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手边有一封妻子寄给丈夫的信。

给孩子爸爸:

好久(不到两周)没有见面了呢。不过,看你精神似乎还好,我就放心了!你说会给我写信,我一直盼着信来呢。孩子爸爸是不是也盼着我给你写信哪?

之前我还有点期待,以为你四月份说不定就能回家。看样子是不行啦。(中略)很难熬吧?虽然难熬,但也要以早日回家为目标哟。否则会撑不下去的!五月有我们重要的纪念日,还有孩子上小学后的第一次运动会呢!

没有你,这个家果然很寂寞呢。(中略)我很想哭,但不想在孩子面前哭,所以会等到晚上。我现在的精神寄托,大概就是会面时能看到你十五分钟,和你说说话吧。尽管我知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中略)这样的我,你还愿意继续等吗?还是说,这样的我,你宁可不要也罢?

我试探着问了问孩子们的意思……他们都说:“我最喜欢爸爸了,所以会等爸爸和妈妈的!”孩子们比我还懂事呢。(中略)真希望一家人早点过上幸福的生活呀……虽然(孩子)爸爸老把那些话挂在嘴边,可是现在的我和孩子们都是因为(孩子)爸爸的努力,才成了一家人嘛!如果你不在了,我们都不会幸福的呀!(后略)

这对夫妻和六个孩子及宠物一起,居住在东京都内一间两室一厅的公寓里。然而,丈夫因一些事情不得不离开家一段时间。信中提到的五月份的“重要的纪念日”大概是夫妻二人相识的日子,“运动会”指的是当时刚上小学的长女所在的学校办的活动。

读到这样一封信,想必多数读者都感受到了这个家中的温暖爱意,有一股温情将这家人牢牢地系在一起。

丈夫回家后,也确实遵照信中的约定,和全家人一起参加了女儿的运动会,还用数码摄像机拍下女儿在比赛中大显身手的模样。我看了那段视频,画面中的女儿铆足力气在操场上赛跑,父母开心地为她加油鼓劲。

然而,在写下这封信大约两年后,这对夫妻被警方逮捕。理由是他们存在虐待亲生子女、杀人、抛尸等犯罪嫌疑。

几乎是刚刚结束通信,这对夫妻便将三岁的次子关进养兔子用的笼子长达三个月,致使其死亡,随后抛弃了他的尸体。他们还用宠物狗的牵引绳拴住次女,剥夺她的自由并对她拳打脚踢。在医院的救助下,孩子身上的伤两周后才痊愈。他们几乎不给这两个可怜的孩子食物,孩子被监禁在房间里,无法出门。

媒体异口同声称这对夫妇为“恶魔”,将其行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在报道背后,这一家人的生活确实曾像信里写的那样,从夫妻和亲子的对话中足以感到他们对彼此的疼爱。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报告,二〇一三年因虐待死亡的儿童为六十九人(其中三十六人是虐待致死的,三十三人是被父母拉着寻死的)。往前一年是九十人,再往前一年是九十九人。

但这只是根据警方证实的虐待致死案件统计出的数据,日本小儿科学会的“儿童死亡登记、查证委员会”认为,真实数据应为报告数据的三倍到五倍,即将近三百五十人。

这些孩子被送到医院时,大部分的送医理由是“遭遇了事故”。即使死者身上多多少少存在可疑的外伤,医生也不便开口询问悲恸欲绝的父母是否虐待过他们的孩子。这样做可能招致父母的怨恨,若判断失误,则等同于在父母的伤口上撒盐。出于这些原因,若不是有十足的把握,医生便不会向警方通报,而是直接按照“事故致死”“病死”等死因来处理。我就曾听一位儿科医生讲述过类似的经历。

本书中介绍的三起案件被警方察觉时,均已发生超过一年,会呈现这样的规律,也许和上述情况不无关系。“下田市婴儿连环杀害案”“足立区兔笼监禁虐待致死案”都是如此,“厚木市幼童饿死白骨化案”更是在黑暗中隐藏了七年有余才公之于世。

媒体报道这类案件时,无一不是大肆披露父母用残忍方式杀害孩子的事实。它们将加害者比喻为没有人性的恶魔,世人也照搬媒体的宣传,谴责这些父母。

但若直接和加害者,也就是孩子的父母交流,他们的话里却流露着对孩子坚定不移的爱。孩子是我的宝贝,我是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的,我们一家人过得很幸福——如此这般。

请再读一次本书开头的那封信。有谁能断言那是加害者的谎言呢?他们毕竟是曾为孩子着想过的。

我采访过的许多虐待儿童的父母都是这样。至少没有人对我说过,自己是恨孩子恨得不得了,所以把孩子杀了的。

那么,这些父母为何爱着孩子,又对其施暴或忽视 (育儿放弃)呢?这些孩子为何被夺去了性命呢?我认为,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无论在法庭上,还是在与我的交流中,书中提到的三起案件的父母,都曾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是爱孩子的,却杀了他。”

只是,他们的前半句话要做一点补充:“我已经尽我所能去爱孩子了。” ilQYQrzsY9/yXIOt1Y9+VUr0RqrHZXLbXj3UyWIPEikGnQjZS91/GNgE0wlE0h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