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认识大脑

闯关地图:大脑区、情绪区、记忆区

通关任务:

1.熟悉大脑区、情绪区、记忆区

2.打败脑怪、懒怪、记忆小怪,收复大脑

本关装备:

大脑区:左右脑、上下三重脑、第二大脑、第七感、觉知之轮

情绪区:杏仁核、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

记忆区:隐性记忆、显性记忆、觉知之轮

通关心法:善用我的大脑,而不是任由大脑控制我。

大脑:多维空间

曾经有个网友在我的直播间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回到过去,回到那个什么都不懂的自己。因为他觉得自己懂得太多,反而更加痛苦了。有人说,懂那么多干吗,多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懂得越多,真的会越痛苦么?

如果不懂那么多,真的就可以避免“自寻烦恼”?就能少遭罪、少受累了吗?

“懂”和“会”的四个阶段

迷路问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热心的人给你指路,却指错的情况。他们并非恶意,但只是以为自己“懂”。其实“懂”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时,很随性,很任性,甚至很嚣张。结果,造成身边的人痛苦不堪、问题不断,自己却不以为意。但“问题”会因为我们掩耳盗铃而自动消失吗?对别人的伤害(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会因为我们“无知无觉”而被永久“谦让”与“宠爱”吗?持续地“无知无觉”下去,结果会怎样?

曾经有个大学生找我咨询,说现在不会与人交往了。深入交流后发现她从前没有这个问题,小时候的她很优秀,受到很多人的羡慕和喜欢。但是一次参加比赛的经历令她不会与人交往了。那次比赛,优秀的她赢了比赛,但却被同组比赛的女孩痛哭着大骂,指责她嚣张的行为伤害了自己。那一次她才真的意识到原来自己那么惹人厌。回想起以往在学校的言行,她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并不喜欢她,只是碍于她的优秀被老师认可,对她敢怒而不敢言。

很多人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伤害了别人,这些伤害不可能每次都放过我们,必然会敲醒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处于这个阶段时要么倍感后悔,要么想自欺欺人地继续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如果不接受这个阶段,就会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直播间的朋友一样,只能顾影自怜,感叹世态炎凉,为什么自己会遭遇这些;后悔自己什么都“懂”了,好像一夜之间看“懂”了人性、看“透”了世道,从而希望能回到过去。那他是真的“懂”了吗?“懂”了一定会被痛苦困扰,被“累”到吗?

其实是“知道做不到”又不愿接受现实的人,才会感到“困扰”和“心累”。“懂、会、精、通”是我们做任何事从“不会”到“会”必然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心理学家曾指出,“技能习得”须要经历三步:认知、联结和自动化。例如,很多人学过开车或游泳,听教练讲方法、做示范听懂了,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学“会”了。但是自己上手开车或下水游泳,就会发现手和脚似乎都不听使唤,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受控制,车开得状况百出,泳还没游就沉底了。

如果此时认清现实,就能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顺利过渡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如果能够虚心求教、持续学习、反复训练,虽然会经历一段“不舒服”时期,但只要坚持不懈,终能抵达“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至于最终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是肌肉记忆或长时记忆的知识或技能的自动化呈现。

如果发现自己不会时,拒绝接受“不会”的现实,不愿突破“舒适区”,不愿继续学习和练习,又不甘心、不服气,就会卡在“懂”与“会”的中间阶段,陷入无尽的“困扰”“苦闷”与“心累”的状态中。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发现,痛苦与幸福的背后似乎有规律可循。人生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看似是自己做主,实际上处于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任由自己成为大脑的奴隶。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是大脑控制着我们,而非我们控制着大脑。所以,游戏的第一关就是,搞定“情绪小怪兽”,拿回“大脑”的操控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大脑”的领地。

左脑与右脑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情绪化,遇到一点问题情绪波动就很大,而有些人却能够冷静地处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样子?我们知道,大脑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只是解剖学上分离,在功能上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于是每个人的用脑习惯差异很大,有些人为人处事习惯用右脑(创造思维),较为感性,遇事容易冲动;另外一些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更喜欢用左脑(逻辑思维)来思考和处理,总能保持理智,很少感情用事。要知道,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非常不同:左脑更“数字化”,右脑更“模拟化”,如图1-1所示。

图1-1 左脑与右脑

我们可以理解为左脑是抽象脑(学术脑),功能包括:逻辑、语言、数学、文字、推理和分析。它更擅长理性信息的分析,是逻辑的、语言的、求实的。左脑关心规则和规律,热爱并渴望秩序。

而右脑则是创造脑(艺术脑),功能包括:图画、音乐、韵律、感情、想象和创意。它更擅长情感信息的解读,是全面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自传体式的。右脑更关注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比如面部表情、眼神、语气语调、身体姿势、手势等情绪信息。

如果让右脑当家作主,会怎么样?答案是情绪泛滥,会陷入如盲目决策、冲动消费、歇斯底里或胡搅蛮缠。如果让左脑当家作主呢?这样的话则会情感荒芜,会陷入刻板无趣、没有人情味甚至冷酷无情。众所周知,无论是情绪泛滥,还是情感荒芜,都会造成很多问题。

大脑之所以分为左右两部分,是为了帮助我们完成更复杂的目标、执行更困难的任务。如果不能整合大脑,只从一侧大脑获取经验,就会遭遇各种问题。哪些情况是这样的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习惯,比如用左边牙齿咀嚼东西习惯了,忽然有一天左边牙齿坏了去修补,明知道得用右边牙齿咀嚼东西,却发现下意识地还是会用左边。同样,当我们一侧的大脑用顺了,也会下意识地习惯依赖这一侧的大脑。

比如,有些女性遇到问题,先考虑的是“对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男性朋友很不能理解,怎么一天到晚疑神疑鬼的。这些男性朋友遇到问题时会优先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是不是她哪里逻辑不对”。不过,虽然男性与女性的大脑发育存在差异,确实也有些男性会习惯于依靠右脑考虑问题,有些女性会习惯依靠左脑分析问题。当然,那些既能用右脑去感受,又能用左脑去思考的人,则是又善解人意又聪慧睿智。

当我们任由大脑凭借习惯和偏好来处理日常信息与问题时,是不是像极了“甩手掌柜”?然而问题是,大脑并不是自我们一出生就发育成熟了,哪怕当我们成年以后,它还在持续变化。是不断优化升级、变得更好用,还是“bug”增多,变得更慢、更难用?这就要靠我们来选择了,可以选择有意识地训练大脑为我所用,也可以选择放任自流、叠加“bug”、制造问题。

上下脑与三重脑

大脑不止分为左右两个区域。人类的大脑经历了近6亿年的演变和进化,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进化出现在的“上下脑”与“三重脑”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上下脑与三重脑

早在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劝说模式,提出说服别人有三种方式:人格诉诸(本能)、情感诉诸(情感)和逻辑诉诸(逻辑)。1990年,著名神经科学家保罗·D·麦克莱恩博士在《进化中的三重脑》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类拥有的大脑不止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大脑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像蛋糕一样层层叠加,形成了三层。再后来,德国的加西亚·费雷斯科博士发表了一篇《销售神经科学》论文,提出人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爬行脑)。

《认知觉醒》一书的作者指出,本能脑的发展经历了约3.6亿年,情绪脑的发展经历了约2亿年,而理智脑的发展经历了约250万年。按照这个比例,如果本能脑是100岁,情绪脑则是55岁,而理智脑还不满1岁。可想而知,本能脑对于我们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根深蒂固;理智脑虽然最先进,但相较于情绪脑和本能脑,就显得较为弱小了。

爬行脑(本能脑)最为古老,由脑干和小脑组成。后来进化出了哺乳类脑(情绪脑),也就是大脑边缘系统或中脑,是海马体和杏仁核所在之处,它们负责释放情绪的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掌控情绪。再后来进化出了新的大脑皮层(理智脑),它更为理性,逻辑性也更强,而且能够参与推理和开展高阶思维活动。这个理论被后续很多心理学家认可并继承,当然也有反对者称,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割裂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区域侧重的分工会有所不同。另外还要注意,我们的大脑是自下而上建立的。

《身体从未忘记》一书的作者、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提出,当我们还在子宫时,大脑就开始层层发育了。也就是说,本能脑从我们出生时就开始投入使用。正因为有了本能脑,婴儿一出生就会呼吸、吃喝拉撒、睡觉、哭闹,也会有冷暖、饥饿、潮湿、疼痛等感觉,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等。而情绪脑包括脑干和海马体,与本能脑配合来控制身体,负责身体的心肺、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从而确保我们的健康状态,同时通过激素来维持内在的平衡。

巴塞尔·范德考克认为,情绪脑是由爬行动物脑与哺乳动物脑共同构成,这也是另一部分心理学家的划分方式,将大脑分为“上下脑”。他认为,哺乳动物脑负责对危险的洞察,是情绪的所在地,出生之后就开始飞速生长。因此我们才有了判断愉悦和惊吓的能力,和决定什么是不重要、不影响生存的能力。按照这个分法,上层大脑(理智脑)负责关注外部世界:理解外界的人和事,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以及管理时间和行为排序,以助于目标的实现。下层大脑(情绪脑和本能脑)则负责剩下的一切:记录和管理身体其他的生理需要,负责识别安全和威胁、饥饿和疲倦、舒适和欲望、兴奋和痛苦。

情绪脑是个控制中心,负责应对各种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感觉安全和被爱时,大脑就会特别擅长探索、游戏和合作;如果我们总是受到惊吓或感觉不被需要,大脑就会习惯性地感知恐惧和抛弃。因此,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童年记忆,会对自身行为和性格产生不同的、持久的影响。这就形成了每个人个性化的性格特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也指出:下层大脑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则要到2岁时才开始急速生长,到20多岁才能发育成熟。也就是说,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上层大脑一直在大规模施工;而到了成年初期,还要再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这也是为什么基本每个孩子在十几岁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叛逆”的原因。在我们发育成熟前,上层大脑就像个未完工的工程,所以年轻人容易浮躁、没有定性,而三十岁以后的成功才更容易守得住。古人说三十而立,“立”其实不是指有车、有房、有事业,而是形容一个人的心性更加趋于成熟和独立。

如果没有上层大脑的作用,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容易情绪化、作出荒谬的决定,或者缺乏共情与自我理解的能力。当然也要明白,个体基因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必然会让一些人更早地成熟,而让另一些人更晚地成熟,甚至有人一辈子都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总的来说,心理学家们的统一观点是:下层大脑更加原始,负责人体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冲动和强烈的情感,比上层大脑处理信息更简单、粗暴和快速。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更擅长在危机到来时逃跑和躲避。而上层大脑的进化程度更高,负责一些高级的分析和思维功能,能够更加成熟、冷静地处理复杂的信息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作为逃避和做不成事的借口。恰恰相反,掌握了这些原理,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大脑这个“装备”的运作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它,而不是被它利用。要知道,上层大脑既能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也能帮助下层大脑平息那些强烈的反应、冲动和情绪。如果放弃对还不够成熟的“大脑”进行监控、升级和改造,就如同坐在不够成熟、充满“bug”的汽车里,不管不顾地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一样危险。

不断地升级、改造大脑,成为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让大脑带着我们任性和“裸奔”,才是我们“做成事”的底层逻辑。

第二大脑

除了前面讲的传统意义上的“大脑”外,还有个“第二大脑”,它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情绪”与“行为”。科学家将肠道神经系统称为“第二大脑”。肠道神经系统是由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薄层,共有两层,覆盖整个消化道内部,从食道一直延伸到直肠。因此,如果我们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饮食不当,影响的不只是身体健康,而且直接令大脑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如果肠道得到的食物营养不足,那么“大脑”可能会因营养不足或低血糖情况而暂停工作,或效率低下。

2010年,杜克大学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迭戈·博尔克斯发现,肠道的场内分泌细胞有“足状突起”,类似神经元用来交流的突触。博尔克斯据此推测,这些细胞可以用像神经元那样的信号与大脑“对话”。

医学界也已经开始研究脑肠轴,解密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情绪和行为的。科学家发现肠道能够对大脑的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大脑在人体体重中所占的比例极低(约2%~3%),但它却消耗着人体摄入营养的20%。要知道肠道负责为身体与大脑提供主要的能量,而且消化道内有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是肠道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所以营养物质会对大脑日常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肠道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都是从相同的组织发育而来,而且它们通过迷走神经保持联系。在许多方面,这两个系统相互映照,包括工作中使用的许多神经递质都是相同的,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与大脑一样,肠道神经系统也会产生新的神经元,受损后仍然可以修复。

当整合了“左右脑”、上下“三重脑”、“第二大脑”共同为我们所用时,就更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更高效地运用我们的身体和情绪,达成我们想做的事,而不是“大脑”习惯做的事。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收服“大脑”为我所用呢?接下来就开启一个人人都可以具备的“超能力”——第七感。

第七感与觉知之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结合长期的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和行为与脑科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第七感”的概念:“它是发展情商和社交商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专注的注意力,使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它有助于我们感知自己的心理过程,又不会被这些过程侵袭;它使我们能够摆脱根深蒂固的行为以及习惯性反应,远离可能会陷入其中的被动的情绪循环。它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并驯服自己的情绪,不被这些情绪压垮。它不但能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也能了解他人的心理。”

西格尔教授指出,洞察自己的内心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开始。而且他还创造了一个可以训练“第七感”的模型——“觉知之轮”(如图1-3)。也就是把我们的内心比作一个转动的自行车轮,中心是本源,向外围辐射。车轮的外围代表着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任何事物,比如情感、思想、欲望、梦想、记忆、身体感觉等。而本源就如同我们的“执行大脑”,位于上层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是我们作出重要决定的地方,由此产生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产生于此,我们因此才能够关注到万物的各种存在。

图1-3 觉知之轮

有趣的是,基辛格咨询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全球知名思想家乔舒亚·库珀·雷默也写了一本畅销书《第七感》。他认为“第七感”是“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是新时代人人必备的感知能力。他指出一旦人们拥有第七感,就能成为思想、认知领域的引领者,将突破大众惯用的、以地理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开始运用时空思维展开思考。这样的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具备预见未来发展的能力。你会发现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说的第七感,恰好是西格尔教授所说的对外洞察能力。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指出:“第六感是对历史规律的感知,人类只有具备第六感才能在当时看似疯狂的工业革命中生存下来。”尼采指出:“人的生命有着特定的节奏和基调,就像在长跑比赛中,选手需要对整个路线有所把控,才能控制好速度。没有对路线的整体把控意识,就有可能在不恰当的时机减速或不当加速而精疲力竭。”

而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第七感是为今天这个连接的时代而生。这个连接不单是指与互联网连接,还有与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整个网络世界的连接(关于“连接”第二章会专门展开)。他认为具备第七感的人看到任何事物,都能发现其后蕴藏的潜能,而这是其他人无法看出的。比如,企业家看到闲置的汽车座位,会产生灵感建立系统化运营,颠覆出租车产业;金融家看到货币,就会想着如何优化金融交易;创新者看到有价值的信息,会尝试建立平台来解决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27岁白手起家,第一家公司就做到了世界五百强。不仅如此,他之后跨领域创业,建立的第二家公司亦成为世界五百强。这还不算完,上市公司日本航空即将破产时,日本政府出面邀请已是78岁高龄的他挽救日航。他分文未取,答应拿出3年来试试,于是零工资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董事长,仅仅1年就将负债15235亿日元的日航公司扭亏为盈,2年零7个月带领日航重新上市,并创造了纯利润高达1866亿日元的营收奇迹。这样一个屡屡创造奇迹的企业家,他相信“心想事成”是存在的,并在他的新书《心》的开篇表示“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书的最后一章还不忘强调“培育美好心根,一切始于心,终于心”。同时他反复强调:“人生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更加有趣的是,经过研究我发现,“第七感”的整合性能力和稻盛和夫所说的“提高心性”、培育美好“心根”的能力,与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能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早在400多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对人心、人性,以及“做成事”的规律就有了深入的研究。阳明心学在朱熹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心即理”,倡导我们要“光明良知”。后来我才明白阳明心学中所说的“良知”不仅指善恶好坏,或劝我们品德高尚守规矩,“良知”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洞察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而且如果想“光明良知”,就要在事上磨,知行合一。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验证了“内圣外王”的内在力量与修习方法,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如何才能掌握这种能力呢?如何用觉知之轮、左右脑、上下三重脑工具分析问题呢?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很想每天坚持锻炼,用觉知之轮识别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当下“掌权”的大脑区域,如图1-4所示。

图1-4 “每天锻炼”的觉知之轮

其中,轴心本源为:每天锻炼。通过填写觉知之轮,她发现:

她的记忆是:之前有时会成功,有时会失败。

她的思想是:每天跑3公里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她的梦想是:更瘦一点,更优雅一点。

她的认知是:可以去努力试下。

她的情感是:很期待自己能做到。

她的感官是:会有点累,可以承受。

她的欲望是:想吃零食和美食。

在填写记忆时,她的状态并不是很低落,还是处于理智状态的,所以她正在用上层的理智脑帮她理性地分析,用到的是左脑的思考和判断;她在填写欲望时,明显被内在的一种力量牵引,感觉很强烈,所以被下层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占了主导地位;在填梦想时,也受到一股强烈力量的鼓动,给了她更多动力,这时情绪脑起到了正面的助力;在填情感时,虽然开始会害怕失败,但在她填前面内容的影响下,让她回到了正向状态,瞬间充满期待。这样,通过左右脑来调整、整合自己,让下层大脑的情绪脑为她所用,给她助力。

当她完成填写时,发现有更多的状态是积极可控的,便夺回了对大脑的控制,让大脑很好地帮助了她。

恭喜你已经跑完了“大脑地图”,可以与守关小怪“脑怪”过过招了!

脑怪的挑战:用觉知之轮、左右脑、上下三重脑工具分析你的问题。

1.在觉知之轮的核心写上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2.在轮盘外围对应的板块中写出你的现状;

3.尝试识别一下,你都用到了大脑的哪个区域?

通关心法:善用我的大脑,而不是任由大脑控制我。整合左右脑、上下三重脑。

教练提示:

如果在某个位置,你发现自己正处于下层大脑做主、非常负面的情绪感受中,可以调动你的上层左脑,找出带给自己希望的方法、感受和位置。这样就能做回大脑的主人,从负面的下层大脑切换成正面的下层大脑状态,能量就会瞬间变换,你也就从危险的自动驾驶模式顺利地切换为自己驾驶模式了。

和脑怪过完招,相信你往下挑战的信心更足了。那我们接下来就来开启新的版图,去探究一下知行合一的奥妙。看看如何来搞定“懒怪”!

情绪:三大影响因子

“吃完这顿明天就减肥”“明天就开始晨练”“明天就开始读书”……是不是很熟悉?你是否也曾“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没错,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懒怪”!如何才能打败“懒怪”呢?来看看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被它打败的。同样以“每天坚持锻炼”为例,失败的人的想法逻辑和“掌权”的大脑状态,以“觉知之轮”来梳理可能是这样的(如图1-5)。

图1-5 “每天锻炼”失败的觉知之轮

轴心仍是“每天锻炼”,但各部分的思路和掌权区域有所变化。

她的记忆是:之前从来没有成功过。

她的思想是:太难了!

她的梦想是:更瘦一点,更优雅一点。

她的认知是:根本就做不到嘛。

她的情感是:害怕失败!

她的感官是:完全不想动!

她的欲望是:想吃零食和美食!

你觉得她会成功吗?恐怕不用等她行动你也能预测到结果:必然失败。因为她完全被下层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控制了,满脑子都是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恐惧的抗拒情绪。左脑也在被“下层大脑”挟持和“欺骗”的情况下,做出了“太难了”的判断和“完全不想动”的行动决定。

当“下层大脑”掌握大脑主控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明是自己想做的事,却如此懒惰和拖延呢?下层大脑到底有何魔法,让理智脑束手无策,让左脑被蒙蔽而丧失判断力和行动力呢?它到底放了什么大招?

你还真别说,下层大脑还真有几名大将:“操盘手”杏仁核、“贪婪的”多巴胺、“淡定的”血清素、“乐观的”内啡肽和“善解人意的”催产素。虽说它们武功高强,然而一旦你搞定了它们,就能拥有自己的超强生化军团,期不期待?

“操盘手”杏仁核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情绪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之所以“无意识”是因为下层大脑有个“操盘手”杏仁核。

当信息传入大脑作决策时,信息会同时传给上通路的“前额叶”与下通路的“杏仁核”。然而,当经历诸如恐惧、愤怒、伤心等极端情绪时,信号将更快地到达“杏仁核”(如同“烟雾探测器”),并在“海马体”的帮助下飞速地得出结果,达成“动作方案”,比如逃跑或出击。而上层理智脑的主帅“前额叶”抢不过下层情绪脑的操盘手“杏仁核”和“海马体”。在危机到来时,理智脑的前额叶往往丧失主导权,令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比如,开车时忽然冲出一个小孩,我们会下意识地猛打方向盘躲开,完全来不及判断打方向盘的方向有没有其他危险;或者因为受到挫折而暴怒吵架,甚至产生暴力行为;再比如害怕虫子的人,看到虫子就控制不住地被吓跑,哪怕“理智”知道没有危险,如图1-6所示。

图1-6 大脑结构

情绪脑中的结构决定了我们认为什么是“最危险的”,海马体会将情绪进行分类,杏仁核会将不同类型的情绪意义赋予行为,从而选择是否抢夺主控权。比如说,有些朋友从小被虫子吓到过,见到虫子就害怕。虫子真的危险吗?其实不危险。虽然他的理智脑知道完全不用害怕,但杏仁核已经根据“危险信号”直接拿到了控制权,采取了行动“跑”。这个情绪是不由他的“理智脑”反馈,就做出了“危险”的判断和“逃跑”的决定。这就是理智脑与情绪脑一贯的沟通模式。

哪怕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怕虫子,想让自己勇敢点,但是如果他不能“有意识地”夺回对大脑的主控权,就只能做出令自己失望的行为。因为理智脑得到信息往往比较滞后,在危机过后才有机会启动理性思考,结果为时已晚。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挑战时,“懒怪”就跳出来了。“懒怪”会策反情绪脑去和理智脑对抗,冲动的情绪脑会联合本能脑,“痛苦和不适”是它的筹码,甚至胃、心、肺等器官都开始闹事,让我们感到各种痛苦和不适,让杏仁核和海马体相信:“危机真的来了,快点逃吧!”从而顺利跳过“前额叶”,帮助情绪脑完成了篡位夺权。这就是为何在极端情绪中,我们会有胃疼、心慌、气短等反应(哪怕体检结果显示身体是健康的)。这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内耗,因为真的会消耗身心的资源,甚至损害身心的健康。这就是“懒怪”的必杀技“自我暗示”的工作原理:通过联手“放大危机”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我们忽略了理智脑其实比情绪脑和本能脑聪明,是有无限潜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危机的。当被夺权的理智脑败下阵来,便会顺从“懒怪”,逃避那些原本能够解决的问题,选择欺骗自己:“太难了,逃避是对的。”

这里举的是虫子的例子,生活和工作中其他“害怕做”或“懒得做”的事也是如此。比如被认为“笨”的孩子,会在“自我暗示”下真的“学不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甚至会在“自我催眠”下最终一事无成。这种“自我暗示”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杏仁核过度紧张,人是真的可能被自己吓死的。

历史上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颇为残忍的实验。1934年,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几位心理学家,为了验证心理暗示的影响力做一个离奇的实验。受试者十分难找,几经周折他们在法院和警察局的帮助下,采用了一位死刑犯。

有一天,警员将罪犯带到实验室,告诉他:“由于你罪大恶极,现决定对你执行死刑,方式为流干鲜血而死。”然后将罪犯捆到床上,手臂伸出床外并固定好,同时将罪犯的视线隔开。一位医生拿了一把明晃晃的手术刀到罪犯面前,告知他:“等下会用这把刀切开你的动脉血管执行死刑。”并用手术刀在其动脉处划了个小口,因为伤口很小,少许鲜血流出后不久就自行凝固了。但心理学家在罪犯的手臂下放了一个回音很好的金属盆,以滴漏用水模拟血流不止的假象,一滴一滴滴到盆里。

房间里极为安静,几位装扮成医生的心理学家会暗示罪犯,一会窃窃私语:“已经有300毫升了。”一会又说:“快半盆了。”随着滴答、滴答的声音,心理学家们发现罪犯的脸色开始变得苍白,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过了一会,罪犯的呼吸微弱起来,最后竟然真的面色惨白地死去。

杏仁核之所以有“特权”,能够从理智脑的前额叶那里“夺权”并且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并不是为了伤害我们,恰恰是为了保护我们。因为理智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不够快,当真正的危机到来时,会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比如车祸来临前,会释放大量的压力激素,激活神经系统反馈,令我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出冷汗和手脚颤抖。这些反应都是“危险”的“预警信号”,促使杏仁核激活自救方案,从而救自己一命。如何才能避免杏仁核“被策反”来伤害自己,甚至让其“为我所用”来有所成就呢?为何有的人就能克服恐惧和挫折,做出恰当的行动,拿到想要的结果呢?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人非常“自律”和“自控”,对自己的言行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相反,常常被“懒怪”打败的人很容易陷入失控状态,所以搞定“杏仁核”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巴塞尔·范德考克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控制情绪,从“失控”的情况下恢复理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另一种是自下而上。要么让上层大脑的“前额叶”夺回控制权,要么让“杏仁核”从警报状态解除,转换到相对正能量的方向。前一种需要调整自律神经系统。呼吸、运动和触摸都可以快速、有效地调整自律神经系统,通过变换姿势或转换场景等刺激方式,帮助唤醒上层大脑。后一种是通过让下层大脑感觉到安全感从而放弃对大脑的控制权。比如太极、瑜伽等运动可以帮助练习者恢复平静,再比如拥抱或抚摸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恢复平静。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是唯一一种既可以用意识控制,又可以自动进行的身体功能,也是我们搞定“杏仁核”、夺回大脑主控权的绝招。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情绪脑与理智脑并不是对立关系。情绪能够感知并调解我们的体验,因此情绪也可以成为理性行为的基础。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理性大脑和感性大脑平衡下的产物。两个系统相互平衡时,我们才“拥有自我”。当我们感知到生存受到威胁(情绪脑和本能脑认为的威胁)时,这两个系统也能够相对独立地运作。因此我们只要勤加练习,就能让情绪脑与理智脑成为好搭档,共同辅佐我们实现梦想。

“贪婪的”多巴胺

为了让操盘手“杏仁核”更好地为我所用,我们还需要了解它旗下的一众“将领”,为首的就是“贪婪的”多巴胺。它如同心性未定的孙悟空,能耐大,危害也大。要想了解“它”的身世,我们需要先回到它的领地——大脑。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道格拉斯·佩蒂格鲁发现,大脑将外部世界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来管理,即“远体的”和“近体的”,也就是远处、看不到、未来的不可控世界,以及近处、可看到、当下的真实世界。大脑匹配了相应的资源来管理这两块区域。

在大脑中,“远体的”“向上的” 世界依赖一种化学物质——单分子多巴胺,来关注预期和可能性,它是欲望的来源。它由大脑中0.0005%,即二十万分之一的脑细胞肾上腺素产生。别看它少,却能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多巴胺来说,拥有是无趣的,只有获得才有趣。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职责:最大化地利用未来的资源,追求更好的事物。科学家发现当产生多巴胺时,人们就会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多巴胺的活性一旦降低,快感就随之消失,因此大脑会不遗余力地为了激活多巴胺而行动。于是有一些科学家给多巴胺取名为“快乐分子”,而把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途径称为“奖赏回路”。但经过后续的研究他们发现,多巴胺与“快乐”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它的影响力却比“快乐”大得多。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多巴胺能够帮助放大较强的信号、削弱较弱的信号。比如为了看到好看的短视频而不断地刷手机,比如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不断地更换伴侣,比如药物、毒品上瘾等等。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和行为学部临床事务副主任丹尼尔·利伯曼和他的搭档迈克尔·E.朗的最新研究指出,多巴胺并不是“快乐分子”而是“预期分子”,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贪婪的多巴胺》。

他们研究发现,多巴胺与负责“近体的”“向下的”化学物质不同,让你去渴望你没有的东西,并驱使你去寻找新的东西。关于多巴胺的本质,《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讲得很透彻:“你服从它,它就会奖励你;你不服从它,它就会让你痛苦。它是创造力的源泉,甚至是疯狂的源泉;它是上瘾的关键因素,也是康复的途径。它让雄心勃勃的管理者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让成功的演员、企业家和艺术家在拥有了梦想中的金钱和名望之后,还会继续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它使得生活美满的丈夫或妻子不顾一切地寻找婚外的刺激。它是一种无可否认的欲望源泉,这种欲望驱使科学家去寻找解释,驱使哲学家去寻找秩序、理由和意义。”

“它既是我们梦想发动机的燃料,也是我们失败后会绝望的原因。它是我们不停地探索和成功的原因,是我们有所发现和生活富足的原因,同时它也是我们不会一直很快乐的原因。因为一旦你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或所需,它就会消失,从而令你感觉到失落。它不仅让你突破高难度领域,而且激励你去追求、控制、拥有你无法即刻抓取的世界。它驱使你去寻找遥远的东西,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知识、爱和影响力。”

在中脑边缘回路的多巴胺会产生冲动,我们称该回路为“多巴胺欲望回路”。当然有欲望回路,就有对付它的办法。大脑中也有专门对付它的“多巴胺控制回路”——负责计算和规划的中脑皮层回路。因此我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多巴胺控制回路来善用多巴胺(追逐欲望的单纯特质)。用对我们有利的欲望代替不利的欲望,比如用实现价值与受人尊重的高级欲望代替荒淫无度的低级欲望,再比如用玩的方式学习或为了分享而学习等。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安于现状”的当下分子来替代多巴胺,来抑制它的无限贪婪。它们就是擅长活在当下的“淡定的”血清素、“乐观的”内啡肽和“善解人意的”催产素。

“安于现状”的当下分子

“向下的”近体世界由一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所控制,它们让我们体验到满足感,享受当下拥有的一切。我们把向下的化学物质称为“当下神经递质”或“当下分子”——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和内源性大麻素。

其中,内啡肽是一种我们在应对压力时分泌出的类似鸦片的化学物质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内啡肽可以帮助我们在经历挫折时勇敢面对,甚至产生快感,又被称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值得注意的是,锻炼是一种被低估了的身心治疗方法,有氧运动不仅能促使抵御沮丧情绪的内啡肽的释放,还能促进大脑的生长。心理学家发现,长时间、连续性、中量至重量级的运动或者深呼吸可以促进大脑分泌脑内啡。大脑会在内啡肽的激发下,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增强,并能顺利入睡,消除失眠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焦虑症或重度抑郁的朋友通过长跑等运动完成了自我的疗愈。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杏仁核的敏感度至少部分依赖于血清素的浓度。血清素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压力和刺激时更加平静和放松。当血清素浓度低时,会导致人们对压力刺激产生亢奋的反应;而血清素浓度高时则会让我们觉得放松,不但可以抑制我们的危机反应,甚至可以令我们对威胁产生的攻击或者吓呆的反应消失。自然也有利于社交能力的提高。有趣的是“多巴胺体质”(多巴胺分泌较多)的朋友更容易冲动、好胜,“血清素体质”(血清素分泌较多)的朋友会显得更加理性、淡定,因此也有心理学家针对多巴胺、血清素等不同的性格表现来识人。

而催产素可以让情侣从“激情之爱”顺利过渡到“陪伴之爱”的稳定持久状态。代表着渴望与痴迷的“预期分子”多巴胺,其实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来开启一段关系而诞生,一旦爱情进入第二个阶段,多巴胺就会被抑制。主管女性当下分子的“催产素”和主管男性的“血管升压素”会激活“陪伴之爱”,如果彼此的“当下分子”掌握主导权就能享受持久稳定的陪伴之爱。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调节和控制我们许多最重要的身体功能,例如学习和记忆、情绪处理、睡眠、温度控制、疼痛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以及饮食。它们能让你体验眼前的一切,让你立即品尝和享受,或者作出战斗或逃避的反应。它们让我们可以享受我们拥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去无休止地得到东西。同时它们也会让我们沉溺于当下而忽略未来的机会与危机。当然,这个时候就可以借用多巴胺来激励一下这些当下分子了。比如可以用梦想激励自己持续成长,用潜在危机激励自己优化公司管理,等等。

“觉知之轮”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激活第七感,收复“杏仁核”“多巴胺”和“当下分子”,快速夺回“大脑”的控制权和身体“驾驶权”,是打败“懒怪”必备的“护体装备”。接下来我们就戴上“觉知之轮”这个装备来与“懒怪”过过招。

懒怪挑战:用觉知之轮、当下分子和多巴胺重构你的问题。

1.在觉知之轮的中间写上你想解决的问题;

2.尝试识别一下,哪些是当下分子的决定,哪些是多巴胺的决定;

3.制定出智斗并俘获它们的方案。

例如,还是前面“每天锻炼”失败的例子,分析起作用的关键因子如图1-7。

图1-7 “每天锻炼”失败的觉知之轮

她的轴心是:坚持每天锻炼。

她的记忆是:之前从来没有成功过(胜方:前额叶、当下分子)。

她的思想是:太难了(胜方:杏仁核、当下分子)。

她的梦想是:更瘦一点,更优雅一点(胜方:前额叶、多巴胺)。

她的认知是:根本就做不到嘛(胜方:杏仁核、当下分子)。

她的情感是:害怕失败(胜方:杏仁核、当下分子)。

她的感官是:完全不想动(胜方:杏仁核、当下分子)。

她的欲望是:想吃零食和美食(胜方:杏仁核、多巴胺)。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梦想那条,前额叶都输了,“记忆”这项虽然前额叶占主导,但也是当下分子让它选择接受现实。而欲望这项,不但杏仁核赢了,而且多巴胺还放大了它的欲望。

我们来看一下解决办法:

①穿得美美的或酷帅的,去体育场看看帅哥或美女。原理是“自下而上”,利用杏仁核和多巴胺的弱点:“杏仁核+多巴胺”。

②加入跑团和朋友们一起运动。原理是“自上而下”,调动前额叶的优势和当下分子安于现状的特点:“前额叶+当下分子”。

记忆:从认知到信念

搞定了“脑怪”和“懒怪”之后,我们就可以腾出精力来修习“内功”了。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像打不败的勇士,越挫越勇,比如将红塔山打造成中国名牌香烟、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的褚时健,入狱获释74岁从头再来,创业种出中国最贵的“励志橙”。大脑的“可塑性”到底有多大?

最近神经学领域的发现表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会因阅历而发生持续性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经历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哪怕出现了神经损伤,大脑也仍有很强的可塑性。比如因为事故丧失双臂的残疾人,只要不放弃,勤加练习甚至可以用脚做饭、作画,完成很多原本需要用手才能达成的工作;再比如有些人失明后学会靠听觉、触觉辨识方向,能够从复杂的路况中找到回家的路。如果去研究这些人的大脑,你会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变。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当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也会帮我们打开一扇窗。”其背后的原因是,大脑的可塑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如果想要掌握强大的“内功”功力,就要先来了解下“内功”修习的原理与方法。

停止内耗与整合记忆

在武侠片中,如果“内功”不到位,再高超的武功都无法修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真实的成长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经历过“内耗”的情况,内功的“功力”恰恰反映在我们应对内耗的能力上。

我这些年做咨询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我发现有些人在大家心目中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本人却很自卑,甚至抑郁、焦虑。这种情况还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是的,你没看错,很普遍。因为做企业和投资,我这些年接触过大量的企业家和投资家,身家过亿甚至几百亿的人都不在少数,当听说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时,大家纷纷跟我分享心理困惑。大多数都表示曾经被失眠、抑郁、焦虑所困扰,甚至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曾经严重到差点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意外的同时,我深切地意识到一个问题:成功、富有、优秀并不是幸福的必然条件。我也接触过一些能力平平、经济条件很一般的朋友,他们反而活得悠闲自在、自得其乐,幸福感丝毫不逊于那些成功人士。如果物质的富有和能力的优秀并不能消除痛苦、提升幸福感,那么决定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从内在体验的角度来看,幸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解决内耗问题的“内功”功力,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七感整合心智的能力。要想完成内在的整合,首先要整合的就是大脑的记忆,而且越优秀需要的整合能力越强。如同手机和电脑,越高级的手机和电脑,越要配置顶级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系统,而且要定期整理和不断升级。否则,用得越多,存的东西越多,就会越乱。久而久之,手机、电脑就会变得很慢,找东西就会非常费劲。如果我们能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升级“软件系统”,就能让它更快、更好地帮我们解决问题。

其实大脑也一样,它是我们最宝贵的工具。如果能定期优化大脑的“配置”,熟悉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并定期维护、建立更好的用脑习惯,把大脑的记忆整理好(比如把该扔的“垃圾记忆”扔掉,把有用的“资料记忆”分门别类整理好,把老旧的软件“信念算法记忆”卸载或升级),我们就能更轻松、更高效。反之,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地滥用大脑,不维护、不升级,也不清理,大脑就像电脑没有更新系统,还堆放了一堆过期老旧软件和杂乱无章的垃圾文件一样,用起来必然导致各种报错,引发各种内耗,造成各种混乱。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熟悉了大脑的功能结构与使用方法,接下来就需要反复、持续地练习才会越来越熟悉。同时,还需要定期维护、经常保养,大脑的“性能”才会越来越好,我们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能力。接下来我们研习下内功的功法:信念升级与认知升级。

信念升级与内隐记忆

大脑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系统”分别对应我们的“信念系统”和“认知系统”。“信念系统”决定了思维模式,从而决定了“认知系统”的结构;而“认知系统”反过来也可以更新思维模式,从而改变“信念系统”。

这节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也就是“信念系统”。畅销书《重塑心灵》的作者、知名NLP教练李中莹先生提出,人和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不同,还与他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处理态度,依据的正是自己的“信念系统”。也就是说维持我们活下去的内在法则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而且“信念系统”的运行模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成功、能否快乐。既然信念这么重要,它到底是什么?

其实信念就是那些我们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该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对此深信不疑,奉为真理。然而我们这些主观的判断都是对的、好的吗?当然不是,而且还有很多错误或者问题。比如,有些朋友深信自己是“自卑”的,对自己的“不自信”深信不疑。其实她不知道,这恰恰就是造成她“自卑”的源头。

有很多小朋友从小被家长批评“笨”,他们相信家长的话,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于是什么也不敢尝试,自然导致做什么都不熟练、一做就错,结果“事实”证明了“自己真的很笨”这个结论,更加深信不疑。这就是典型的信念“bug”的形成过程。

同样是信念,有的可以毁灭你,有的可以成就你。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呢?你一定会说,当然选后者,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坚持不懈地选择前者。你一定好奇,这些错误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要如何才能修复信念“bug”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形成信念的神秘武器。

其实这个神秘武器我们都有,就是记忆系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记忆不仅仅是回忆起过去发生的事情。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记忆是过去事件影响未来活动的方式,而且经验塑造了大脑的结构。也就是说大脑体验到的任何信息,都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编码,并转化为未来应对事情的固定模式。就如同相信自己笨的小孩会把“自卑”进行编码存储,并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调用“退缩”来应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自卑到自信,其实是大脑生理结构的变化。对记忆功能的使用情况反映了我们的用脑习惯,同时记忆也是我们优化、升级信念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生化武器,善用记忆系统可以帮我们激活潜能的大门,获得超强智能。

记忆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心理模型(信念)就是内隐记忆的基本成分,相当于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有意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内隐记忆编码的过程就是潜意识学习的过程,比如开车、游泳这些一旦学会,如同吃饭喝水一样,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下意识地行动。这些其实都是通过内隐记忆进入了潜意识,形成了我们“信念体系”的底层操作系统,用的时候也不需要刻意集中精力就能直接调用。

内隐记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感知、情绪、身体感觉、行为、心理模式和启动,就像心理的基本拼图。关于启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心锚,是指比如失恋的人一听到曾经与恋人一起听过的歌,就会被拉回到在一起的那段回忆;再比如说有些经历过溺水的小孩子,见到水就怕,感觉好像回到了溺水的瞬间。这就是内隐记忆的启动功能,遇到压力或恐惧,杏仁核会释放肾上腺素,来加强内隐记忆的编码。高水平的肾上腺素会在内隐记忆中烙印上当时的感觉细节、行为反应特征以及身体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生都在对内隐记忆进行编码,研究者发现,在婴儿出生的最初18个月,只进行内隐记忆的编码。比如新生儿能识别气味和味道,能辨别出父母家人及外界环境的声音,能够感受肚子饿的感觉、食物带来的幸福感、巨大的声音带来的恐惧感,以及妈妈生气时,身体变得僵硬的感觉,这些都会信息都会存储为内隐记忆。随着慢慢长大,还会对诸如学习走路、说话、骑车等行为进行编码。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内隐模式过滤不断产生的感知,并作出预先判断,而且可能会产生偏差。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会因为过去的经验而产生偏见,甚至确信自己的信念和反应是基于现实所作的客观判断。

比如,一位朋友曾经被河南的生意伙伴骗过,结果造成他对所有河南人的不信任情绪,产生了“河南人都是骗子”的偏激判断。再比如,一个女孩被前男友伤害过,而产生了对男性朋友的普遍不信任,甚至形成了“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信念,从而影响了她的婚姻观和人生观。而他们本人可能都坚信自己的评价是正确客观的。

如果内隐记忆决定着我们大脑操作系统(信念)的版本和性能,但我们对它又无意识,那我们的命运岂不注定要按照记忆中“写好的剧本”进行(不管是否有bug)?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无法启动自我意识来改变“剧本”,如果我们只是下意识地跟随喜好与习惯行事,结果就是原生家庭和过往的经验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模式,所以有句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而且生活越封闭,过往的信念就越稳定,因此会更加固执且难以沟通。那我们岂不是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主控权?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借助潜意识学习法来激活第七感,从而整合大脑记忆装备为我所用。

潜意识学习的两种方法

1.浸泡式学习:尽可能让所有感官(眼、耳、鼻、舌、身)都接触到要学习的环境或内容,持久浸泡,比如要想学会英语,直接找个老外的朋友陪伴式交流;

2.体验式学习:要学什么就去实际场景,体验全部过程,比如宇航员要去太空,就需要在失重的情况下模拟练习各种行为。

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本能脑与情绪脑的规律来实现潜意识的高效学习。潜意识学习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跳过了理智脑,直接刺激情绪脑与本能脑,要知道情绪脑与本能脑是比较简单好骗的。而且在极限状态与强烈感受下,本能脑与情绪脑会被迅速激活、调用。

很多朋友觉得奇怪,为什么传销讲的内容漏洞百出,却能骗过那么多人,受骗人当中甚至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这其实就是利用了潜意识学习法,也就是典型的“浸泡式学习”。传销人员通过各种诱骗手段,把受害者拉进传销组织提前安排好的场景,一堆人配合演戏,加上各种场景和暴富神话的展示,毫无防备的受害人被设计好的剧本“浸泡式”洗脑。各种感官刺激、感受冲击和疲惫战术会让受害者跳过理智脑,最终本能脑与情绪脑直接“篡位夺权”,并在不断的心理暗示、指令输入的情况下,被顺利地策反拉下水。这个过程就好比在小孩子面前放一桌子美食,理智在的时候还能勉强控制,但如果饥饿交加、外人又不断拿美食诱惑,结果必然难以抗拒。

而且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那些靠拉人头尝到了甜头的人,很容易再次陷入一夜暴富的幻想,持续去找这种靠拉人头就能快速挣钱的机会。因为他们经历过的这些强烈的感官体验、情绪、行为方式等都跳过了理智脑直接进入了潜意识,直接编码形成信念算法存进了深层次的隐形记忆中,每当类似的情景出现就会被启动激活。因此,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的行为激进、好强且执着。

再比如很多电信诈骗案,之所以第一时间让大家关闭手机等各种沟通通道,也是采用“浸泡式”潜意识学习法的原理。这使得他说的那些不靠谱的话,跳过受骗者的理智大脑,通过恐吓、诱惑等极致的情绪刺激来操控受害者的情绪脑与本能脑,于是就能轻松地遥控受害者完成相应的行为。

另外,还有备受大家诟病的“成功学”,又喊又叫、又跳又闹的,为什么那么多大老板都跟着疯疯癫癫失去理智?这恰恰是利用了“体验式”的潜意识学习规律。要知道在这种极致的感官体验下,会直接进入潜意识。也就是说当你参与其中,相关的感受、认知、行为等,哪怕是理智脑不认同、不喜欢的理念与信念,都可能在强烈的体验刺激之下,跳过理智脑直接编码写进潜意识。而且一旦情景重现,潜意识的记忆就被快速激活启动。比如成功学固定的那首开场音乐一放,大家就开始莫名地兴奋,老师一喊“yes”,学员就开始跟着喊,如同给潜意识植入了一系列心锚按钮。

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想想看潜意识学习方法多好用?连传销组织、诈骗分子和成功学大师都热衷于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善用它来帮助我们成长和完成梦想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第七感,来识别并修复存在“bug”的信念和心锚。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安装”或“优化”大脑的“软件系统”、完成初始化(认知模式)的输入并持续更新(资讯和知识),这样我们的行动就可以又快又有效。

认知升级与外显记忆

当我们的大脑有了顶级的“操作系统”,如果没有安装常用的“软件系统”,遇到要解决的问题依然会束手无策。要想更高效、持续地解决更多复杂问题,就需要安装一个又一个对应的“认知软件”并保持更新。只有这样,当遇到各种复杂的新老问题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处乱不惊。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安装存放各种“认知软件”的外显记忆,又称为“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包含了事实记忆和情节记忆,也就是说在外显记忆中安装的核心“软件系统”分了两个区,分别来记录和处理事实类和情节类的信息与知识。有的人更容易记住事件本身,而另一些人则更容易记住事件中自己的故事。比如发生的一件事,某些人会像看电影的观众一样,关注的是这件事的时间、地点、来龙去脉;而另一些人更擅长以主角的角度记住自己从头到尾的感受和变化,而记不清事情本身的细节。也就是他们的“软件系统”版本和性能不同,有的人“事实类功能”更强劲,有的人“情节类功能”更敏锐。

外显记忆的功能特点是,通过过去的经验(感受、认知、行为结果等)对当前的认知、情绪与行动等活动,有意识地产生影响。比如写方案、想解决办法、搞科研,都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知识技能调出来,结合最新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事实记忆”分区的软件通常安装的是认知类的处理软件。就好比安装了Word软件,利用Word输入信息就能产出文档;安装了Excel软件,就能用Excel输入信息来产出表格。我们输入各种不同的“认知”,结合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资料,就能产出对应的认知结果。比如我们掌握了财务的认知,就能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出财务报表,否则做的可能就只是个数字的汇总表。同样作财务分析,做出来的是“财务报表”还是“数字汇总表”,取决于是否安装了“财务认知”这个软件系统。而且如果安装的“财务认知”软件不够专业或者没有及时升级,时间长了,它做出来的财务报表恐怕就不能满足老板或市场的要求了。

再来看“情节记忆”分区,通常安装的是感受、行为类的分析软件。比如体验过战胜挫折的喜悦并擅长跨越挫折的人,就好像安装了“抗挫”软件,能在遇到类似的挫折时积极战胜挫折,重新拥有喜悦。同样,如果“抗挫”软件不够专业或没有及时更新,就可能导致抗挫能力不足。如果没有安装“珍惜”“感恩”等认知软件,也很难具备珍惜、感恩的认知能力。“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就是典型的“珍惜”软件更新、“bug”修复的过程。

外显记忆常采用两种编码方式:生成效应和间隔效应。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特点,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虽然记住的东西刚开始很容易遗忘,但一旦记住的东西很难被遗忘。而且他还发现,对于需要大量重复的记忆行为,用适宜的时间间隔把它们分开,其效果显然优于在一段时间内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因为当多次练习被集中在一起时,我们不太可能充分注意每一个刺激。相反,对于每一个重复呈现的刺激,我们很可能会受到迷惑,认为我们已经记住这个项目了,因此在它上面分配的注意力越来越少。相对于集中练习而言,分散练习的刺激会更有效——其结果导致了更丰富的记忆表征,并增强了记忆提取的路径。因此当一个刺激在多次练习中以不同的方式被加工时,它更可能被记住。因此要想更有效地记住所学内容,可以进行分散练习和反复练习,一旦记住,就会进入稳定的外显记忆,甚至整合进潜意识。

需要了解的是人类注意力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神游模式、中央执行系统、注意力过滤器、注意力转换器。神游模式对应的其实是无意识即潜意识学习,存储在内隐记忆;而中央执行系统对应的则是有意识学习,即有意注意,存储在外显记忆。注意力转换器指挥着我们的神经与代谢资源,让我们在神游、关注任务与警惕模式中转换。

注意力系统的效率很高,我们很难察觉出正在过滤某些事情。许多时候,注意力转换机制在意识之下工作,在神游模式与中央执行模式之间转换。神游模式(潜意识学习)与中央执行系统(有意识学习)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是功能却十分不同,神游模式可以更稳定、更灵活,让我们处于放松、充满灵感的状态;中央执行系统则可以让我们更加聚焦、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认知。

另外,还有个好消息,就是中央执行系统可以将内隐记忆提取到外显记忆,进行更新、修正或者优化。因此,我们就可以完善、升级我们的信念与价值观。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记忆提取就是记忆改造。”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启动元认知——认知的认知。比如,我们对自己当下想法背后思维模式的觉察和认知。启动元认知进行识别,用第七感整合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心理表征的能力。心理表征是指与我们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当心理表征的能力足够强时,我们甚至可以提前预测做事的结果或别人的行为。这相当于将潜意识中的内隐记忆(信念与价值观)提取到外显记忆(认知)层面,结合最新的认知和知识信息进行识别、整理和再加工,这种能力就是第七感的整合能力。而且如果这个过程没有第七感来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这“兄弟俩”往往是会打架的。当外显记忆收到新的信息和认知与内隐记忆的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时,如果缺少“第七感”这个调和者,我们就会感到非常纠结和迷茫。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内功”研习的两个核心板块:操作系统(信念、价值观)和软件系统(认知、知识资讯)。除了前面教大家的“觉知之轮”可以唤醒第七感,识别并整合我们的认知与信念,结合我过往的经验,通过“内功”心法五件套可以帮我们持续、稳定地提升“内功”功力。

“内功”心法五件套

1.读万卷书:未必只是读书,是读一切可读之物。围绕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提升的能力,集中而系统地学习。如果能够系统地啃完50本左右的经典图书,对于建立认知、初始化算法会很有帮助。这相当于把自己浸泡在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的50个大脑里,吸收50个人看待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角度和方法。

2.行万里路:是指实践和参访交流,也是一样,可以围绕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去实践摸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标杆企业考察,围绕龙头进行异业学习和借鉴。“行万里路”相当于把自己放在问题的现场实战训练,按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老先生所说的“现场有神明”,可以理解为很多问题解决的办法其实就藏在问题的现场。去同行或异业考察借鉴,相对于把自己浸泡在他人解决问题的实战智慧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角度。我所认识的企业家很多都会“不务正业”地四处游学考察,每年都要去不同的企业走访、交流一次或数次,甚至还要去国外游学。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很多灵感和问题的破解办法。

3.阅人无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通过与高人交流切磋来学习是读书最高效的一种方式。智者既能从众人中更新迭代自己的认知与信息,又能在不同人的交往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自己的能力。

4.名师指路:越是智者和成功人士,背后越是有高人指点、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可能是为自己指点迷津的名师或挚友,也可以是各领域的专家和德高望重的前辈。

5.自己证悟:无论名师指的路有多对,都切忌依赖、迷信于名师的大脑。既不能一味地迷信专家或大师,也不能自恃清高、封闭孤傲。所谓正信的“正”不是“正确”,指的其实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正当中。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认知体系。认知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学习的同时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将知识消化,才能真正地为我所用。

这个内功心法五件套配合上沉浸式与体验式的潜意识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设计定制化的研习方案以助于个人提升与组织的提升。

记忆小怪的挑战:列出你想提升的领域(认知或能力),尝试用“内功”心法五件套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比如,针对“提升写作能力”,方案如下:

1.读万卷书:找到写作能力比较强、自己又比较认可的人作为对标的标杆,阅读他的著作或传记,梳理出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经典图书(如果翻阅50本以上会帮我们快速了解写作这个能力的本质规律,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选择几本深读)。

2.行万里路:结合书中的知识,边看边写作,然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复盘自己做的结果并进行优化。

3.阅人无数:接触和感受身边各行各业的人,积累生活素材和灵感。跨行交流有时能收获意外之喜。

4.名师指路:找到写作能力好的人作为标杆,和他学习并深入请教(可以是多个,但不建议同时太多,容易混乱)。

5.自己证悟:按照标杆的建议实践,并检验哪些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哪些不适合,复制适合的部分。

恭喜你顺利闯关,跑完了“大脑地图”,完成了内功的修习!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外功修习环节,需要跑完3个圈:我的“世界圈”“朋友圈”和“自我圈”,即可获得“心智罗盘”,正式开启心智升级的修习大门。 rCPQ1UL5Iv3FEHs5ZpVGO/tFQSW+n7q8n2JbrzB2RsRMVFfJ6uibMay/G4hpXq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