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思维帮助我们进入个人、客户和企业三赢的良性循环。
其中个人正是最大的受益方,有三大好处:最小风险+经济利益+个人成长,最合算不过!在内卷严重的今天,光靠拼命拼体力要死人的,掌握数据思维,给自己的选择增加胜率。
我自己创业过于鲁莽,如果再来一次,应先去行业的头部公司打工,拿运营数据、做好行业调研,再出来创业。走的弯路交的学费实在可惜,可惜这世上没后悔药。
客户三大核心诉求为中心:时间、金钱、情感,数据思维能有效指导对这三项的进行衡量、分析和决策。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公司获得了极大竞争优势,直接或间接促成了两个主要竞争对手放弃邮箱业务,分别转向了即时通讯和视频通讯服务。从公司的角度,赚钱才是硬道理!赚钱的基础是客户规模。因此,扩大客户规模和提高客单价的数据分析决策要优先做,所有人都开心。但对“降本增效”要谨慎!打破组织的利益分配现状必会受到系统反噬,如后文讲到的物流平台数字化案例。
上图:个人、客户和公司价值的三赢闭环
强烈建议:避免出现任何双输!
德川家康曾说:“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得意者十之八九。”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经济寒冬之下,公司与个人的利益常难两全。作为个人,当我们“不得意”时,能理解公司的“不得已”吗?怨念会让最差的情况出现:双输!甚至以降低服务质量来对冲收入下降。相比我们漫长人生,在公司的时间仅是片段,而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价值是伴随一生的主题,是我们职业生存根基。那为什么不把精力投注在客户身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回首这二十多年,一共三次大的“赌博”。第一次在互联网公司里用五年技术青春赌赢了职业转型升级;第二次用了十年赌输了创业;最近几年又全力投入到数字化培训与咨询行业。如果创业时能够秉承数据思维,用数据辅助决策,虽未必能避免失败,但起码能降低损失,不至丢了东山再起的本钱。
本书第一个实战案例是我的亲身经历,首次运用数据思维做职业重大决策。案例体现了最常见的商业两难选择:拓展市场还是控制成本?
二十多年前,我在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负责技术,那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邮箱服务的投入很大,怎样开源节流?当时最大的独立邮箱运营商建议:“你们不会运营邮箱,专业事应交给专业人!”我们公司老大受了刺激:“什么叫我们不会运营?为啥不是你们邮箱交给我们运营?”表面上此事是与这家独立邮箱运营商的竞合,但背后却是与我们主要对手的整体竞争,因为邮箱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获客来源。
CEO下了决心,做最后的尝试,并立下招贤榜:“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征召邮箱业务总监,目标是百日获取百万收费用户,但揭榜人需立下军令状:完成重奖,完不成撤除一切职务。”
当时我是新闻、邮箱等产品的技术负责人,近水楼台,掌握了邮箱数据(已脱敏处理,但不影响分析结果)。数据展示如下:
(1)免费邮箱用户1200万;
(2)季度活跃用户450万;
(3)每日3万新增用户;
(4)另有收费邮箱1万用户。
任何决策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承担直接后果。别人身上的小事,到了自己身上就是天大的事!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个人的重大决策。要好的同事都劝我不要接,但是最终还是跟CEO立下了军令状。签的时候真没想到,这张军令状竟改变了我一生。
现在请大家替我来做选择,根据以上数据来做决策:这份军令状,到底立还是不立?你会怎样做数据分析来支持你的决策?
我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指标。 这个项目看起来直来直去,目标是摆明了的数儿:100万收费用户,就是指标。但数字化项目要在确定问题与指标上花费很大精力,比如:什么叫收费用户?收费用户数的统计口径是什么?这里面大有玄机:还没交钱,但已预订的算不算数?幸好算数,要不然我就真有麻烦了!
第二步,建立模型。 然后,再对指标进行逻辑分解。分解方法叫杜邦分析法,后面章节会详细讲述,如下图所示。指标可以分解为新增收费用户数加留存收费用户数,按照前面给出的数据:每日3万新增用户,另有收费邮箱1万用户。则推算出需新增99万收费用户,而这99万收费用户要从日均3万的新增免费用户来进行付费转化,转化率要达到36.7%。
第三步,预测结果。 最后,判断这个转化率可能完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可参考手机游戏的免费用户付费转化率:小于10%!Mission Impossible !
上图:对收费用户数进行逻辑分解
如果按10%的付费转化率,则出现了72万的缺口,该怎样补上这个缺口?
第四步,调整策略。 再次回到案例背景条件:“免费邮箱用户1200万,季度活跃用户450万”,机会就在这里!
1200万用户包含了大量沉默用户,不能全部指望。但是每季度活跃的450万用户是靠谱的潜在客户来源,可以对这批用户做营销,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促使他们在原有免费邮箱基础上升级为收费邮箱。则升级付费转化率=72/450= 16%。
现在再评估下,100万的指标是否能完成?
活跃用户的付费转化比例达到16%,看起来有戏!
上图:对分解后的关键指标进行判断
而当年实际的营销和产品策略是:容量翻倍+每月2元+首月免费。首月免费的奥妙是让用户先把邮箱用起来,散出去,再收费的时候,用户就不容易取消了。
第五步,缓解流失。 最后,一定要想尽办法提升一个关键指标“客户留存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客户会来,自然会流失。因此,要时刻注意客户的流失率,尤其是第二个月起。光顾了搂钱的耙子,而存钱的匣子是漏的,生意必黄。当时的做法有些特别:通过把邮箱收入捐赠慈善事业,并在用户退订时做提醒,起到了较好的挽回作用。年轻的时候还没有精细数据运营的概念,只能说是误打误撞而已。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居然“万一”实现了!第一季度收费用户总数达103万。CEO就没想我们能做成,没做奖金的预算,东挪西凑,奖励我们整个团队去黄山休假,回想起来,那真是最单纯最开心的“One Moment In Time”(背景乐响起Dana Winner的《One Moment In Time》)。在数据思维的加持下,我成功完成第一次职业转型。从技术走向业务,为后来创业埋下伏笔。
人才是企业的最关键资源,那么,企业是怎样用数字化的视角来看待人才呢?作为绝大多数打工人的一员,应该学会从雇主角度来评估自身的价值。对人才价值的数字化衡量是规模化企业的无二之选,但这也正是员工们的最大焦虑所在。既然躲不开,何不主动迎上?
人才的价值并不是等着领导和客户来发现的,我们自己可以主动展现。
曾经给某国际领先电子测量设备制造商讲数据分析课,留了课后作业:同学们写自己工作相关的数据分析报告大纲。有一个同学来找我说:“曾老师,我们部门负责校准工程师软件安装更新工作,没什么可分析的,领导也从来不重视。”我问:“如果没有这个工作岗位,会造成什么结果?”他回答:“仪器测量不准。”我接着又问:“既然影响这么严重,能否让领导认识到你的岗位的价值和重要性呢?”这个同学若有所思的离开。一周以后,我收到了让我惊艳的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大纲,如下图所示:
又过了一周,这个小组的数据图表居然首先完成了,如下图所示(数据已脱敏):
这个同学借鉴RFM模型,采集了所有服务站的校准工程师软件的更新数据,制作成了数据管理看板。此次作业满分5分,我给他们小组打了4.8的高分。他给我打电话,听出来心情不错:“曾老师,我们领导看到这个报告有些发愣,说了句:没想到!”我说:“没给你满分是希望你们能更进一步:校准精度受影响的比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少?明明白白的告诉老板,你的工作值多少钱,给公司赚了多少,给公司省了多少。”时隔两年,这个同学告诉我现在的进展:新系统开发成功,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订阅和安装情况,生成分析报告,供管理人员督促用户更新。
希望他们能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数字化价值。
前几年一位老板大哥问我:“你搞的这些大数据什么的,到底能有什么看得见的好处?”当时把我问愣了,作为从业者,数据思维是我的底层逻辑之一,越是内在深信的,反而不知道怎么对外解释。
今天,我终于能回答这个问题:数据思维有什么好处?答:“没了数据思维有什么恶果?”
(1+1%)^365=3778%,每天1%的改进,持续1年,意味着37.78倍提升
(1-1%)^365=2.55%,每天1%的损失,坐视不管,意味着损失殆尽。
虽然初期见效慢,但在恐怖的复利效应下,量变演化到质变。罗振宇说的好:“普通人的个人复利会变成奇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等我准备好答案,老板大哥已经不需要说服了:“你可不可以这样做?我平台所有的车、货、司机,全部用人工智能调配……”到底谁是数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