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擒七纵孟获

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亡故,诸葛亮接过了主持蜀汉政权的沉重担子。他觉得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定蜀地,共同抗击强大的曹魏。当时蜀国上下一片复仇声,诸葛亮力排众议,坚决执行联吴抗魏国策。他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主动加强与东吴的联盟关系。这多少使东吴一些人感到意外,也使东吴的主政者感动。史书上说: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可以说是化敌为友的典范。

白帝庙外景。刘备临终前曾在该庙中将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该庙因此名扬天下,白帝城也被涂上浓厚的三国色彩。

在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以后,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即率军南征。所谓“南征”就是要处理好与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使蜀汉政权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日后好集中精力北伐中原,对付曹魏政权。

南征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马忠率领,直取今贵州地区;中路军由李恢率领,矛头直指今四川南部;西路是主力军,则由诸葛亮自己率领。西路军面对的就是“南人”的首领孟获。

在出发南征前,诸葛亮与他的爱将马谡之间曾有过一番交谈,马谡建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十分赞赏这番话,完全接受了马谡的建议,对孟获实施“攻心为上”的战略。

南征的三支队伍各自取得了胜利,最后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造成了合围之势。孟获南有李恢的迎击,北有诸葛亮军的追兵,最后被包围在南盘江上游的曲靖一带,还几度被捉住。《汉晋春秋》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记述: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段“七擒七纵”的带有传说故事性质的记述,应该说大致上还是可信的。 因为它基本上与诸葛亮的南征主旨相吻合,是“攻心为上”战术的生动体现。“南人不复反矣”也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诸葛亮平服南中以后,采取不留兵、不留官的方略,“皆即其渠帅而用之”,放心地让“南人”自己去治理自己,相当于民族自治的办法。同样是《汉晋春秋》一书中,留下了诸葛亮的一段话:“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应当说,“夷汉粗安”这种说法是恰如其分的。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虽说在史书上语焉不详,但其体现的精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它告诉人们,民族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不能一味用打压的手段伤了民族间的和气。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是手段,其骨子里是民族和解。 2YfIugx7R1kLRPD/Em6Kq68djT0ovEXAz/MCrL170A135FS8Ahue0gk8e4X+0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