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骨”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理论。肾脏怎么会与骨健康有关系呢?原来,肾脏可以将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OH)2维生素D3,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我们都知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会产生维生素D(VitaminD,VitD),而这个VitD是没有活性的,需要经过肾脏加工后才能变成有活性的VitD。肾功能受损以后,VitD不能活化,活性VitD缺乏,钙吸收发生障碍,因此,人体就会出现缺钙、高磷、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老年人,没有受多大的外力就骨折了,这可能是肾衰发生在先,缺钙、骨质疏松在后而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所以,如果老年人莫名其妙地骨折,一定记得去检查一下肾功能!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疑惑肾性骨病和甲状旁腺激素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先从甲状旁腺激素的好朋友——钙说起。人体的骨骼中含有许多钙,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钙和磷之间是“亦敌亦友”。人体中的钙,99%贮存在骨骼中,其中有98%的钙与磷结合成了磷酸盐,而人体体液中含钙量只占人体钙总量的1%。不要小看体液中1%的钙,这是调节肌肉细胞兴奋性的重要元素。我们知道,当人体缺钙时就会“腰酸,背痛,腿抽筋”,这就是因为体液中钙浓度降低后导致的骨痛和肌肉抽搐。除此之外,钙还具有调节腺体分泌、激活各种酶以及补体、参与凝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所以当血中钙浓度过高或是过低时,都会给人体带来大麻烦。
正常人血浆中甲状旁腺素的浓度约为0.8μg/L,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血钙和血磷的浓度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如果将甲状旁腺摘除,可引起严重的低血钙。当血钙下降时,会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当血钙升高时,会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当血磷升高时,也会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于是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就构成了“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三角。
当肾功能受损后,它的VitD活化能力也随之受损,钙吸收减少,血液中的钙从尿中排出增加,此时,机体就会动员骨钙进入血液中,久而久之就会引起骨质疏松等,我们称之为肾性骨病。血钙减少、血磷增加又会诱发甲状旁腺功能改变,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而言之,对于甲状旁腺激素,没它不行,多了也不行,就是需要不多不少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