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重性与非同一性思维

与“解构”“戏谑”的哲思风格相关联的是思想/思维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二元性思维是自然人类的基本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皆然。天-地、明-暗、阴-阳、上-下、前-后、左-右等,这是自然人类基于朴素的日常感知经验养成的思维习惯,类似于胡塞尔所说的“自然的思想态度”。以“模仿”为基础的欧洲古典哲学多半还停留在这种朴素经验之中。然而,通过近代哲学,这种二元性思维越来越被纯化,形成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先验哲学模式——人们也称之为“表象性思维”或者“对象性思维”。我们熟悉的被简化为“二元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依然未能摆脱对象性思维及其同一性逻辑。

转折点来自尼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开篇就论述了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之间的“二元性”(Duplicität),并且认为古希腊悲剧是由这两个元素“交合”(Paarung)而成的,他显然有意识地强调了二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而不是二元的统一和谐。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有个关键诗句:“我是光明:啊,但愿我是黑夜!” 这是尼采晚期哲思的思眼。海德格尔选择了“差异”(Di ff erenz)、“区分”(Unterschied)、“分解”(Austrag)等多个非同一性词语,但最终却更偏向于“二重性”(Zwiefalt)一词,用意十分深远。

什么是“二重性”?澄清这一点对理解当代哲学和当代艺术至为重要。如前所述,“二重性”是主要由海德格尔阐发的思想方式和思想策略,但显然不光是海德格尔,现代哲学中诸多哲学家都有这种突破主体性形而上学、开拓新思想方式的意图。这里的关键有二:其一,“二重性”思想首先区别于传统哲学特别是主体性哲学的“二元对立”/对象性思想方式,突破了传统哲学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模式;其二,“二重性”思想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进入非同一性的差异化思想方式之中,维护和主张“非同一性思维”。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二重性”思想其实就是阿多诺所讲的“非同一性思维”,而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则属于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

区别于二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二重性”思想旨在揭示和强调事物和思想元素的差异性运动,或者说事物和思想元素的二元交织/交合和紧张/张力。海德格尔通过重解古希腊的真理概念“Aletheia”而形成的真理观最具典型性:“真理”不是近代哲学所设想的“符合”,而是澄明与遮蔽的“二重性”,是一种二重化的揭示活动。 +oPx9yL6cgqS/O8bhtqAT7B1Y2dkPIBu+rr3yD2BL8mf4mgUJ+OPFf45TWtRu5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