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宋哲宗娶亲

元祐四年(1089),京城忽然传出一个消息:皇宫里正在找乳母。

这件事先是被一个叫刘安世的官员听到了。在刘安世看来,宫中所谓找乳母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很有可能是宋哲宗命人在民间给自己物色侍女。因为皇宫里的侍女都被高太后约束着,宋哲宗无法近身。还有传闻说高太后将宋哲宗的寝宫设在自己寝宫旁边,这样一来,宋哲宗几乎全天都在高太后眼皮底下活动着。高太后还为宋哲宗找了二十多个年纪较大的老妇人侍奉宋哲宗。此时,已经对男女之事有了初步了解的宋哲宗,自然不希望就这样一直被高太后约束着,只能派人到民间去找侍女。

因此,刘安世就给朝廷上了奏疏,提醒宋哲宗年幼,不宜近女色。

同时,这件事也被另一个重要人物得知,就是宋哲宗曾经的老师范祖禹。范祖禹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产生了与刘安世几乎一样的想法。在范祖禹看来,皇帝才十四岁,不是近女色的年纪。范祖禹给宋哲宗上了一道札子,在札子中言辞恳切地要求皇帝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过度宠幸女色。“闻禁中觅乳媪,祖禹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时,上疏劝进德爱身,又乞宣仁后保护上躬,言甚切至。”

这些奏疏转到了高太后手中,高太后一时不知如何回复两位大臣。朝廷找乳母之事有很多内幕不能透露,但不回复必然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看到两位大臣的奏疏,高太后只能辩解说先帝还遗留下几位年纪幼小的皇女需要人照顾,这才派人到民间找乳母,而京城传说宋哲宗找侍从的事情,都是谣传。

高太后希望刘安世和范祖禹不要揪住此事不放。但是高太后的这种说法,无法说服范祖禹。于是,范祖禹再次上了一道札子,这一次范祖禹的语气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批评高太后纵容宋哲宗。高太后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但是事情并未过去,高太后对此消息泄露的事很恼火,觉得这样的消息一定是从宋哲宗身边人那里泄露出去的。于是,高太后私底下将宋哲宗身边的侍女召来,体罚了她们。之后,为了保住宋哲宗的名誉,高太后也就再没有过问此事。

高太后体罚侍女这件事,让宋哲宗对高太后产生逆反心理。这哪里是体罚他的属下,完全是体罚他本人。叛逆期的宋哲宗窝了一肚子火。况且所谓找乳母这件事,宋哲宗完全不知情,一切都是高太后在幕后操作,却让他背这个黑锅。每每想到此处,宋哲宗就怒火中烧。在皇权被架空之后,宋哲宗只能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有很多事情他也干不了,因为高太后随时都会来约束他。多年宫廷中长大的宋哲宗早就学会了忍耐和等待时机。很显然,眼下不是他反抗的最佳时机。

这次朝廷在民间还真找到了一个让宋哲宗非常喜欢的侍从,此人名叫刘清菁。据说这个刘清菁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多才多艺。“昭怀刘皇后,初为御侍,明艳冠后庭,且多才艺。” 对于这种事,高太后明知道宋哲宗年纪尚小,不宜多与同龄女孩子待在一起,但还是采取了容忍的态度。于是,刘清菁被宋哲宗养在深宫中,只是什么身份也没有。或许此时的宋哲宗非常清楚,他手中还没有权力,也给不了刘清菁任何身份,他能做的就是一切按照祖母高太后的意思办,好好听话,好好成长。

经过选乳母风波之后,高太后也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了,懂得了男女之情,是时候给皇帝选一个皇后了。另外一点就是高太后希望通过为宋哲宗找到一位皇后,来约束宋哲宗。而宋哲宗喜欢的刘清菁不是高太后中意的人选。在高太后看来,刘清菁太过妖媚,会蛊惑宋哲宗尚未健全的心智。必须得给宋哲宗选一个德才兼备的皇后,以此来安抚宋哲宗叛逆的心理。

于是,由高太后主持,宰执们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条件比较好的女子,高太后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选富贵人家的女儿,这样的女儿恃宠,一旦后来形成干预朝政的力量,后果不堪设想。 要选就选地位不太低,家庭条件又不太好的女子,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女儿,必然会知道怎样操持家业、管理后宫。于是,宰相们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件事。 符合高太后条件的女子并不多,一番筛选之后,找到了一百多位。“初,哲宗既长,宣仁高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 经过进一步挑选之后,向太后将目光凝聚在一个姓孟的宫女身上。这孟氏是名门之后 ,她是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孟元的孙女。门户这一方面不算太低。选皇后不比选其他侍女,一定要讲求门户。宋真宗时期,就曾将蜀女刘娥迎进宫,打算册立刘娥为皇后,但遭到了当朝大臣的反对。尽管最后真宗还是册封刘娥为皇后,但是费了不少心思。刘娥成为皇后之后,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身世洗白,妄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名门之后。由此可见,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出身这件事都看得异常重要。不过这次而言,孟氏虽然也是名门出身,但不是大家豪门,主要原因还是高太后的那一席话。

这孟氏贤淑贤德,高太后和向太后见了之后,非常喜爱孟氏的知书达礼。由此,孟氏的一切条件都符合,尤其是孟氏比宋哲宗大三岁,古人说“女大三,抱金砖”,是皇后的最佳人选。高太后在这一批宫女中认定了孟氏。

既然两位皇太后都喜欢孟氏,自然就把她当作宋哲宗皇后的人选来培养。高太后和向太后给孟氏教授后宫礼仪,让孟氏提前学习。“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 这位孟氏自己也非常争气,很快就熟悉了朝中诸多礼仪。

元祐七年(1092),宋哲宗十五岁,孟氏十八岁,到了册封皇后的时间。于是,高太后就先与宰相们通气:“孟氏能执行妇礼,适宜册封其为皇后。” 对于高太后的这种说法,宰执群体一致同意,全力支持。得到了宰执们的支持,高太后就让翰林学士拟定册封孟氏为皇后的圣旨。

对此,已渐成熟的宋哲宗听从了高太后的安排,因为结婚就意味着成年了,这也就预示着他会在不久的将来亲政,这可是他一直以来都渴求的事情。

高太后鉴于之前册封皇后的时候礼仪简略,让礼官们专门详定了册封皇后的礼仪。“又以近世礼仪简略,诏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议册后六礼以进。”

随即,朝廷又让吕大防和韩忠彦两个人具体负责皇帝结婚事宜。高太后之所以这么做,或许是想到了当初的自己。她当初就是由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安排给宋英宗的,现在由她来给孙子安排皇后,也算是借鉴了之前的经验。

得知宋哲宗同意立孟氏为皇后,高太后对此很高兴。之前,高太后已经隐约感受到宋哲宗在有意无意地抵触她。她之所以坚持立孟氏为皇后,也是为了让自己选的人陪在宋哲宗身边,即便将来她还政给宋哲宗,只要有孟皇后在,她仍会受到尊崇。

那么,对于高太后册立孟氏为皇后这件事,年轻的宋哲宗难道一点怨言都没有吗?孟氏并不是宋哲宗真正喜欢的人,他之所以没有公然反对祖母为他册立的皇后,主要的原因是他手中没有权力。此时的宋哲宗只能表现出顺从,答应祖母立孟氏为皇后,就像祖母处置所有政事不征求他的意见一样。在册封皇后这件事上,宋哲宗的这种遵从,可以看出宋哲宗本人的退让。宋哲宗一直在等待着亲政、等待着掌握大权。他比谁都清楚,在没有亲政之前,他不能与高太后直接发生冲突,高太后能拥立自己为皇帝,自然也能废掉自己,毕竟自己有几个弟弟也已经长大。宋哲宗身边的谋臣们应该也规劝过宋哲宗。所以,当高太后决定让孟氏做自己的皇后时,宋哲宗同意了。

册立皇后是朝廷中的大事,所有人都忙碌起来了。册封诏书已经拟好,就等着良辰吉日,由皇帝亲自迎娶孟氏。

这时候,对于赵佶这些小皇子而言,也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因为就在两个月之前,高太后已经让几位皇子都集中生活在一位王爷的府邸,还给他们配了老师,教导他们学业。如此,之前生活在深宫大院的时代结束了,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区域。从此之后,赵佶接触的人除了几位老师和伺候他们的宦官、宫女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人。况且他还从没见过皇帝册封皇后的事情呢!所以,当元祐七年(1092)朝廷决定为宋哲宗册立皇后消息传出去之后,包括赵佶在内的所有皇子、公主都等待着这个喜庆的日子到来。

朝廷将为宋哲宗册立皇后的时间选在了同年四月。这是经过各种礼官充分考证的月份。一切准备事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盛大的日子,几位皇子自然也会穿上漂亮的衣服,进宫一同祝贺。

到了既定日子,朝廷举行了盛大的集会。王公大臣、先帝的后宫(皇后、嫔妃)等人都参与了这次活动。孟氏辞别父母,由皇宫的侍从们领着进了一道道宫门,最后见到了皇帝——也是她的丈夫宋哲宗。宋哲宗在文德殿册封孟氏为皇后。高太后和向太后以及朱太妃等人向皇帝皇后送去了祝福。看着眼前的一对新人,高太后感慨地说:“管家如今得到了贤淑的内助,得到贤惠的内助,是件大事。”小皇帝再次向祖母、婶母、母亲拜谢。随即,宋哲宗又对他的岳父母进行了册封。孟皇后的父亲閤门祗候孟在为崇仪使、荣州刺史,孟氏的母亲王氏为华原郡君。

赵佶也观看了这场历时数天的册封仪式。

新婚之后的宋哲宗与孟氏,相处和谐,或者说他们在高太后和向太后面前表现出相处和谐的样子。后来,他们之间还有过一个公主。不过这场看似美满的婚姻充满了考验。诚如前文所述,孟氏不是宋哲宗自己选的皇后,而是他的祖母和婶母为他选的,尽管孟氏在处置后宫事宜的时候从未出现过差错,但这并不表示宋哲宗就能接纳孟氏。亲政后,宋哲宗毫不含糊地废掉了孟氏。

不管宋哲宗表现出怎样的顺从,但内心对高太后的积怨已深。随着宋哲宗不断长大,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傀儡皇帝,一切的政事都由祖母和旧党派人士处置。以至于后来他亲政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想当年朕只能看到大臣的背,看不到大臣的脸。” 此时,宋哲宗能做的就是学习,和后宫子女厮混在一起。其实,如果高太后早看穿这一点,早一点还政,让宋哲宗忙起来,或许之后很多事情都会避免。但是在高太后眼里,尽管宋哲宗已经十七岁,尽管他已经结婚,但仍是个孩子,将国家重担交给宋哲宗,高太后有些不放心。

这种不放手,让宋哲宗很愤怒,他也在想着办法抵抗高太后及其旧党人士。据说有一次高太后在处置完政事后问宋哲宗怎么不说对政事的看法。想不到宋哲宗直接回答说:“太后已处置,还要朕说什么呢?” 此话一出,高太后大惊,眼前的这个皇帝再也不是小孩子了,他已经有了情绪。还有一次,高太后看宋哲宗学习情况,发现宋哲宗一直在使用一个旧书桌,就命人将这个旧书桌换掉,安装了新书桌供宋哲宗用。但宋哲宗却将这个旧书桌重新搬了回来。高太后就问原因,想不到宋哲宗直截了当地回答说:“这是先皇用过的,我舍不得换。”听了宋哲宗的话,高太后自然更加震惊了,宋哲宗这话的意思是对追求的那些东西,他都非常重视。 这些也能看出宋哲宗对自己执政的不满。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十七岁。按照朝廷相关制度,高太后应该还政于宋哲宗。但是高太后一点儿还政的意思都没有,继续处置政事,就像宋仁宗初期刘娥不愿意放手的情景一样。那些旧党派人士看到高太后继续掌握大权,自然也不顾已经对政治有了洞悉的宋哲宗,继续向高太后示好。高太后与旧党之间延续着之前的议事制度。刘娥垂帘听政时期,有官员强烈建议刘娥撤帘子,但这些旧党派为了与高太后之间形成一种稳固的政治联盟,没有一个人出面给高太后提撤帘的建议。这激起了宋哲宗内心的强烈不满,他将这不满归结于高太后和旧党派。将来,他必然会用极端手段打压这些人。

同年秋天,高太后病重。这时候,朝中出现呼吁新党复出的声音。高太后知道这是皇帝故意授意的,否则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人敢说新党。这些声音也给了高太后和旧党派一种警示。高太后感觉到了压力,她召见了宋哲宗重用的吕大防等人,对他们做了最后的安排。

九月戊寅日,高太后病逝。 这件事对于整个宋朝都是一件大事,毕竟高太后的地位无可替代。十二岁的赵佶也参加了高太后的葬礼,宋哲宗身着素服,主持高太后的葬礼。朝臣们各怀心思,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高太后去世,她的时代也将终结。这些朝臣都在关注着国家的走向,他们在等待着皇帝释放信号。

在祭奠高太后的这些人当中,最兴奋的当属宋哲宗,他终于迎来了亲政时刻。这些年来他一直被打压,完全行使不了皇帝的权力,如今手握大权,他自然要折腾出一番动静出来。

公元1094年,改元绍圣。“绍”的字面意思就是继承延续之前的政策,“圣”当然指的是宋神宗,绍圣就是继承宋神宗遗志之意。朝廷的这次改元,意图非常明显了。

宋哲宗开始恢复父亲宋神宗时期的一切。在他刚刚即位时,皇权落在高太后手中,在司马光等人的运作下,熙宁变法基本被废除,他要做的就是恢复新法,让一切按照宋神宗确定的路线走。而恢复新法,就得重新选人,以前的旧党断不能用了。好在那些在元祐年间被外放的新党除了蔡确病逝外,其他几位重要大员都在,这是宋哲宗恢复新法的人才。于是,宋哲宗先召回了章惇,让章惇担任宰相。 这时候,经过前两次新旧党争,章惇已经彻底变了,他的内心深处不再有一丝一毫的怜悯。在回汴京的路上,章惇已经拿定了主意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不再看重声望、别人评价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章惇或许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你要感谢生活一次次把你逼到山穷水尽,然后你又一次次绝地逢生,化险为夷。

此时,雄心勃勃的宋哲宗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那些旧党开始暗暗叫苦,因为他们在高太后主政的时候,对章惇、蔡确等人想尽一切办法打压,如今章惇成了宰相,还有他们的好日子过吗?

宋哲宗亲政后,在章惇的建议下,朝廷再次将新党人士召回。“引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责,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 这些人开始复仇,新党人士诋毁高太后,还给宋哲宗建议掘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坟,但是宋哲宗没有采纳。那些未亡故的旧党人士就没有司马光、吕公著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到朝廷前所未有的打压,新党打压旧党派的手段比当初旧党派打击新党更甚。旧党派几乎全部被贬。由此获罪的官员多达千余人,天下人都在为旧党喊冤。 其中苏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可经过元祐更化的章惇,已经不再讲私人交情。苏轼被贬到惠州。三年后,苏轼再度被贬到琼州。

在打压旧党的同时,被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废除的新法,在章惇的主持下,基本得到了恢复。

这时候,少年赵佶把这一切变动看在眼里,如果说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尚不懂事,如今,在章惇等人的策动下恢复新法,则让赵佶印象深刻。尽管他对父亲神宗没有多少印象,但子承父业是常事,且他对于祖母“以母改子”的做法也有些不认同。现在六哥恢复了父亲未竟的事业,赵佶在心理上也是支持的。

当时的首都汴京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商业贸易发达,一切玩赏的东西应有尽有。这时候的赵佶经常与兄弟们流连于汴京的古玩、字画市场,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做派。赵佶不会想到,几年后他会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当时,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市场上苏东坡的诗文,黄庭坚、米芾、蔡京等人的书法作品名噪一时,他也很感兴趣。

赵佶平日也会时不时给婶母向太后请安。面对这位娘娘,十多岁的赵佶表现出了乖巧玲珑的一面,他在向太后面前毕恭毕敬,这也让向太后对眼前的这个儿子格外喜欢,毕竟此时宋哲宗亲政,她虽然贵为皇太后,可实际上的地位远没有朱太妃高。宋哲宗生母朱太妃在高太后时期备受冷落,现在他亲政了,就愈加对生母尊崇。反观向太后,她成了无人关心的人,在寂寞的后宫中,赵佶经常向自己请安问好,自然对赵佶生出几分喜爱之心。

向太后对于皇帝和宰相恢复新法的做法,保留意见。从根本上说,向太后与高太后的很多想法一致,对新法一直有抵触心理。先前推行新法的是她的丈夫,她也就不过问。现在是儿子执政,延续他父亲的路线,她作为皇太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章惇上台以后,对旧党人士的打压,让她对章惇产生了厌恶心理。章惇斥责她的婆婆高太后的做法,更加深了向太后对章惇的厌恶。但是她毫无办法,因为章惇得到了宋哲宗的重用,她只能冷眼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这时候,赵佶每次去请安问候,就让向太后感觉到了某种温暖。 KhG/+FTgVIW81DpeTIe1zkePg144GUkv+09r7sh6Bd7UBGZ+NlUNHMDsxnzySe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