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赵佶继位

宋哲宗忽然驾崩,打乱了朝廷所有的计划,后宫妃子们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历经神宗朝、哲宗朝,见识过两次皇位更替的向太后稳住了慌乱的情绪。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时候稳定政局远比伤心难过重要得多。

整个朝堂之上,她资历最老,也最有威望处置眼前发生的事情。在向太后看来,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选定继承人,先稳定政局,之后再给向天下通报哲宗去世和新皇帝继位的事情。

但眼下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在她眼前:哲宗儿子赵茂已经于去年十月去世,宋哲宗没有继承人。更麻烦的是,宋哲宗驾崩很仓促,没留下遗诏。此前丈夫宋神宗去世的时候,也册立了六皇子赵煦为太子,还让高太后处置政事,这算是对国家有了交代。可宋哲宗去世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安排,她该怎么办?将天下交给谁呢?

既然没有传位诏书,只能从以往的故事中寻找依据。好在宋朝在地位传递上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当初太祖赵匡胤去世后,由其弟太宗赵光义继位。 既然有先例,遵从此例也不算违背祖制。

于是,只能在哲宗的几个兄弟当中找一位来继承皇位,效仿太祖时期的兄终弟及。但是,找谁来继承皇位,又难住了向太后。毕竟这种拥立新皇的事情不是向太后一个人能决定的。那就请宰辅们到宫中商议此事。于是,向太后命人火速召集几位宰辅进宫议事。几位宰辅也不敢耽搁,急匆匆进宫了。宰执张惇、曾布等人都纷纷到位了。行了参拜礼,向太后就在诸位宰辅面前哭诉。太后这一哭,宰辅们也都悲从中来,纷纷哭泣。“夜漏未尽,宰臣、执政会门下省,黎明诣内东门,宣召入会通门,至福宁殿。皇太后坐殿东,垂帘,宰臣、执政至帘前,皇太后哭谕宰相章惇等,惇等皆哭。”

但向太后召集宰辅们来是商议事情的,不是来听自己哭诉的。所以,向太后在哭泣的时候是有分寸的。她看到宰辅们被调动起来之后,马上哭着对宰辅们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大事需早做安排。”

向太后的话抛出去以后,几位宰辅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大家将目光投向了首相章惇。平日里,任何议事决策,首相都是第一个发言的,现在,向太后将为国家选皇帝的重任交给了这帮宰执,首相自然要第一个发言。章惇也明白向太后的意思,章惇一直以强势著称,现在他更当仁不让。于是章惇对向太后和几位宰辅说:“按照礼仪制度,应当册立先帝的同母胞弟简王。”

章惇建议册立宋哲宗的一母胞弟也是最合理的安排,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也不少。但是向太后对于张惇的建议并不认可。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如果宋哲宗和简王都由向太后所生,那么章惇的这个建议就是非常好的,既拥护了太后,也维护了先帝的面子,又稳定了政局,可谓一举多得。但偏偏宋哲宗和简王都不是向太后所生,宋神宗在世的儿子当中没有一个是她亲生的,立谁对她来说差别不大。但是册立宋哲宗的同母胞弟,势必会让朱太妃的地位再次提升,那她的地位就会下降,毕竟所有皇子登基后都会尊崇自己的生母。到时候后宫中就会有两位皇太后。尽管向太后是排在第一位的,但后继者朱太妃一定会比她势大。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向太后对简王不是很熟悉,素日里也并不亲近。所以,她在册立皇帝的时候,要考虑对自己有益的人。其实,这些年来,向太后一直很喜欢神宗十一子端王赵佶。赵佶的艺术天才她不懂,但赵佶对她的尊敬和爱护,让她心生暖意。丈夫去世后,朱太妃的儿子成了哲宗,婆婆高太后手握大权直至去世,在宋哲宗时代,向太后基本上是被忽略的人。尽管她时不时受到后宫妃子们和皇子们的问安,可身边没有几个人真心对她的,大家之所以还尊崇她,那是因为她是宋神宗的皇后。

向太后不打算让简王继承皇位,回击章惇的时候,向太后想到了立长不立幼的制度。于是,向太后在思索了一番之后,就对宰相说:“在神宗诸多儿子当中,申王虽然年长,但申王有眼疾,不能担任一国之君。申王之下,就是端王了。” 向太后这里说的申王,就是比端王赵佶早出生几个月的九皇子赵佖。但是向太后的这话有漏洞,如果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就应该册立申王为皇帝。章惇敏锐地捉住了向太后话里的漏洞说:“如果按照长幼次序来确定继承人,申王的年纪最长,就应该立申王。如果按照礼仪制度来,则应该拥立哲宗同母胞弟简王。”章惇言语间,直指符合继承条件的两个人,但绝口不提端王赵佶。

这是章惇与向太后的第一次较量。虽然看起来一切都符合礼法,但是很显然,对于章惇的这种说法向太后并不满意。于是,向太后接着说:“这些皇子都是神宗的儿子,他们谁当皇帝都是发扬神宗的事业,怎么能如此区分他们呢?申王虽年长,但有眼疾。申王之后,就是端王了。我觉得应该册立端王,况且先帝活着的时候也常常夸赞端王有福寿,对长辈也仁孝,这一点远胜其他王爷。” 听向太后说了这话后,章惇还是据理力争,说出了那句千古谶语:“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此话一出,章惇身边的宰执们面面相觑:不带这么背地里损人的。当然,章惇的话并非刻意攻击端王赵佶,而是从实际出发,为宋朝的前程着想。不管后事如何评定章惇是奸佞之臣,但在选赵佶这件事情上,章惇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确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赵佶在做王爷的这些年来,从未想过皇位会传到他的头上。平时之喜爱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奇花异石、飞禽走兽,一副纨绔子弟的做派,与帝王要求完全不匹配。如果站在政治角度看赵佶,就是不务正业,整天玩物丧志。当然,如果站在赵佶的角度看,这可是一个艺术家才有的本领,一般人难以拥有这么多技能。但问题的关键是朝廷在商议皇帝接任者,不是选艺术家。所以,这才有了章惇那一番盛气凌人的话。

当章惇说了端王轻佻的话之后,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因为章惇和向太后两个等于谁也没有说服谁。这时候,向太后不再说话,她在帘子后面思索着怎样回复章惇的话。大家也看不出向太后的意思。

其实,这时候的向太后也被章惇逼到了死角,如果章惇坚持,没有别人帮着自己说话,选端王为帝的事自然就落空了。不管章惇主张立简王还是立申王,对于这次谈话,将来的继承者一定会作为话柄留着。这对于向太后来说,都是无益的。向太后一定要促成端王为皇帝。但是,太后不知道如何反击章惇的话。关于端王那段琴棋书画的爱好,她也是有所耳闻的。只是想起端王在她面前乖巧孝顺的样子,向太后就坚定了立端王的决心。

这时候,就需要有其他宰执发话,至少有人要站队,是支持首相章惇还是支持向太后?向太后清了清嗓子,示意其他宰辅发话。此时,站在一旁的知枢密院事曾布看出了事情的端倪,对众人说:“章惇刚刚说的话只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之前也没有和我们商量。我完全拥护太后立端王的圣谕。” 曾布的话大出章惇意料,以往,曾布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想不到在这关键时刻,曾布竟然当众对向太后示好。曾布这个人还是非常善于审时度势的,在宋哲宗时期,曾布就曾表现出超高的才能。他希望章惇能够帮助自己坐上次相的位置,但是章惇一直没有帮助曾布,因为章惇本身也有些忌惮曾布,一旦曾布担任了次相,章惇的首相位置就有可能不保。谁愿意在身边立一个隐患呢?所以那些年章惇就一直压制着曾布,在任职方面,章惇也劝谏宋哲宗让曾布在枢密院担任要职,这样一来,章惇与曾布之间就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宋哲宗听了章惇的话,没有让曾布担任次相。曾布虽然知道这是章惇搞的鬼,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不满,继续与章惇一起侍奉宋哲宗。或许是曾布认清了形势,觉得只要宋哲宗在,章惇的地位就无法撼动,所以曾布就与章惇和好了,章惇恢复新法的时候,曾布表示全力支持。但是现在不同了,宋哲宗已经驾崩,章惇的时代应该也快要结束了,拥护章惇极力阻止的端王成为新皇帝,自己的机会就到来了。于是,才有了曾布站在向太后这边的表态发言。这时候,其他宰执看到争论的天平偏向了向太后,就都向太后示好。尚书左丞蔡卞也乘机说:“向太后您说得对,我们完全同意您的决定。”中书侍郎许将也附和说:“我同意太后的观点。” 宰执们纷纷倒向向太后,章惇孤掌难鸣。无法再与太后和同僚们抗衡了,只能默默接受这种结果。向太后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这场议定皇帝接班人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事情并没有因为确定接班人而结束。这场议事说白了只是太后与宰辅做出的决定,端王本人根本不知道。这种事,最终还要询问端王的意思,万一端王不愿意做这个皇帝,他们这帮人岂不是白白吵了一早上?于是,向太后派出侍从火速宣五位王爷进宫议事。章惇也同意将五位王爷招来商议大事。就在这要紧时刻,四位王爷都找到了,独独端王不在宫中。一向贪于玩耍的端王,许是出宫溜达去了。向太后有些不悦,在宋哲宗去世这么大的事情上,端王还有心思玩?当然,也有可能是端王并不知道宋哲宗驾崩,所以才出宫去了。不管怎么样,端王不在宫中不行。于是,向太后忍着不快,命人再去找,这才在宫外找到了赵佶。当下,赵佶就被扶上马,疾驰入宫。 这一次,向太后单独召见了赵佶。等待赵佶的还有章惇、曾布、蔡卞、许将等宰辅。当赵佶进入向太后的福宁殿之后,发现里面的设置与平时不一样,还有一帮宰辅。此时的赵佶已意识到这次单独召见他的意思。但是赵佶还是行了礼,装作对一切都不知情。向太后对赵佶直言:“先帝(哲宗)没有子嗣,我们商议的结果是立你为新皇帝。”赵佶有些吃惊,回答说:“申王是我的王兄,应该立他为皇帝。”之后,赵佶又说了一连串的话,大致意思与章惇的意见差不多,最后表示自己坚决不能当这个皇帝。 赵佶的话大大超出向太后预料,摆在眼前的可是皇帝宝座,不是谁都能坐上去的。但是赵佶拒不受皇位,向太后有一丝失望。或许这时候的章惇心里稍有宽慰。可向太后既然决定拥立端王为皇帝,怎么会因为端王的推辞就放弃呢?

向太后耐着性子听完了赵佶的一席话,说:“申王有眼疾,不能担任国家之主,申王之后就是端王你,不要推辞了。”尽管向太后这样说,赵佶还是不愿意接受皇位。史书说赵佶“王又再三辞”。但向太后也是个认死理的主儿,由不得端王不接受。或许赵佶是故意推辞,他在等身边的宰执们发话,这些人会在他成为皇帝后,帮助他治理国家,即便是要当皇帝,也需要所有人都同意。恰巧这时候,站在一旁的章惇等人也说:“端王您来继承王位是天命所归,您要为宗庙社稷着想,不要再推辞了。”

眼看着宰执们集体发话了,赵佶这才勉强答应了众人所请。于是,这些宰执先向赵佶祝贺。之后,就召翰林学士蔡京草拟即位诏书。“徽宗乃即皇帝位。宰臣等称贺毕,召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于内东门幕次草遗制进入。” 至此,这场关于帝王拥立的戏才落下帷幕。

赵佶答应当皇帝之后,宰辅们也都回到各自办公地,准备新皇帝继位事宜。不久,赵佶就派遣身边的侍从向宰辅宣旨:皇帝召见几位宰辅,有要事安顿。几位宰辅猜不透新皇帝要干什么,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去参拜新皇帝。见了皇帝之后,赵佶才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他要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宰辅们一听,面面相觑,实在猜不透皇帝到底要干什么。按照常理,此时的赵佶已成年,用不着向太后再垂帘听政了。宰执们带着疑惑问皇帝赵佶:“陛下您如此圣德谦让值得肯定,可不知道皇太后是否愿意垂帘听政呢?”这时候,赵佶才说:“朕已经向皇太后请示,皇太后本人也同意了,只是在传位诏书中没有写入这一条,卿等让翰林学士草拟诏书的时候写入即可。”

这时候,宰辅们才恍然大悟。只是让所有人吃惊的是,短短时间内,刚刚继位的皇帝竟然与皇太后达成了这样的协议。这件事其实并不奇怪。宋徽宗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认识,在他没继位之前,或许大家只知道他是端王,喜欢书法、绘画、收藏等,章惇说端王轻佻,也不是章惇个人的意见,而是当时很多朝臣对赵佶的看法。只是大家都明哲保身,只有章惇说出了真话而已。宋徽宗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之位还不足以让人真心臣服,他需要一个强力外援来帮助自己稳定政局。于是,在宰辅们商议继位诏书的时候,宋徽宗先与向太后进行了沟通,让向太后同意垂帘听政。

当宋徽宗将向太后垂帘听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以后,宰执们虽然有很多不解,但依然觉得这是宋徽宗的真实意思。大家似乎对这位轻佻的皇帝有了重新认识。这也能看出赵佶的心思,毕竟此前,赵佶没有一点儿的干部基础,他需要向太后来为他的帝王生涯铺出一条平坦道路。

即位诏书拟好之后,就被送到向太后眼前,请向太后审核。看着眼前的即位诏书,向太后对宰执们说了这样一番话:“不是吾非要权同处分军国事,实在是皇帝再三恳求,我才答应的。其实大家都清楚皇帝已经长大又很聪明,完全没必要如此做。”几位宰辅听完向太后的叙述,似乎心里已经有了底。于是,众人都对向太后说:“为了国家社稷,还是请太后您勉为其难吧。”其实,谈话到了这份儿上,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向太后要垂帘听政了。向太后之所以要给继位宰辅这样说,还是表明自己没有贪恋权力的意思。

一切继位前的事宜准备妥当了。于是,在宰辅和向太后的运作下,朝廷开始召集群臣,接受新皇帝登基。群臣都站在各自班位前,向太后坐在帘子后面,赵佶则坐在皇帝龙椅上。内侍宣读了即位诏书,群臣向新皇帝参拜。至此,赵佶正式登上皇帝位,是为宋徽宗。“乃呼閤门、御史台追班宣遗制;宰臣再升殿,奠茶酒讫,移班诣东序,贺皇帝即位。” aAK86TxMZzAjnV5OsoL8vMq+mnjh/tZDl5AvhNI2YYWLltwMSF9Nq/QZKwlBy5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