,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性批判首先也是从时间问题入手的。

我斗胆提出了“圆性时间”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线性时间观。“圆性时间”观念源于尼采。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下一句意义重大的话:“一切笔直者都是骗人,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圆性时间”与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相关,在海德格尔那儿发展为一种以未来/将来为定向的三维循环时间,虽然后者没有专门使用“圆性时间”概念或与此相类似的表述。

尼采所谓的“时间-圆圈”针对的是传统的“线性时间”。什么叫线性时间?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时间被理解为一条直线。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运动的计量和测度,到奥古斯丁还是从这一计量角度规定时间。然后到近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对时间给出了两个假定:其一,时间是一条不可逆转且永远消逝的直线;其二,时间直线上的每个点都是同一的/均质的。显然,这两个预设都是形式科学的规定,而与实际生命经验无关。如果时间是直线,而且时间这条直线上的每个点都是同一的,那么,我们就面临一个“恶的无限”式的窘境,我们每个人就都成了在“时间长河”中无奈等死的人。超越性的“形而上学”由此而起,哲学和宗教都是为了阻断线性时间的无限流失而创设的,哲学创造了一个无时间的先验形式领域,而宗教构造了一个无时间的超验神性世界。

如果说“线性时间”是以哲学和宗教为核心的自然人类文明表达体系的基础,那么“圆性时间”呢?为什么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哲学会形成重新思考时间问题的需要?根本上,我们还得在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转变的大变局中思考这一问题。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在近代获得了近代物理学的加持,被固化为全人类的时间感知、计算模式,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科学-技术的线性时间经验。即便在自然人类文明的古典时期,比如在古希腊,也有多样的时间经验和时间规定。古希腊人用两个词语来表示时间,一是“Chronos”,指计量的、线性的“现在时间”,即物的时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称为“运动的计量”;二是“Kairos”,指“时机-瞬间”,它不是物的时间,而是事的时间,是人类行动和创造的时间。这样的区分是十分自然的,只不过,前一种时间概念(Chronos)即“物的时间”,后来成了基本的,甚至唯一的时间经验模式。

“圆性时间”是新文明的新时间经验,它是在科技时间观(技术-物理时间观)之外开出的新时间经验。与“圆性时间”相应的是“实性空间”。空间是绝对虚空,这同样是近代物理学的形式设定。但为什么只有三维的、虚性的和绝对的空间呢?

线与圆,虚与实——或者说线性与圆性,虚性与实性——构成未来哲学时空之思的基本点位。此事幽深费解,我们只能有所猜度。回到尼采来说,如果“线性时间”对应于“末人”状态,那么,“圆性时间”是“超人”时间观吗? q/nQ+XULfp7A7VT6KFKEJvgaLDn6G3Ae1OE2x3zsyDO+tx04lGyNgGQYZE1sio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