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既抒情又戏谑的哲思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 一次关于尼采诗歌的探讨

在变动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全新的哲思风格来重新观照生活。

德国哲学家尼采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从中学时代的抒情诗,到1888年的《狄奥尼索斯颂歌》,尼采的诗歌创作历经30年。尼采诗歌可分为抒情诗(歌曲)与格言诗两类,其抒情诗的顶峰是酒神颂歌,而格言诗则是更多地传达尼采的哲思。区别于音乐性的抒情之歌,尼采把自己的格言写作命名为“无歌的思索”,而且用“嘲笑”“狂想”“跳跃”三个词语来描述之,我更愿意称之为“戏谑”。在尼采那里,激情的抒情诗与戏谑的格言诗并不构成一种对立;同样地,在尼采的“艺术家-哲学家”理想里,抒情与戏谑的二重化是他所尝试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的风格。尼采及其思想行动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抒情又戏谑的哲思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众所周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写了不少诗,但一般认为他的诗不好读,甚至不太像诗歌。我本来也有此感受。哲学家写诗,终归不太靠谱,向来是不被看好的。欧洲最早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本身也是一位诗人,而且确实也有诗作传世,不过好像至今还没有人敢说柏拉图是一位多么伟大和天才的诗人。相反,他倒是因为公然攻击文艺(诗歌),在历史上一直顶着“驱逐诗人”的罪名,甚至于恶名。大家知道,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要把诗人(艺术家)驱逐出城邦,说万一有诗人来到城邦,怎么办?只好给他喷上香水,戴上花冠,送出城邦,告诉他:我们城邦不需要你。这是哲学开始主导文明的故事,因为哲学是一门具有制度设计功能的学问,而城邦/国家需要的是哲学的制度安排。到了近代,欧洲的艺术与哲学、诗人和哲人就越发显得势不两立了,比如意大利的哲人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就干脆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诗性强则知性弱,而知性强则诗性弱,也就是说理智方面强,感觉能力就差了,反之亦然,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听起来不无道理。维柯接着想说的是:在这个知性科学的时代里,人类感官趋弱,诗性全无,恐怕是死路一条了。维柯当年的一个理想是“寻找荷马”。但按照他的逻辑来看,现代人在一个知性科学的时代里又如何可能找到新的“荷马”?哪里还有“荷马”呢?

当然,今天我们这些知书达理的现代人可以反驳:为什么一定要有诗歌或文艺呀?有什么用呀?今天全球人类都是哲学-理论-科学-技术的人了。 尼采当年命之为“理论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技术-实用人”。这是世界现代文明的现实,是无可否认的。大多数现代人在大多数时候为现实所压服,不再有反抗的愿望和心思。但是,总还有少数人,或者更应该说,是多数人在少数情形下,不屈服于庸常现实和同一制度,明知势弱力薄,终归无力回天,也还想着“出位”或“出格”,想着“生活在别处”(这就是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即所谓的“实存哲学”),企图抵抗普遍的、万能的理论化、计算化和技术化。总而言之,抵抗技术文明的同一化体制和进程,正是今天艺术和哲学或者一般而言的人文科学/人文学的使命所在。 尼采即属此列,而且是先行者,是其中荦荦大者。 Tk5dUgmpBMWhbEVtgn0WkiAn4mByPR4JaMTp+z/v9GHDun7Moq1rRUFxaRlACs0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