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突破湘江,毛泽东就对身边的警卫员们强调:“我们要进入苗族地区了。苗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同汉族不同,大家要更好地遵守群众纪律。”

一天傍晚,警卫员煮了一锅地瓜,大家围在一起吃了起来。毛泽东伸手拿起一个地瓜,放在嘴边吹了两下,一边大口大口地吃,一边说:“嗯,好吃!好吃!”警卫员们在一旁看着、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天连续行军、作战,毛主席日夜操劳,太辛苦了,加上他身体一直不太好,本应弄点儿有营养的东西给他补补身体,可是,这一带的老百姓十分穷苦,除了地瓜之外,其他东西很不好找;况且,毛主席还三令五申地要求大家注意群众纪律,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坚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眼看毛主席日渐消瘦,该怎么办呢?

大家正在犯难,忽听毛泽东说:“同志们,咱们要继续前进,明天就要进入苗族地区了。”他边说边又拿起一个地瓜。

听说就要到苗族地区了,警卫员们都觉得很新鲜。他们只知道苗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大家心中有无数种想象。警卫员陈昌奉一直在想象苗族地区会有什么特产、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想给毛泽东改善一下伙食。

陈昌奉刚动了这个念头,耳边又响起了毛泽东的声音:“广大苗族兄弟跟汉族老百姓一样,也是常常受白军的骚扰和压迫,吃尽了苦头。咱们红军可要注意影响呀!”说着,毛泽东又咬了一大口地瓜,三下两下地咽下后,挺了挺身子,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到了苗族地区,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一不许到处乱跑,二不许拿群众的东西!”他环顾四周,严肃地问,“大家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有的警卫员虽然嘴上答应,但心里嘀咕开了:这不是到了“禁区”了吗?那到了宿营地,想借东西怎么办呢?

这时,陈昌奉先开了口:“主席,我们宿营,下(卸)门板可以吗?”

“不行!”毛泽东斩钉截铁地答,口气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那您睡觉,拿什么搭铺呢?”陈昌奉又问。

毛泽东一听,笑了:“睡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睡人家的门板!”毛泽东虽然有了笑容,但语气仍不容商量。

毛泽东见大家对此并没有完全想通,于是在队伍出发前,再次叮咛身边的几个警卫员:“记住,一定不要动老百姓的东西!”

夜行军又开始了。12月的夜晚是寒冷的,即使吹来的是轻微的风,但对这些衣着单薄的红军官兵来说也是难耐的,更何况广西12月的风可以让人觉得钻骨透心。一夜的行军,几乎全是围着山腰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爬上滑下,稍不注意就有掉到山底的危险,有时爬到山顶,猛一抬头,感觉就像顶着天一样。

每到一个山头,毛泽东总是停下来前后张望,问警卫员们有没有掉队的,直到把人数都查清了,才带领大家继续前进。

天刚蒙蒙亮时,部队来到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处。大家隐隐约约地看到前面有几幢形状奇特的木头房子。这些自小在赣南、闽西出生长大的红军官兵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房子——说平房,不是平房,说楼房,不是楼房,倒像是吊在半空中编织得很好的竹筐。大家都很好奇,指手画脚地纷纷议论着、猜测着。这时,毛泽东走过来,告诉他们,这就是苗族兄弟居住的地方。

天渐渐亮了,红军有秩序地开进了一个小山村,准备在这里宿营,稍事休息。毛泽东住的房子的窗户旁有一个不小的池塘,警卫员们跑过去一看,不禁乐了,只见池水清澈,里面还有许多大头鲤鱼在悠闲地游来游去。这时,警卫员吴吉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咱们要不搞几条鱼给主席吃吧!”说完,他转过脸看看其他人。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情,但兴奋转瞬即逝,因为他们虽然知道毛泽东爱吃鱼,但更知道毛泽东前一天的叮咛。

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心事重重,吴吉清进一步说:“这鱼塘兴许是土豪的吧!”他的意思很明显:要是土豪的,吃几条鱼也没什么。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只是猜测,但他的这句话说得每个人都蠢蠢欲动。

吴吉清像是怕池塘里的鱼马上就要跑掉一样,又对医务人员钟福昌说:“你这卫生员只管吃药、打针吗?我说吃得好好的,比什么药、什么针对身体都好!”

钟福昌明白吴吉清的心理,笑了笑,没有吭声。

吴吉清看他鼓动的效果不大,便蹲在池塘边催促陈昌奉:“你去问问看嘛。我也没说马上就捞上来吃。”他这样一说,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陈昌奉身上。

陈昌奉想了想,说:“这样吧,大家先别急,我先去摸摸主席的心思再说。万一他不同意,咱们把鱼给他送去,不仅会挨一顿批评,而且主席肯定不吃。”说完,他便去找毛泽东打探结果了。

毛泽东还在工作。陈昌奉提着一壶水进屋,慢悠悠地把水壶放在一张竹桌上,踌躇了好一阵儿,终于开了口:“主席,您饿了吧?”

“有吃的吗?”毛泽东确实饿了,不知道这是在试探他,便接上了话。

“有啊!”陈昌奉克制着兴奋的心情,故意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一边倒水,一边说,“有鱼哩,很大的鱼!”

“哪里来的鱼?”毛泽东马上问。

“就那儿呗。”陈昌奉指了指窗外,“外面的池塘里。”

毛泽东走到窗前看了看,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回过头来盯着陈昌奉,严厉地说:“我昨天刚跟你们说的话,难道这么快就忘了吗?!”

“咱们花钱买还不行吗?”陈昌奉不敢直视毛泽东,耷拉着脑袋,小声地嘟囔。

“花钱也不行!”毛泽东口气十分坚决。

“少买几条总行吧?”陈昌奉仍然不死心。

毛泽东知道这是战士们为了他的身体着想。他看出陈昌奉还是没有完全想通,便和蔼地招呼陈昌奉坐下,耐心地讲了一番我们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讲了严格执行纪律、不能乱动群众财物的重要性。最后,陈昌奉终于想通了,认识到了自己想法的错误。

让毛泽东吃鱼的希望没有了,陈昌奉便往外走,刚走到门口,毛泽东叫住了他,给他提了要求,让他不仅要严格遵守红军的纪律,而且要向大家做宣传:自己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动老百姓的东西。

就这样,毛泽东每顿饭仍然和战士们一起吃煮地瓜,而池塘里的鱼依旧悠闲地在水里吐着泡泡——它们哪里知道,是毛泽东救了它们的“命”。

长征途中的条件和环境是异常艰苦的,在有的地方,不但吃不到粮食,就连喝的水都没有;有时几天不能洗脸,洗头就更谈不上了,人人身上、头上都生了虱子。毛泽东也不例外。每当红军宿营的时候,抓虱子成了一种特有的现象。由于缺水和长虱子的原因,红军无论男女,大都把头发剪短了,唯独毛泽东没有剃头,头发越留越长,几乎成了披肩发,管生活的刘英多次催促毛泽东理发,可他总是说没有时间。是啊,毛泽东总是没日没夜地为红军的生存操劳着。

红军强渡金沙江后,1935年5月12日,毛泽东提出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即向北穿过彝族聚居地,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这个彝族聚居地处于大小凉山地区,是从冕宁到大渡河的必经之路,沿途山峰高耸入云,道路蜿蜒,四处都是悬崖峭壁。部队就在这样的山间小道前进。

出发前,毛泽东就做出指示,派先遣队就彝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并对全体红军官兵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当时,这里还处在奴隶社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施“以夷制夷”的反动政策,致使这里的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械斗、相互残杀。彝族民众在沉重的压迫下,生活十分艰苦,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并片面地认为这是汉人所为。

红军刚刚进入彝族聚居地,就听到一声尖亮的呼哨,顿时,彝族群众沿路旁的山石攀援而上。不久,山上山下,成队的彝族群众挥舞着土枪和长矛,向红军扔石头,大声呼喊:“呜嗬!呜嗬!……”阻止红军前进。

为避免和彝族群众发生冲突,部队接到命令,原地休息。

毛泽东坚定沉着地告诫官兵,一定要尊重彝族同胞,不能放枪,只要全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就一定能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毛泽东派刘伯承带领先遣队和通司(即翻译)进入彝族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力争用政策的感召力来与彝族人民修好。

经过反复的宣传,彝族群众渐渐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又目睹了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慢慢地消除了对红军的敌意。

人烟稀少的凉山地区,天气变化很快,中午还非常热,到了晚上,阵阵凉风又让人禁不住打寒战。

毛泽东与战士们一起在寒冷的树林里宿营。警卫员劝毛泽东到彝族群众的寨子里休息,毛泽东不同意,并和蔼地对大家解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红军刚到这里,语言不通,对这里的风俗习惯也不太了解,所以尽量不要打搅彝族同胞。

一个警卫员说:“主席,既然不住寨子,我待会儿去那里借口锅来烧饭,再借块门板来给您睡吧。”

“那也不行!”毛泽东坚决地说,“我们应该帮助彝族同胞,而不应该给他们添任何麻烦。我们要严格遵守纪律!”

警卫员只好拿来脸盆架在火上做晚饭。饭后,警卫员点亮了马灯,在大树下面支起文件箱当桌子,搬来石头作凳子。毛泽东取出材料和地图,在微弱的灯光下,坐在石头上聚精会神地开始办公。

长征时期,行军特别劳累。为照顾毛泽东的身体,警卫员们轮流值班,以打水、添灯油为借口,一有机会就劝他早点儿休息,可是,他每次都坚持把材料看完。

一个夜晚,冷风袭人,四周静悄悄的,在黑漆漆的夜幕衬托下,几处零星的火光显得格外明亮。过了很长时间,当天的值班员戴田福因为疲劳,倚在树旁睡着了,忘记了交换班。毛泽东见戴田福睡着了,就把身上的大衣脱下来披在他的身上,继续工作。

第二天一早,大家醒来时,发现戴田福披着毛泽东的大衣在睡觉,一个个目瞪口呆,都为没有照顾好毛泽东而自责……

6月下旬,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开懋功(今小金)的两河口,向北进军,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后,于7月1日到达卓克基。7月3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通过《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部队稍事休整后,就向毛儿盖进发。从懋功到毛儿盖约有几百里,是雪山区域,也是红军于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极其困难的一段路程。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掠夺和欺骗下,这里的藏族同胞都躲藏起来了,部队所到之处,找不到一个人。连日来,红军在人烟稀少的藏族地区行军,先是断了食盐,接着,粮食也快吃光了。毛泽东和官兵们一样,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青稞、苞谷。自从过了大渡河,毛泽东就没有吃过一点儿油腥的东西。随着条件的不断恶化,官兵们有时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这一顿只能吃半饱,还要节约,把两天的粮食分作三天吃。后来就更困难了,每人每顿只有一小把青稞面,掺和一点儿野菜熬汤喝。对此,毛泽东非常着急,一边号召大家振作精神、克服困难,一边想尽各种办法找粮食。

一天,警卫员吴吉清给毛泽东端饭时,看到碗里稀稀的野菜汤,心里很不好受。毛泽东见他难过的样子,笑着说:“你没听说远古的时候,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也得吃点儿苦。吃苦是光荣的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毛泽东又说,“环境越是艰苦,我们越是要严守纪律。艰苦对我们并不是坏事,它能把我们每一个战士锻炼成钢铁英雄。”

尽管警卫员们都明白毛泽东讲的道理,可是,为了党和穷苦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有责任照顾好毛泽东的身体!看着毛泽东日渐消瘦,眼窝深陷,他们整天挖空心思地找一点儿好吃的东西,给毛泽东填饱肚子,补一补身子。

这天,部队到达了梭磨。毛泽东和警卫班的几个战士被安排住在一座很大的喇嘛庙里。大家住下后,寻思兴许能在庙里找到一点儿可吃的东西,于是便分头去找,可是,这座庙虽然很大,找了半天,一口吃的东西也没找到。

正当大家灰心失望的时候,警卫员王七九从一间平房里跑了出来,边跑边兴高采烈地喊:“伙计们,找到好吃的了,可以给主席改善伙食了!”

每个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住了——只见他从背后拿出来一副腊羊架子,并高高地举起。原来,他在一间喇嘛逃走时弄得乱七八糟的平房里找到了这副腊羊架子。大家马上围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如何吃,不料一高兴,说话声音大了,惊动了毛泽东。

毛泽东走过来,问:“你们在争论什么,这样热闹啊?”

王七九就把找到腊羊架子的事说了一遍。

“原来是你违犯了群众纪律!在什么地方拿的,还送到什么地方去!”毛泽东听后严肃地说。大家的心马上沉了下来,刚才的高兴劲儿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都知道毛泽东是肯定不吃这副腊羊架子的了。

王七九红着脸,承认了错误,答应了一声:“是!”就拿着腊羊架子跑出了房门。

毛泽东看了看大家,口气缓和了一些,说:“我说过多少遍了,要你们严守群众纪律。我知道,你们是想给我搞点儿好菜吃,可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万不可以这样做,特别是群众不在家的时候。虽然现在条件非常艰苦,但即使再艰苦,环境再恶劣,我们也不能违反群众纪律!”毛泽东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耐心地对战士们说,“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已经派出部队和政治工作人员去寻找群众了,群众很快就会回来。他们一回来,我们的困难就会减少了。”

正说着,王七九送完腊羊架子回来了。毛泽东温和地对他说:“王七九同志,以后再不要这样做,好吗?”

王七九使劲地点了点头,含着热泪说:“我听主席的话!”

毛泽东离开后,大家都觉得不应该瞒着主席乱找东西,决心牢记主席的教导,以后严格遵守革命纪律。 Zq4LzXz49NtnWxFBCU+gmsrgyw3A3uJYnaH9g/A14+HQzqvqF3ak70kxr3gnbM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