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构与哲思风格

何谓“解构”?“解构”(Destruktion)是一种思想策略,自尼采以来成为一种必然的思想步骤,并在德里达那里成为一种“主义”。“解构”在总体上指向自然人类文明体系的拆解,意味着尼采所谓的“重估一切价值”,因此具有“消极性”和“反动性”。但“解构”也意味着解蔽和归本,即对原始经验的重新居有,就此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策略。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解构”与“批判”一体,可以说是后者的强化版。起自康德的德国古典哲学喜欢用“批判”(Kritik)一词,虽然它更多地含有“分析、考察”之义;马克思的技术-资本-社会“批判”具有“解构性”;尼采的道德谱系学是一种“解构”方法,它反形而上学的本原论和目的论,颠覆形而上学的真假、善恶二元对立,开启价值关系的发生史探讨;在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路线上,“解构”策略更具历史性,比如海德格尔把现象学方法落实为“还原-解构-建构”三要素,体现了思想的公正性,并且发展了阐释学的词源分析;德里达把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解构”(Destruktion)激进化为一种“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福柯的权力谱系学旨在打破关于纯粹、本源、本质、同一的幻想,为考察对象的“发生”留下空间,“能让我们看到分歧之处和处于边缘的东西”

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解构”也是一种实存/生命策略。“实存”(existentia)由ek-与sistentere组成,其字面意义是“站出去”或“出去-持立”,故海德格尔经常把它书作Eksistenz,我们译之为“绽出之实存”。当我们用“实存”来描写生活时,我们想强调的不光是“出去、出离”即“生活在别处”,而且还有它的词根义“持立、坚守”。不过,无论是“出去”还是“持立”,其实都有一种“抵抗”(Widerstand)的意义,是“御风而立”。生活的本相是“抵抗”。“抵抗”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时时处处都需要“抵抗”。“抵抗”的普遍性表明了“实存”的解构性本质。

作为哲学方法和实存姿态的“解构”要求相应的哲思风格,或者更应该说,它表现为某种哲思风格。传统主流哲学以逻辑-推理-论证的形式严格性为基本的哲学风格。与之相对,19世纪中期以来渐成气候的实存哲学,以个体的实际性存在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区别于作为主流传统的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哲学,其解构性日益增强,不断探索非本质主义的思想姿态和表达风格。

就“解构”策略而言,我特别愿意关注的是尼采的“戏谑”(Scherz)。“戏谑”当然不是随意搞笑,更不是一味恶意调侃,而是一种自由而健康的生活姿态和哲思行动。它集游戏、调侃、诙谐、玩笑、幽默、讽刺、嘲笑、反讽等于一体,可谓五味杂陈,狂放而又不失严峻,率性而不至于放荡,尖锐而又机敏。我认为,尼采哲学充分践行了这种“戏谑”风格,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尼采性格”。区别于音乐性的抒情之歌,尼采曾经把自己的格言/箴言写作命名为“无歌的思索”,而且用“嘲笑”“狂想”“跳跃”三个词语来描述之,此即“戏谑”,即“解构”意义上的“戏谑”。

或问:“戏谑”是未来哲学的“风格”吗?我们已经习惯于一本正经、逻辑连贯、审慎严格的静观哲学风格,那是和谐理性时代的同一性哲学,而面对今天多元碎裂的世界现实和日益增强的人际可交往性(个体自由),就需要有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哲思风格了。 ymPLQ+TocwsO3lT29mTKczn/5x2+TVGSQIFqY7mrjzI/RVFSgNwKQMMf9ZRPKA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