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康元年(220),曹操病死后,其子曹丕在洛阳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三国间的征战不断,而后是魏灭蜀汉,魏国大将司马炎又夺魏建晋,到西晋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天下归于统一。后世一般将220年到280年这段历史称为三国时期。但史家一般又将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的初平元年(190)定为三国时期的上限,尤其是三国奠基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氏父子及其文臣武将,大多活跃于东汉献帝时期,所以本书亦以初平元年为三国上限。
东汉王朝的后期,宦官外戚专政,政治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灵帝时,皇帝公开出面卖官,二千石官二千万,四百石官四百万。那些人用钱买来官后,再穷凶极恶地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起而造反。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多年中,有史书记载的农民暴动就有八十多次,人数从数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严可均曰:‘疑当作民不’)必可轻!”可见,百姓已经达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终于爆发了有几十万人参加的黄巾起义。他们以道教的一支——太平道为组织纽带,把道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领,以“黄天泰平”为口号,公然要推翻“苍天”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的统治者预感到灭顶之灾的到来,匆忙集结力量来对付黄巾军。东汉外戚何进受命为大将军,将兵屯驻在首都洛阳都亭,部署守备;并在洛阳四周设立八个关戍,派兵防守,确保洛阳安全。为了挽救危局,东汉王朝宣布赦免党人,解除党锢,还要求各地的豪族武装起来,与官兵合力阻截农民军。同时,调发天下精兵围剿黄巾军,派出卢植、皇甫嵩、朱儁这样一些强将实施镇压。因为卢植战绩不大,后来又改派董卓出战。这些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和地方武装,为了共同利益,可以对黄巾军拼死一战,而一旦起义军被镇压下去,这些人往往又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
绿釉陶楼(东汉,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出土)。此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边有骑士巡逻,正是当时豪强武装的反映。
很快,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也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黄巾大起义以后,东汉政府想组织一支新军,来加强保卫首都的力量。这本身涉及了权力分配问题。中平五年(188),在西园成立了统帅部,即所谓的“西园八校尉”。被灵帝倚重的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也就是全国的最高统帅,连大将军何进也成了他的部属,要受他指挥。“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为中军校尉,也就是蹇硕的助手、副统帅。这样的安排,本身就隐藏着政治上的危机。
想不到组建“西园八校尉”的第二年,灵帝病死了,各种势力之间的暗斗一下子变成了明争。何进是何太后的兄长,新立的少帝的舅父,这样何进就堂而皇之地实现了秉政。袁绍对何进说,你要当政,就应该杀死宦官蹇硕。何进觉得此言甚是,就与袁绍联手把蹇硕一家大小都杀了,袁绍也顺势取得了“西园八校尉”的指挥权。后来,何进和袁绍又商议想杀尽宦官,可这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因为她本身就是靠宦官支持起家的,所以她不愿那样做。何进就想以中央名义调西北军董卓入京,借他的手杀灭宦官。不料走漏了风声,宦官的一位首领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何进,并劫持少帝出走。袁绍在这种形势下大开杀戒,一下杀了两千多个宦官,差不多将宦官斩尽杀绝了。就在这时,董卓也率西北军赶到了洛阳城。
陶部曲俑(四川崖墓出土)。部曲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和将领的私家武装。
邀董卓入京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失策。过去一些史家常把董卓入京后的杀戮归咎于他所带领的这支队伍中的胡族和羌族雇佣兵。这样说是不公允的,也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其实,董卓本人是一个十分残忍的军事首领。他领兵进入洛阳后,逼迫何太后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之后又毒杀了何太后与少帝。董卓还多次纵容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后汉书·董卓列传》),这些都是由董卓的残忍本性决定的,可以说与少数民族的雇佣军没有多大关系。
董卓杀何太后和少帝之后,直接将矛头指向袁绍等反对派。袁绍觉得一时斗不过他,又怕为董卓所害,就逃离了洛阳,奔走河北,组建关东联军(潼关以东诸州的联军),声讨董卓。董卓见袁绍与他作对,便杀尽袁氏在京师的亲属。董卓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众怒,不少地方兴兵讨伐董卓。
汉献帝禅陵
董卓在洛阳站不住脚,就挟持汉献帝退到长安。到了长安以后,董卓又大开杀戒,弄得人人自危。经何进、袁绍、董卓这样几度折腾,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全国已经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两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孙权之兄)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张鲁占据汉中。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袁绍和曹操了。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是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的奠基者,也为日后西晋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曹操,我们得多花点笔墨。
曹操是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操是曹嵩的长子。
曹操像
曹操在青少年时代就显示了非凡的才华。“少机警,有权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尤其喜欢抄集诸家的兵法,还自注《孙子兵法》呢!他虽然人生得矮小,可是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英气,又练得一身好武艺,让人不敢小视。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拜访当时的名士许劭(字子将),请求他评点自己:“许先生,你认为我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方注视着他,不肯马上作答。曹操一再追问,对方才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这话,曹操并不生气,反而仰天大笑。许子将这话传开去,曹操也就小有名气了。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从汉朝开始,就实施所谓的“以孝治天下”,中央命地方推举既孝顺又廉洁的人作为“孝廉”,供选用。曹操被选为孝廉以后,就进入了洛阳的卫兵部队,不久就升任洛阳城北区的治安长官。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是皇亲国戚聚居的地方,最难治理。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当时皇帝的宠臣、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一点也不留情面,予以处死。这样一来,京城的社会秩序好了许多,曹操的名声也更大了。
曹操书法“衮雪”拓片。传汉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有感而发,便挥笔题写“衮雪”两字。末尾“魏王”二字,据学者考证是清代嘉庆至同治间好事者刻之。
中平六年(189),董卓入京,专擅朝政,曹操不愿与他合作,逃出京师。曹操“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这就是所谓的“陈留起兵”。后又“设奇伏”收编了三十余万黄巾军,选其精锐,组成一支以“青州兵”命名的部队。
董卓被诛灭后,汉献帝回到了洛阳。这时的洛阳城已是一片废墟。百官随献帝回京,可是连居住的地方也没有了,只能委身于草丛和断垣残壁间了。粮食也成了问题,“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后汉书·献帝纪》)曹操得到这些消息后,想起了谋士毛玠说过的一段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三国志·魏书·毛玠传》)。曹操想,现在正是“奉天子”的最佳时机啊!于是,建安元年(196)八月,曹操亲至洛阳面见献帝,并马上把献帝请到自己的辖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绝对政治优势。
曹操把献帝放在自己身边后,就让献帝任命他为大将军,后来由于袁绍的反对,又把大将军的名号给了袁绍,自己当司空。袁绍根本看不起曹操,这样,曹操与袁绍这对昔日的反董盟友,成了反目相向的对手,后来引发了建安五年(200)曹与袁之间的一场大决战——官渡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袁绍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此时已据有富饶的冀、并、幽、青四州,军队在数十万人以上。袁绍的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他挑选十万精兵、万匹战马,准备一举消灭曹操。反观曹操,只据有大河以南的一些区域,他的总兵力不过数万,能用于这次决战的“兵不满万”,有的论者认为不止这个数,但是兵力上大大劣于袁绍那是肯定的。袁绍大军压境,许都为之震动。这时的曹操却镇定自若,他安慰部属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的这段话很重要,说明决定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土地广、粮食丰”这样一些物质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智慧、胆识、威势、谋略这样一些精神因素。曹操的这番话为众将士壮了胆、定了神,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但也毋庸讳言,这时曹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将信将疑的,不少人没有必胜的信心,还有部分人是脚踏两条船,准备一旦战事失利就反水,这已被事后的史实证明了。
官渡之战示意图
官渡大战的前哨战是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之战。这是一块关系到许都安危的兵家必争之地。袁绍派出他最得力的大将颜良围攻白马城,而曹操一定要设法解白马之围。当然,如果强攻,曹操必败无疑。曹操采取了智取的方法。曹操以五千之众,自官渡北上,故意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装作将要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这下慌了手脚,马上调重兵南堵,防止曹军北上。这时,曹军派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乘袁军不备去解白马之围。围攻白马的颜良根本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在惊慌间为曹军所杀。袁绍知中计,又派名将文丑来战,结果也为曹军所杀。在白马之战中,袁绍连失颜良、文丑两员顶级大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此前刘备的助手关羽被曹操活捉,曹操对他是不错的。关羽也知恩图报,在“斩颜良,诛文丑”的战斗中,关羽是出了大力的。至于说颜良、文丑两员袁绍手下的名将都是被关羽亲手斩杀的,那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添笔和附会,是没有多少依据的。作为“偏将军”的关羽同张辽一起杀了颜良可能实有其事,但所谓的“诛文丑”那是连影儿都没有的事。
曹操初战得胜后,主动撤军以扼守官渡。袁绍则连营数十里而进,大军进逼官渡。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敌强我弱,曹操深沟高垒,坚守官渡阵地,尽量不与袁军正面交战。而袁绍力求速战,先是在官渡的曹军阵地外建起土山,再从土山上向曹军阵地喊话、射箭,想引曹军出战,可是曹军就是坚守不出。后来袁军挖地道想打破曹军的防线,又被曹军识破,一条条地道都被曹军堵死。两军一攻一守,相持了两个月。
其实,袁军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十多万大军在旷野中,一旦粮草补给出了问题,全军马上就会失去战斗力。于是,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屯于大营四十里外的乌巢,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兵丁在那里看守。正在这节骨眼儿上,袁绍与他的谋士许攸的矛盾公开化了。许攸一怒之下,夜投曹营。曹操是个礼贤下士的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许攸以曹操为明主,把乌巢的粮草状况、驻军方位、地形地貌悉数告诉了曹操,而且建议曹操连夜偷袭。
曹操喜出望外,连夜亲自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从一条常人不走的小路抄到乌巢那里偷袭。乌巢的守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阵脚大乱。曹操命兵士四面放火,结果是“尽燔其粮谷宝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而守护乌巢的袁军也大部被消灭。
袁绍听到曹操亲率大军攻乌巢,以为曹军已倾巢而出,马上派兵攻打曹军大营,结果受到曹营留守部队的强烈回击。正在战斗中,乌巢粮仓全被曹军烧毁、乌巢守军被全歼的消息传到了袁绍那里,袁军闻讯大乱,一路溃散。袁绍平时对将士苛刻,到关键时刻谁肯死命力战?大将张郃顺势投降了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近十万袁军被杀,袁绍本人不久在悲愤中病死了。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掌故: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所获甚多,其中就有袁绍一方留存的档案资料。在相关档案资料中,发现了不少“许下及军中人书”,就是许都官僚和曹军将官写给袁绍的信件。这些人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写信?道理不言自明,就是在曹操可能战败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些信件被曹操缴获,对那些写信的人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曹操追究起来,这些人还不是死路一条?可是,曹操的作为出人意料,他看都不去看这些书信,下的命令只有三个字:“皆焚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事后他在谈及这些书信时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