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比较成熟的青瓷,并形成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当属五代十国时期,延续和传承了越窑技艺的上垟窑。该窑烧制出比较成功的青瓷产品。
上垟窑在继承了越窑的制瓷技艺同时,器型和制釉水平突飞猛进,成功烧制出淡清色月白瓷,并被古越国列为贡品瓷,烧制出“江南秘色”供朝廷和外贡器物使用。
秘色瓷一直是个传说,历代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直至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开启,从供奉账单里标明的“秘色瓷六件”,才尘埃落定,原来“秘色瓷”就是指宁波市慈溪市上林湖一带东汉至唐末越窑烧制的青瓷。但唐代后期开始,越窑逐渐没落,庆元县竹口镇黄坛要渐渐没落后,上垟村窑沿烧越窑器物。最早记录“处州瓷器”里的“江南秘色”,是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庄绰的《鸡肋编·卷上》:“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山中尤多古枫木,其根破之,文若花锦。人多取为几案盘器。又杂以他木,陷作禽鸟花草,色像如画。他处所未见。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钱氏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852年~ 932年)。
上垟窑,是在越窑传至黄坛窑逐步衰落后兴起的青瓷窑,在青瓷产业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并很好地发展了青瓷产业。随后北宋早期的金村、溪口、竹口等地建立与发展出来的青瓷产业,都是上垟窑的拓展与辐射。
刻有“江南秘色”的瓷碗残底。年代:五代。上垟窑址出土。
品名:覆莲盖九管瓶。年代:五代。尺寸:高32 cm,围径64 cm。产地:竹口上垟窑。
品名:瓜棱双系耳刻花梅瓶。年代:北宋。尺寸:高29 cm,直径16.7 cm。产地:竹口上垟窑。(浙江省庆元县博物馆藏)
竹口镇上垟村,现存古窑址12座,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垟村溪水流入瓯江,隔着一个小小的山岗,另一条水系经过竹口的竹溪汇入闽江。竹口溪是闽江上游两大水系的主要支流,属于闽江源头。大量青瓷从瓯江、闽江输出,并在浙江的宁波、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港口出海,运往东南沿海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最远处到达欧洲等国家,开辟了海上贸易之路,是中国瓷器海上贸易之源。
品名:月白釉执壶。年代:五代至北宋早期。尺寸:高26.6 cm,胸围58 cm。产地:竹口上垟窑。
月白釉执壶底部。
上垟窑烧制的物品,型制与工艺,师承南方秘色瓷越窑。越窑没落后,承接官方定制,为朝廷及外事提供国礼瓷器。民间遗有刻划“江南秘色”“贡”等瓷片。所烧器皿,着釉为青,器薄镜明。烧制温度明显高于越窑,玻璃化程度极高,化学性能稳定,即便是在南方酸性土壤里深埋千年,也极少见到腐蚀与风化现象。这也是与越窑的主要区别之处,极易鉴别。釉水烧制技术,出于蓝而青于蓝。
品名:月白釉执壶。年代:五代至北宋早期。尺寸:通高27 cm,胸围58 cm。产地:竹口上垟窑。
月白釉执壶底部。
品名:莲瓣罐。年代:五代。尺寸:高22 cm,胸围34 cm。产地:竹口上垟窑。
莲瓣罐底部。
月白釉,着色清雅,是上垟窑独有的釉色,相邻县市如丽水、龙泉、松溪、浦城等地考古发掘的数百座古窑址,皆无此釉色。
综上所述,上垟窑所烧制的器物,具有以下特色:
1.釉水透亮,化学性能稳定。该窑产出的高端瓷器,釉水即便在地下掩埋千年,也毫无风化、腐蚀痕迹。这是其他窑系的瓷器所做不到的。
2.胎体薄,烧制温度极高。胎体明显薄于早先期青瓷产品。
莲瓣荷花罐口沿为芒口。
品名:葵口碗。年代:五代。产地:竹口上垟窑。
葵口碗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