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本章首先介绍Web3的起源与演化历程,然后介绍其定义、流派,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互联网经过3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Web1到Web2的重大变革。Web1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消息;而Web2诞生于2004年前后,更注重用户的交互。简单来说,Web1到Web2的转变,是从“只读”模式向“读写”并存模式的转变 1 。Web3注重的则是“读–写–拥有”,“用户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是Web3最大的特征之一。Web2时代,用户参与内容建设,但是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却被互联网巨头占有,用户几乎没有得到自己的数据带来的收益。Web3更强调帮助用户/参与者将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帮内容贡献者更公平地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在Web2时代,互联网巨头带来垄断的问题。Web1和Web2本质都属于中心化网络,各大互联网厂商的服务器占据着网络中心位置。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中心化网络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举例如下。

  • 2017年亚马逊AWS的网络故障导致了美国数百家网站服务瘫痪。
  • 中心化中介平台的存在带来了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平台获得了比用户更多的收益。
  • 互联网巨头通过用户数据创造天量价值,但用户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收益。
  • 不透明的互联网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因此,Web3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与了解。Web3最早在2006年被杰弗里·泽尔德曼(Jeffrey Zeldman)提出,而与区块链相关的Web3概念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于2014年提出。区块链由于具备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链上数据可信等属性,逐渐成为构建Web3的天然基础设施 2

Web3在字面上被翻译为“第三代互联网”,目前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可以将它描述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的合集。在这个合集中,有新的技术与范式,还有新的组织形式及对应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Web3这个名词最早是由HTTP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提出的,它指的是一个集成的通信框架,互联网数据可以跨越各个应用和系统,实现机器的可读 3

蒂姆·伯纳斯–李是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万维网之父”,2016年获得了图灵奖。我们从他所定义的Web3概念可以看出,这个概念是相当有历史感的。因为在他当年的定义中仅仅出现了“通信框架”,以及跨越各个应用与系统实现机器的可读。

其实,我们今天所讨论的Web3概念已经跟他当初提出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所说的Web3是指什么呢?它其实是指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波卡的创建者加文·伍德在一篇名为“Dapp:Web3是什么?” 4 的博文中重新定义了蒂姆·伯纳斯–李提出的这个词。加文·伍德所定义的Web3是指一种区块链技术,它可以基于无须信任的交互系统,在各方之间实现创新的交互模式。这里所说的“无需信任的交互系统”,其实就是指区块链技术支撑之上的一种系统。

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Web3的其他观点。一名投资人认为,Web3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许多人认为它代表了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目前的Web3行业很像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这是因为目前Web3行业逐渐出现了一些初步产品,比如被视为去中心化的“支付宝”MetaMask,就是以小狐狸为Logo的一个去中心化的钱包工具;被视为去中心化QQ音乐的Audius;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等等。这些去中心化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千百万的用户,这些应用背后的公司也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司。

接下来,我们再梳理一下从Web1到Web3的演化路径。最早Web1起源于1990年前后。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是用桌面浏览器才能访问的门户网站,比如说维基百科。而当时国内比较流行的门户网站主要有雅虎、新浪等。这些Web1时代的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读”或者叫“只读”。因为用户只能被动地从这些网站上获取信息,网站并没有提供给用户与之交互的入口。

在Web2时代,网站与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可读”模式变为了“可读加可写”模式。比如以博客、推特、微信、抖音这些为代表的新一代应用,它们的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生产,然后这些平台还提供多种多样的用户与平台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的方式与手段。所以,Web2的最大的特点是“可读加可写”。

到了Web3,在“可读加可写”模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性,就是“拥有”。这个“拥有”是指用户产生的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所主宰,就是说用户对自己的数据拥有主权,而不像Web2.0,用户生产的数据的所有权被平台控制。由此可见,从Web1到Web3,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因此,前后端生态方面蕴含着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可能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Web1与Web2被视为信息互联网,而Web3则可以被看作一个价值互联网。Web1与Web2本质是在传递信息,侧重数据或者信息的消费,而Web3则是在传递价值以及创造财富。这里的“创造财富”是指用户自己的数据可以创造收益。但是,问题是这些财富是否能回到用户自己手中。这个问题也给Web3的开发者与创业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他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用户自己创造的价值能够被保护,能够被最终传递到用户手中。因此,一些热切拥抱Web3的开发者认为,当前所有的Web2的应用都值得在Web3的背景下重新做一遍,从而升级为对应的去中心化应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

Web3的流派是指把对Web3感兴趣的爱好者或者从业者分为一些类别。这里我们把他们大概分为5组,或者叫5个圈子,分别是“数据所有权派”“币圈 & 链圈派”“极客技术派”,还有“概念炒作派”,最后是“政商界的Web3人士”。接下来我们逐个展开解释一下。

第一个流派是数据所有权派。这一派秉承打破数据垄断与数据独裁的理念,保护Web3应用生态中用户的权益。

第二个流派是币圈 & 链圈派。他们更多的时候所关注的是价值网络,即依靠各种“数字货币”进行投资与投机的金融市场。

第三个流派是极客技术派,一部分Web3的技术爱好者(即极客)想要建立一些去中心化的社区,比如去中心化的知乎。用户在这些去中心化的社区可以发布一些创作者权益能被保护的文章。其他形式的社区还包括去中心化的信息网络,可支持发布一些影视作品或新闻,其作者或编剧的权益会受到保护。

第四个流派是概念炒作派。他们主要的诉求就是炒作各种与Web3相关的新概念,然后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比如炒作跟元宇宙相关的一些概念。但是,他们炒作的题材大多时候跟Web3没有太大的联系。

第五个流派是政商界的Web3人士。这一部分人可能是出于工作需要,积极地了解与学习Web3业界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前景,然后积极地与前面提到的几个流派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现象当然是好事,至少政商界人士看到了Web3时代的巨轮正在滚滚向前。政商界人士所期待的Web3业态如果发展到极客技术派所期望的程度,国内Web3的生态便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不管你是否喜欢,该向前的不会后退”。Web3各派人士正在悄然展开密切交流与合作。国内的Web3生态迟早有一天也会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本小节介绍Web3的开发技术栈,以及对比一下其与传统“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技术栈的区别。

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这种形式的技术栈,前端是客户端的浏览器或者App,它们使用HTML或者CCS或者JavaScript来实现前端的呈现形式。后端就是服务器。那么,Web3形式的App或者Dapp的开发技术栈长什么样呢?

其实,如图1-1所示,Web3的开发技术栈的前端跟传统的Web2的“客户端–服务器”形式的开发技术栈的前端是一样的,只是后端从传统的数据库变成了区块链。中间还会有一个Web3的供应商,提供与Web3相关的一些功能,比如说Web3的钱包与身份管理工具。这个钱包的一个例子就是以小狐狸为logo的MetaMask 5

图1-1 Web2与Web3开发技术栈对比

我们进一步分析Web3形式的开发技术栈。首先是前端,开发者可以开发手机端使用的Dapp,或者开发可以与钱包进行交互的前端呈现的页面。后端如果需要与大量链下数据进行交互,这些数据就可以存储在IPFS(一种安全的分布式存储产品) 6

如果某些Web3的Dapp业务比较复杂,可能就要借助智能合约来实现。此时需要把相关的智能合约部署在某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上,比如部署在国内常见的联盟区块链上。这些合约同时又要与中间的Web3的身份管理工具进行业务交互。

总之,如图1-1所示,上端是用户使用的前端,下端是后端区块链,中间是Web3形式的钱包管理工具或者身份管理工具。有些复杂的场景或应用可能会与多个智能合约产生交互。 GDOOiTUn+QySRMjEhwj//UwK5Oys4FB0ej/E3k477Kus2BoFzwmQ0Lr1PUJV4r9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