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即位,揭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序幕,一般认为,贞观时代奠定了李唐政权的基本格局。

中央体制方面,唐初沿用隋制,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因为太宗在没当皇帝时曾担任尚书令,所以在他即位后不常设置,而是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不过,其他官员通过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平章军国重事”等头衔参与决策,也是事实上的宰相。三省各有分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在实际的运作上,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太宗贞观年间,政事堂议事的模式已经成熟。政事堂本来在门下省,但是到了唐高宗永淳年间,权力较大的裴炎担任中书令,就把政事堂挪到了中书省。政事堂最终朝着政府机构的方向演变。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依据习惯,仍然被称作“政事堂”。按惯例,仆射为正宰相,制度上并未规定仆射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才是宰相。中宗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由于跟相王李旦有复杂的关系,他竟然不敢参议政事。政治事件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在这件事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地方制度方面,分为州、县两级,分别设刺史和县令为州、县长官。这种健康的结构在安史之乱后被破坏,中国地方制度变成了三级结构,不但靡费行政资源,而且影响行政效率。安史之乱前的刺史备受重视,政治地位较高。很多大臣乃至宰相外放,也不过担任重要州的刺史。唐太宗非常重视刺史是否称职,认为自己委任的都督、刺史,是治乱的关键,他经常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将他们治绩的好坏,分别列于名下,以便考察,因而唐初吏治出现了“法平政成”的局面。

唐朝之前,地方政治体制主要是封建和郡县两种模式,都是二级结构。唐太宗即位后,希望国祚长久,对到底是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萧瑀认为应该恢复能使夏、商、周三代国祚长久的封建制,虽然一开始这种意见就遭到了李百药、魏徵等人的强烈反对,但是太宗在贞观五年(631)还是出台了一个“世袭刺史”的规划,即派遣皇室子弟和功臣勋贵到地理位置关键的州去担任世袭刺史。到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已经分封了二十一个皇室子弟为世袭都督、刺史,其封地主要位于关东的形胜之地,作为中央的屏障。但是,他准备分封十四位功臣勋贵担任世袭刺史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甚至以辞职相威胁,最终迫使太宗放弃了世袭刺史制度。虽然太宗一直到去世都向往封建制,但最终没能够实际推行。

法律方面,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本着“意在宽平”的精神,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贞观律》。这种与民休息的方针也体现在经济方面,太宗大力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育方面,太宗尊崇儒学,祭祀孔子,兴办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命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定“五经”义疏,贞观十六年(642)书成,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史学在此时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不管是官修还是私修,都有重要的作品完成,例如《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北史》《南史》等,不过在修撰本朝国史时,太宗要求亲自查看,破坏了国史编纂的客观性原则。

太宗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著称,魏徵(580—643)是当时重要的谏言者。魏徵曾在李密帐下担任记室参军,后李密战败,魏徵跟随李密入关投降李唐。他曾说服据守黎阳的徐世勣投降唐朝,但是不久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虏了魏徵,魏徵便在窦建德那里担任起居舍人。到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擒获窦建德,魏徵再次归顺唐朝,为太子李建成所信任,李建成引其担任东宫的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的核心幕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赦免了魏徵,魏徵则承担了前往关东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旧部的重任。魏徵前后转换了五次阵营,为不同的雇主服务,但是并没有遭到当时舆论的谴责,没有人认为他不忠,这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魅力,而是当时整个的思想氛围并不强调为君主尽忠而死。唐初的文臣武将,大多有多次转换阵营的经历。著名的军事统帅比如李勣等,也有全军覆没和被俘的经历,但是回来之后依然被重用,继续担任军事统帅,这是大唐的风度所在。

《毛诗注疏》(孔颖达疏)书影

魏徵以极言进谏的形象留存在青史中。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魏徵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诤,有时弄得太宗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罢朝后,太宗曾余怒未息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又说魏徵“每廷辱我”(《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整体而言,魏徵的政治态度以静为本,与民休息,这正好符合了李唐建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国家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魏徵也曾极力反对发动对高句丽和高昌的征伐,不过随着唐朝国力的增长,他的这一意见最终被放弃。

唐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桃在我国向来被视为“五行之精”,具有压伏邪气的功用,白狐、玄狐在唐代为上瑞。双狐双桃有驱邪避祟、祈求平安的寓意。

《贞观政要》书影

晚年的魏徵卷入了储位之争,作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他生前极力维护太子的地位,但他死后,李承乾谋叛,牵涉其中的人有不少是他曾举荐过的,比如侯君集。结果太宗震怒,不但毁弃了将公主嫁给魏徵之子的诺言,而且还派人将魏徵的墓碑推倒。太宗征伐高句丽失败后,想起魏徵的好处,又派人祭祀,重建了墓碑。

整体而言,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太宗对腐败惩治较为严厉),与民休息,经济得到恢复,官员队伍不大且比较有效率,治安也得到保障,文化教育事业更是得到很大发展。经过长时期的战乱,中国进入了一个较好的时代,可以说,“贞观之治”为李唐帝国的对外拓展和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YCc7do7O0ItMuB+Dk+RU+6JPWcgJG3RqaMPtTmK1r0PEBcpQF+G15CjT6/hvJT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