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偿还欠群众的“债”

1929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红四军主力在瑞金北部距县城约60里的大柏地伏击了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两个团。经过一天多的激战,红四军俘敌正副团长以下800余人,缴获步枪800余支、重机枪6挺,取得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一次大胜仗。

打击凶狠的敌人,对于英勇的红军不成问题,但战斗结束后,部队就地宿营时,吃饭成了大问题。这里的老百姓对红军还不了解,在开战前就都跑光了。红军虽然打了大胜仗,却还要饿肚子,3600多名官兵陷入了有钱买不到粮食的困境。各级指战员没有一个不着急的,司务长更是急得团团转!

军长朱德和党代表毛泽东也为此在指挥所里焦虑不安,踱来踱去。这时,一位在前委工作的干部走进指挥所,请示:“首长,部队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毛泽东反问道:“你说怎么办?饭总是要吃的啰!”

这位干部说:“现在只能先吃房东的粮、菜,给房东留下借条,等以后归还。”

毛泽东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立即通知各部队照此办理,先吃房东的粮、油、菜,留借条,出布告,以后赔偿。”

这时,朱德接过话:“这是逼上梁山,没得别的办法了!”

命令一传达,司务长脸上的愁容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兴高采烈地赶紧照办了。这样,红军吃了大柏地群众一天的粮、油、菜,欠下了一笔“债”。

第二天,红军离开了大柏地。这里的群众议论纷纷,多数群众认为,红军和国民党军队不同,不抢东西,不翻箱倒柜,吃了饭菜还留借条,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有少数人也趁机讲红军的坏话,说什么:“红军、国民党军一个样,吃粮、吃菜都不付钱,留张纸条顶啥用!”有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说得更损:“眼下只是‘共点儿小产’,将来还要‘共大产’哪!”有个雇农家里的一担准备度春荒的粮食让红军吃了,虽然生活上有些紧张,可他还是通情达理地说:“红军只要有一点儿办法(弄到粮食),我看绝不会立据欠债!留着吧,说不定哪天就来还款哩!”不过,大多数群众对红军还款不抱太大希望,只是觉得先留着借条也无妨。

毛泽东十分重视红军留在大柏地群众手中的欠条,一直在想办法早日偿还欠群众的“债”。事隔50多天,当红军从闽西向赣南转移时,毛泽东、朱德决定第二次进军大柏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偿还上次欠当地群众的粮、油、菜钱。

1933年,毛泽东重到大柏地时,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行军路上,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如何取信于民的问题,回想起自己在中学时写过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作文从立法的角度和法与民的关系上,论述了要取信于民,必须使立法本身要有利于民,国家与人民要有良好的联系才行。他很赞赏商鞅当众以“徙木即赐金”的办法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实行变法打开了局面,进而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认为,古人商鞅尚且能以“徙木立信”,我们为全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共产党人更应该处处为群众着想、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我们制定的《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就是红军的法规,红军要取信于民,实行这个法规就更为重要。他狠下决心,无论如何要把赔偿群众的事办好。

毛泽东把这件事当作军民关系的大事来抓,交代军需处的干部:“我们上次在这里打仗,借了老百姓很多吃的、用的东西,这次一定要赔偿,只许多给,不许少付。”部队一进村,军需处干部就带一部分战士手持小红旗,分头走街串巷地向群众做宣传:“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和吃了你们的东西,这次补偿你们的损失。”

下午,在大柏地村坪上,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他号召广大劳苦群众要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讲完话,军需处的干部负责具体办理赔偿群众损失的事。办法是由群众自报,报多少,给多少,只多不少。有位雇农拿着借条自报了一担粮食,红军给了他5块光洋,他连连说:“给多了,给多了!”红军干部说:“不多,你就拿着吧!”那个二流子跟在这位雇农后面,想趁机浑水摸鱼,多捞一把,自报了两担粮食,想领10块光洋。那位雇农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质问他:“你有借条吗?”二流子说:“丢了。”雇农又问:“你家什么时候有两担粮食?”二流子还是厚着脸皮说:“总得给我一点儿啊!”最后,红军还是给了他两块光洋。这一次,红军一共发出3500块光洋,相当于红军平时10天的伙食费!

红军到大柏地偿还群众的损失,本来就大大出乎群众的意料,而且还得这么快,更是群众不敢想象的。大柏地群众领到这么多银元,全村都欢腾起来。一段时间里,这件事成了他们街头饭后议论的中心话题。群众都竖起大拇指,说:红军说话算数,钉是钉,铆是铆,我们信得过。有点儿文化的群众还说:自古以来,军吃民粮不给钱,不抢你的东西就算好的。如今,红军不抢、不拿,吃了民粮还给银元,这真是奇事啊!那位雇农说:“一担粮食至多值4块光洋,可红军给了我5块。红军真是咱穷人的队伍……”

大柏地是个圩场,方圆几十里的农民、商人都来此赶圩,于是,红军发光洋付粮款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 ipo4rofdUSLDZ3MmdS/mwrZQ9ko6nSh5ZVnon5auz7JDJZFkUQs8yBpmyE+YJb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