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荒屯田

军事是要靠经济来支撑的。在当时众多的军事集团中,不少集团就是因为“率乏粮谷”,最后导致“瓦解流离,无敌自破”的。当时军队中缺粮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据史书记载,袁绍军在河北的时候,一度无粮,号召士兵去林间采桑葚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时,也一度缺粮,就让士兵去捉一种叫蒲蠃的蜗牛食用。这两支当时的顶级部队尚且如此,一般只有数百数千人的队伍,一遇缺粮就只好自行解散了。至于“民人相食,州里萧条”,那是大乱后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个大政治家,曹操非常懂得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懂得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从起兵起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建都许下,迎献帝于许都以后,宗庙社稷制度随之也建立起来,这时粮食问题更是关乎这一政治军事集团的生死存亡了。

在当时,土地是不成问题的。战争造成的一个重大后果是人口大量减少,有的地方人口只是十存其一二,这样,大量的土地就荒芜了,“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所谓“公田”,实际上就是无主土地。

大战之后,相当一部分人战死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外流了,成为流民。流民问题是社会的一大祸害,是引起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

荒地如何屯垦,流民如何安置,成为摆在曹操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决定曹操政权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巩固了兖州的统治权以后,进而围攻汝南、颍川的黄巾起义军。许下一战,杀死了黄巾军的首领黄邵,另一部分黄巾军的首领何仪、何曼率部投诚,大约有一万人。收编容易,但多了一万兵士,就多了一万张嘴,而且这一年又“饥旱,军食不足”,吃饭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有个叫枣祗的谋士说:“这好办。就让这些投诚的农民军将士在许下屯田吧!这些人本来就是农民,当兵的时间最多两年,他们打仗未必行,屯田却是内行。”曹操一听,觉得可以实行,就马上开始办起来。

为了办好屯田这件大事,曹操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曹操的从妹夫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统筹管理此事。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一看到有农活干,而且政府负责农具、种子的供应,吃饭、住宿问题都解决了,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当时是田多人少,单靠这一万多人还不行,又招募了一些流民。这样一来,第一年就有很好的收成。据史书记载:“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人们称赞屯田之举的创议人和实施者,说:“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三国志·魏书·任峻传》)

屯垦壁画(魏晋时期)。壁画将士兵和耕者画在一个场景中,可见这是当年军屯实况的反映。屯田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件事给了曹操很大的信心。他在一个文告中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他要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先式”把屯田从许下推向其所控州郡。然后,他在他所控制的“州郡例置田官”,专门负责屯田事宜。屯田区一般设在肥沃易耕的地区和军政重地,由国家任命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和屯田都尉管理,郡县地方官不得插手,最后统属于中央的大司农。“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屯田所得,不只归民用,一部分也供给军队。“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这也是曹操霸业成功的一大条件。

守卫图(魏晋时期)。此砖画所描绘的是一个手持木棍的男子,右边树下蹲着一只大狗,正在为主人看守庄园。

从总体上讲,曹操实施屯田制,利在国家,也利在民众,使大部分屯民免受冻馁之苦。屯田所得,公私分成。如果是用官牛的,四六分成;不用官牛的,对半分成。但是,屯田上的农民比起自耕农来地位明显要低,他们与曹魏政府有较为严重的隶属关系,愈到后来,这种隶属关系愈明显。政府成了最大的地主,而“屯田客”“屯兵”成了在屯田土地上耕作的隶属农民。

在开荒屯田的同时,曹操还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他特别重视发展冶铁业,设立了司金中郎将、司金都尉、监冶谒者这样一些专业职官,使冶炼技术大大提高。他还废除了汉代实行的口赋和算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Bd3shkUaThl4GxjSHVa/l5imk3Rpg4o9EM0nkFdhTyQ0egSsPtayktOhcARTzj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